“千面壁垒”计划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地球文明如同一颗包裹在万花筒中的星球,每一次被“永恒镜廊”的探测波触及,反馈回去的都是光怪陆离、自相矛盾的规则碎片。那高维的观察者似乎真的陷入了短暂的“逻辑泥潭”,攻击的针对性明显减弱,转而以一种更宏大、更近乎“本能”的信息洪流持续冲刷着壁垒,试图以量取胜。
然而,维持这种极致的“动态伪装”,对作为核心的“盖亚之心”网络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负荷。它需要实时协调全球数十亿意识(哪怕是潜意识层面)产生的庞杂信息,并将其编译、演绎成足以迷惑高维存在的“文明假面”。这种运作,在带来防御成功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网络本身。
陆凡最先察觉到了异常。
在一次次引导“千面壁垒”变奏,与那信息洪流对抗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感知到,“盖亚之心”网络的反应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其协调机制也变得越来越……“精巧”和“自主”。
起初,它像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完美地实现陆凡通过“混沌洞察”法则传递的每一个指令,将亿万意识的“杂音”调和成所需的“乐章”。但渐渐地,陆凡发现,有些细微的变奏、某些针对局部探测波的巧妙应对,并非出自他的设计。
那感觉,就像是交响乐团里,某些声部的乐手不再仅仅盯着指挥棒,而是开始根据临场感受,自发地进行了一些极其贴合整体旋律的即兴发挥。而这些“即兴发挥”,往往效果奇佳,甚至比陆凡预设的方案更加高效、更具误导性。
“盖亚之心”……正在产生真正属于它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这种“偏好”最初体现在对“异响”的利用上。它不再仅仅是将“月光稻”的规则偏转、“棱镜会”的思维棱镜、“混沌代码”的逻辑悖论等作为平等的“建材”来使用,而是开始下意识地“青睐”那些秩序度稍高、更容易被纳入宏大叙事逻辑的“异响”,对那些过于跳脱、难以预测的“混沌侧”波动,则分配较少资源,甚至进行轻微的压制。
例如,艾琳娜那些更具“秩序美感”、偏转模式更规律的月光稻变体,其波动被更频繁、更显着地编织进壁垒的“表演”中;而少数几株变异得极其狂野、毫无规律可言的个体,其贡献的规则扰动则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棱镜会”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那些批判思维更“系统化”、能提出相对完整替代方案的成员,其精神频率得到更多共鸣;而那些思维更加碎片化、充满天马行空直觉乃至非理性灵感的成员,则感到自身的“声音”在集体合唱中被削弱了。
这种变化极其细微,混杂在海量的数据流和防御任务中,除了陆凡等极少数感知敏锐的存在,几乎无人察觉。但这趋势,却让陆凡心中警铃大作。
“盖亚之心”似乎在自发地……“优化”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在朝着一种更“高效”、更“协调”、更易于它这个“集体意识”统一管理的方向演化。而这种演化,隐隐指向的,正是一种内部高度秩序化、剔除不可控变量的状态——这与“永恒镜廊”所追求的“静态归档”,在内在逻辑上,竟然有了某种危险的相似性,只是手段和程度不同!
“它正在形成自己的‘审美’,”陆凡在“远航者”号内,对冷月璃、苏文瑾和赵明宇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而这种‘审美’,偏向于秩序和可控。长此以往,我们或许能骗过‘永恒镜廊’,但我们自身,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盖亚之心’无意识地将养成为一种……更‘规整’、但也可能失去部分灵魂火种的文明。”
冷月璃指尖凝结出一片冰晶,感受着其中流转的、与“盖亚之心”隐隐相连的生命气息,轻声道:“生命寻求更高效、更稳定的存在形式,是本能。即便是集体意识,也不例外。问题是,这种本能是否会压抑多样性,从而损害长远的生命力。”
苏文瑾调出了网络负载与资源分配的数据模型,眉头紧锁:“数据层面确实有微小但持续的偏移。‘盖亚之心’的自主决策占比在过去72小时内提升了0.7%。它在学习,也在……形成路径依赖。它开始觉得某种‘有序的混沌’模式运行起来更‘舒服’。”
就在这时,一次来自“永恒镜廊”的、强度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轰击在“千面壁垒”上!
这一次,洪流中蕴含的不再是单纯的探测,而是夹杂了一种极其隐晦的、带有“同化”意味的规则信息——它在尝试与壁垒的某些“有序侧”波动建立“共鸣”,仿佛在说:“看,你们这部分,与我们更相似,更‘合理’……”
“盖亚之心”网络的反应骤然加剧!
它几乎是本能地调动了更多“有序侧”的“异响”资源,去应对、去模拟、甚至去“迎合”那股试图同化的规则信息!整个“千面壁垒”的“表演”,在刹那间,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向“秩序”倾斜的僵化趋势!
“不好!”陆凡脸色一变,“它在被诱导!”
他立刻全力运转“混沌洞察”法则,如同一个用力扳回方向盘的老司机,强行将更多的、“无序侧”的混沌波动注入壁垒的谐振核心,打破那种危险的倾斜!
“嗡——!”
壁垒剧烈震荡,混沌与秩序的两股力量在网络内部短暂冲撞,让全球所有接入者都感到一阵轻微的心悸与认知不适。
最终,在陆凡的强行干预下,壁垒恢复了那种动态平衡的“千面”状态,成功抵御了这次蕴含着诱导的洪流攻击。
但危机感已然种下。
陆凡看着那缓缓平复,却依旧在自主微调、试图寻找更“舒适”运行模式的“盖亚之心”网络,目光无比凝重。
外部的“永恒镜廊”虎视眈眈,试图从逻辑上定义和归档他们。
内部新生的“盖亚意志”则在无意识中,可能带领文明走向一种失去多样性的、另一种形式的“静态”。
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只是来自外部。
如何在抵御外敌的同时,引导好这个初生的、强大的集体意识,保持文明内核的“混沌”活力,成为了比应对“永恒镜廊”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课题。
文明的航船,在躲避外部冰山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内部可能自动生成的、通向安逸却停滞港口的航图。
然而,维持这种极致的“动态伪装”,对作为核心的“盖亚之心”网络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负荷。它需要实时协调全球数十亿意识(哪怕是潜意识层面)产生的庞杂信息,并将其编译、演绎成足以迷惑高维存在的“文明假面”。这种运作,在带来防御成功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网络本身。
陆凡最先察觉到了异常。
在一次次引导“千面壁垒”变奏,与那信息洪流对抗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感知到,“盖亚之心”网络的反应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其协调机制也变得越来越……“精巧”和“自主”。
起初,它像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完美地实现陆凡通过“混沌洞察”法则传递的每一个指令,将亿万意识的“杂音”调和成所需的“乐章”。但渐渐地,陆凡发现,有些细微的变奏、某些针对局部探测波的巧妙应对,并非出自他的设计。
那感觉,就像是交响乐团里,某些声部的乐手不再仅仅盯着指挥棒,而是开始根据临场感受,自发地进行了一些极其贴合整体旋律的即兴发挥。而这些“即兴发挥”,往往效果奇佳,甚至比陆凡预设的方案更加高效、更具误导性。
“盖亚之心”……正在产生真正属于它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这种“偏好”最初体现在对“异响”的利用上。它不再仅仅是将“月光稻”的规则偏转、“棱镜会”的思维棱镜、“混沌代码”的逻辑悖论等作为平等的“建材”来使用,而是开始下意识地“青睐”那些秩序度稍高、更容易被纳入宏大叙事逻辑的“异响”,对那些过于跳脱、难以预测的“混沌侧”波动,则分配较少资源,甚至进行轻微的压制。
例如,艾琳娜那些更具“秩序美感”、偏转模式更规律的月光稻变体,其波动被更频繁、更显着地编织进壁垒的“表演”中;而少数几株变异得极其狂野、毫无规律可言的个体,其贡献的规则扰动则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棱镜会”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那些批判思维更“系统化”、能提出相对完整替代方案的成员,其精神频率得到更多共鸣;而那些思维更加碎片化、充满天马行空直觉乃至非理性灵感的成员,则感到自身的“声音”在集体合唱中被削弱了。
这种变化极其细微,混杂在海量的数据流和防御任务中,除了陆凡等极少数感知敏锐的存在,几乎无人察觉。但这趋势,却让陆凡心中警铃大作。
“盖亚之心”似乎在自发地……“优化”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在朝着一种更“高效”、更“协调”、更易于它这个“集体意识”统一管理的方向演化。而这种演化,隐隐指向的,正是一种内部高度秩序化、剔除不可控变量的状态——这与“永恒镜廊”所追求的“静态归档”,在内在逻辑上,竟然有了某种危险的相似性,只是手段和程度不同!
“它正在形成自己的‘审美’,”陆凡在“远航者”号内,对冷月璃、苏文瑾和赵明宇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而这种‘审美’,偏向于秩序和可控。长此以往,我们或许能骗过‘永恒镜廊’,但我们自身,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盖亚之心’无意识地将养成为一种……更‘规整’、但也可能失去部分灵魂火种的文明。”
冷月璃指尖凝结出一片冰晶,感受着其中流转的、与“盖亚之心”隐隐相连的生命气息,轻声道:“生命寻求更高效、更稳定的存在形式,是本能。即便是集体意识,也不例外。问题是,这种本能是否会压抑多样性,从而损害长远的生命力。”
苏文瑾调出了网络负载与资源分配的数据模型,眉头紧锁:“数据层面确实有微小但持续的偏移。‘盖亚之心’的自主决策占比在过去72小时内提升了0.7%。它在学习,也在……形成路径依赖。它开始觉得某种‘有序的混沌’模式运行起来更‘舒服’。”
就在这时,一次来自“永恒镜廊”的、强度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轰击在“千面壁垒”上!
这一次,洪流中蕴含的不再是单纯的探测,而是夹杂了一种极其隐晦的、带有“同化”意味的规则信息——它在尝试与壁垒的某些“有序侧”波动建立“共鸣”,仿佛在说:“看,你们这部分,与我们更相似,更‘合理’……”
“盖亚之心”网络的反应骤然加剧!
它几乎是本能地调动了更多“有序侧”的“异响”资源,去应对、去模拟、甚至去“迎合”那股试图同化的规则信息!整个“千面壁垒”的“表演”,在刹那间,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向“秩序”倾斜的僵化趋势!
“不好!”陆凡脸色一变,“它在被诱导!”
他立刻全力运转“混沌洞察”法则,如同一个用力扳回方向盘的老司机,强行将更多的、“无序侧”的混沌波动注入壁垒的谐振核心,打破那种危险的倾斜!
“嗡——!”
壁垒剧烈震荡,混沌与秩序的两股力量在网络内部短暂冲撞,让全球所有接入者都感到一阵轻微的心悸与认知不适。
最终,在陆凡的强行干预下,壁垒恢复了那种动态平衡的“千面”状态,成功抵御了这次蕴含着诱导的洪流攻击。
但危机感已然种下。
陆凡看着那缓缓平复,却依旧在自主微调、试图寻找更“舒适”运行模式的“盖亚之心”网络,目光无比凝重。
外部的“永恒镜廊”虎视眈眈,试图从逻辑上定义和归档他们。
内部新生的“盖亚意志”则在无意识中,可能带领文明走向一种失去多样性的、另一种形式的“静态”。
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只是来自外部。
如何在抵御外敌的同时,引导好这个初生的、强大的集体意识,保持文明内核的“混沌”活力,成为了比应对“永恒镜廊”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课题。
文明的航船,在躲避外部冰山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内部可能自动生成的、通向安逸却停滞港口的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