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绣纹记
人物表
- 阿绣:宫束班掌事,二十有三,指尖裹着浆洗得发白的布帛,眼神亮得像浸了月光,绣针在她手里能“走”出风声。
- 小满:十六岁,扎着双丫髻,总把丝线缠得满手都是,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是班里头的“闯祸精”也是“活宝”。
- 老周婶:四十岁开外,脸上带着常年绷绣绷练出的细纹,手里总攥着半块啃剩的麦饼,说话像敲梆子一样脆。
- 春桃:二十岁,性子慢,绣活最细,却总在关键时刻犯迷糊,上次把“云纹”绣成了“卷草纹”,被阿绣笑了半个月。
- 李铁匠:五十岁,胳膊比寻常人粗一圈,掌着城郊的铁匠铺,专给宫束班打制绣绷、裁刀,说话带着铁屑子似的沙哑。
第一幕:晨光里的“乱线团”
【场景】长安城南,宫束班绣坊。青石板铺的地面扫得发亮,靠窗摆着四张梨木绣绷,绷上绷着半成的素绢。墙角的铜炉里燃着松针,烟气细细的,混着丝线的草木香飘满屋子。
【时间】初夏,卯时刚过,太阳刚爬过坊墙的瓦檐,把光洒在绣绷上。
(小满抱着一捆丝线冲进门,脚边的竹筐“哐当”撞在门槛上,靛蓝、石青、赤黄的丝线滚了一地。她慌忙蹲下去捡,却把头发上的绢花蹭掉了,落在一堆丝线上,像朵误闯锦绣堆的小野花。)
小满:(手忙脚乱抓丝线,嘴里还嘟囔)完了完了,阿绣姐要是看见线乱了,准得说我是“手笨得像塞了棉絮”……哎?我的花!
(老周婶端着个粗瓷碗从里屋出来,碗里盛着刚熬好的小米粥,看见满地狼藉,“噗嗤”笑出了声,粥碗都晃了晃。)
老周婶:(用筷子点了点小满)你这丫头,走路都带着风,偏生手里的活计跟不上。昨儿让你把方棋纹的底稿描在绢上,你倒好,把棋盘的格子描成了“歪脖子葫芦”,还好阿绣眼尖,不然咱们这绣品要是送进宫,怕是要被当成“玩笑活”扔出来。
小满:(脸一红,把绢花别回头发上)周婶你别笑我了!我昨儿描到半夜,眼睛都花了嘛。再说了,方棋纹本来就难,又是西汉的老纹样,那些格子要方方正正,还要在角上绣“云纹镶边”,比绣牡丹难多了!
(阿绣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提着个布包,布包里裹着刚从织锦坊换来的素绢。她看见满地丝线,没说话,只是蹲下身,指尖灵巧地把丝线一缕缕理开,石青的归石青,赤黄的归赤黄,没一会儿就码得整整齐齐,像极了她绣绷上的纹样——规矩里藏着活气。)
阿绣:(把理好的丝线递给小满,声音温温的,却带着点不容错的认真)方棋纹是西汉的“吉纹”,当年诸侯王的锦袍上都绣这个,讲究“棋盘方正,气运周流”。咱们宫束班接了这活,是要把这纹样传去民间,让寻常百姓也能沾点“方正气”,可不能马虎。
春桃:(端着绣绷从里屋出来,眼睛半眯着,像是还没睡醒)阿绣姐,我把昨儿没绣完的方棋纹带来了……就是……就是我好像把右上角的云纹绣错了,本来该是“三转云”,我绣成“两转”了。
(春桃把绣绷递过来,绢面上的方棋纹已经绣了大半,赤黄色的棋盘格子整整齐齐,唯独右上角的云纹缩着,像个没舒展开的小云朵。阿绣凑过去看,指尖轻轻碰了碰绣线,没生气,反倒笑了。)
阿绣:(拿起绣针,挑出细如发丝的银线)没事,我帮你补上。你呀,就是太求细,反倒把“气”给绣滞了。方棋纹要的是“活”,棋盘是死的,绣线是活的,你得让针脚跟着气走,就像下棋的时候,落子要顺棋势,绣线也要顺纹样的势。
(小满凑过去看阿绣补云纹,只见她的手悬在绣绷上,绣针像只灵巧的小银鱼,在绢面上穿来穿去,没一会儿,那朵“两转云”就变成了“三转云”,尾巴还带着点飘动感,像是要从绢上飞起来似的。)
小满:(眼睛瞪得溜圆)哇!阿绣姐你太厉害了!这针脚怎么这么匀?我绣的时候,针总像跟我作对似的,要么扎歪了,要么线扯紧了,绢面都起皱了。
老周婶:(喝了口小米粥,笑着说)你以为阿绣这手艺是天生的?她十岁就跟着她娘绣,手上扎的针眼比你吃的米粒还多。当年她绣“西汉蟠螭纹”,为了把螭龙的鳞片绣得透亮,愣是对着日光练了三个月,眼睛都熬红了。
阿绣:(放下绣针,擦了擦指尖的线绒)都是练出来的。咱们宫束班的人,哪一个不是“手上磨出茧,眼里辨出丝”?今儿咱们把方棋纹的主体绣完,下午李铁匠会把新打的绣绷送来,咱们得赶在月底前绣出十幅,分去各州的绣坊,让这纹样能传得远些。
第二幕:灯下的“方棋韵”
【场景】同绣坊,酉时已过,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屋里点了三盏油灯,灯芯跳动着,把绣绷上的绢面照得暖融融的。阿绣、小满、老周婶、春桃围坐在一张大桌旁,每人面前都摆着一幅方棋纹绣绷,绣针在指尖翻飞,偶尔有丝线断裂的“嘶”声,或是谁不小心扎了手的“哎哟”声,混着油灯的“噼啪”声,倒像支热闹的小曲子。
(小满绣着绣着,突然“哎哟”一声,把手指含进嘴里,眉头皱成了小疙瘩。油灯的光落在她手指上,能看见一点鲜红的血珠。)
小满:(含着手指,委屈巴巴地说)又扎手了!这针怎么这么尖?方棋纹的格子怎么这么小?我绣了一下午,才绣完两行!
老周婶:(放下绣针,凑过去看她的手指,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布条递过去)傻丫头,绣的时候别太用力攥针,指尖要虚着点,像握了团棉花。你看阿绣,她绣的时候,手跟没用力似的,针却走得又快又准。
(阿绣抬头看了眼小满,放下自己的绣绷,走过去坐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把绣针放在她指尖。)
阿绣:(声音放得更柔了)你看,针尖要对着纹样的方向,线要松而不垂,紧而不绷。就像咱们走路,脚要跟着路走,针也要跟着纹样走。你试试,把注意力放在绢面上的格子上,别想着“我要绣完”,就想着“这一格要方,这一线要直”。
(小满照着阿绣说的做,指尖虚握着针,慢慢往绢面上扎。这一次,针没扎到手,线也走得顺了些,虽然格子还是有点歪,但比之前强多了。她眼睛一亮,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小满:(兴奋地说)哎!真的不扎手了!阿绣姐你太神了!你看,这一格比刚才方多了!
春桃:(也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小满你总算找着窍门了。我下午也绣顺了,刚才绣云纹的时候,感觉线真的像“活”了似的,跟着云的形状走,一点都不滞。
老周婶:(拿起自己的绣绷,得意地晃了晃)你们看我这幅,棋盘的格子比上午齐多了吧?我跟你们说,这方棋纹越绣越有意思,你绣着绣着,就觉得这棋盘像块小天地,格子是路,云纹是风,绣完了,心里都亮堂。
(阿绣看着她们的绣绷,脸上露出了笑。油灯的光落在她的眉眼上,把她眼角的细纹都照得暖了。她拿起自己的绣绷,绢面上的方棋纹已经快绣完了,赤黄的棋盘,石青的云纹,还有几处用银线镶了边,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把西汉的月光都织进了绢里。)
阿绣:(手指拂过绢面,轻声说)我娘以前跟我说,西汉的绣娘绣方棋纹的时候,会在绣绷旁摆一碗清水,绣一会儿就看看水,让眼睛跟着水的光走,这样绣出来的纹样才有“灵气”。她说,这纹样不是死的,是活的,绣的人心里有“方正气”,纹样里就有“方正气”,看的人就能感受到。
小满:(好奇地问)那“方正气”是什么呀?是像李铁匠那样,说话办事直来直去吗?
(阿绣还没说话,门外突然传来“哐哐”的敲门声,接着是李铁匠沙哑的声音:“阿绣丫头,新打的绣绷送来了!”)
(小满第一个跳起来去开门,门一打开,就看见李铁匠扛着四个新绣绷站在门外,绣绷是用枣木做的,打磨得光溜溜的,还带着木头的清香。他额头上全是汗,把绣绷放在地上,抹了把汗,看见屋里的绣绷,凑过去看。)
李铁匠:(指着阿绣的绣绷,眼睛亮了)这就是西汉的方棋纹?真好看!跟我上次在博物馆里看的那幅锦袍纹样一模一样!你们绣得真细,比我打铁的火候还准。
老周婶:(笑着说)你个打铁的,还懂纹样?你不是只懂“铁要烧红了打,绣绷要做得稳”吗?
李铁匠:(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上次跟掌柜的去城里,路过博物馆,进去看了一眼。那锦袍上的方棋纹,掌柜的说,是“聚气运”的,当年西汉的人,把这纹样绣在衣服上,是想让家里顺顺利利,国家平平安安。你们现在绣这纹样,是要传去民间?
阿绣:(点了点头)是。太守说,这方棋纹是老祖宗留下的“吉纹”,不能只藏在博物馆里,要让寻常百姓也能看见,也能沾点“气运”。咱们宫束班绣完这些,会分去凉州、并州、青州……一共九州的绣坊,让各州的绣娘接着绣,再做成衣裳、帕子、挂屏,送到百姓手里。
李铁匠:(拍了拍手,声音更亮了)好!这才是老祖宗的东西该有的样子!我下次再给你们打绣绷,就把方棋纹的样子刻在绣绷的木头上,让你们绣的时候,也能看见这纹样,心里更亮堂。
(小满凑过去,摸了摸新绣绷的木头,又看了看自己的绣绷,突然说:“阿绣姐,咱们绣的方棋纹,要是能像九州鼎那样,聚起九州的气运,就好了!”)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油灯的光跳动着,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阿绣看着小满,又看了看桌上的绣绷,突然笑了。)
阿绣:(拿起绣针,在绢面上轻轻扎了一针)九州鼎是“定九州”的,咱们的方棋纹,是“传气运”的。鼎在土里,纹在布上,鼎能镇九州,纹能暖人心。咱们把这纹样绣进绢里,传去九州,百姓看见这纹样,想起老祖宗的“方正”,心里就有了底气,这就是“聚气运”了。
春桃:(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着光)对!就像我娘说的,看见好看的纹样,心里就高兴,高兴了,日子就顺了,这就是“气运”。
老周婶:(拿起绣针,重新坐在绣绷前)行了,别聊了,天快黑了,咱们得赶紧绣,争取明天绣完。让这方棋纹早点传去九州,让九州的百姓都能看见。
(众人都拿起绣针,重新围坐在绣绷旁。油灯的光更亮了,绣针在绢面上翻飞,赤黄的线、石青的线、银白的线,像一道道流光,在绢面上织出西汉的纹样,也织出一群憨货的热热闹闹。小满偶尔还是会扎到手,但她不再嘟囔,只是吐吐舌头,接着绣;春桃的云纹绣得越来越顺,像真的飘在绢上;老周婶的棋盘格子越来越方,像用尺子量过似的;阿绣的手指依旧灵巧,针脚依旧匀净,只是她的嘴角,一直带着笑。)
第三幕:绢上的“九州魂”
【场景】一个月后,宫束班绣坊。屋里的四张绣绷上,都摆着绣好的方棋纹绣品,赤黄的棋盘方正整齐,石青的云纹舒展灵动,银线镶的边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把西汉的星光都织进了绢里。门口停着一辆马车,马车上放着九个木盒,每个木盒上都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凉州”“并州”“青州”……九州的名字。
【时间】盛夏,辰时,太阳正好,把屋里照得暖洋洋的。
(太守带着两个随从走进绣坊,看见桌上的绣品,眼睛一下子亮了,快步走过去,拿起一幅绣品,仔细看着。)
太守:(赞叹地说)好!太好了!这方棋纹绣得比我想象中还好!你们看这棋盘,方方正正,没有一丝歪斜;这云纹,灵动飘逸,像要飞起来似的。跟西汉的原版纹样比,一点都不差!
阿绣:(行了个礼,声音稳而亮)谢太守夸奖。这是我们宫束班四个人,熬了一个月绣出来的。每一幅都按照西汉的底稿来,针脚、丝线、配色,都没敢马虎。
小满:(凑过去,有点骄傲地说)太守大人,我之前总把格子绣歪,后来阿绣姐教我,要“跟着纹样的势走”,我就学会了!您看我绣的这幅,格子是不是很方?
(太守拿起小满的绣品,笑着点了点头)很方!比我书房里的棋盘还方。你这丫头,手巧心细,是个绣纹样的好料子。
老周婶:(指着春桃的绣品)太守您看春桃的,她绣的云纹最好,比我绣的灵动多了。这丫头性子慢,却最能沉下心,绣出来的纹样有“气”。
春桃:(脸一红,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照着阿绣姐教的,把线走顺了……
太守:(放下绣品,看着屋里的四个人,语气郑重)你们绣的不只是纹样,是老祖宗的“魂”。西汉的方棋纹,是“方正”的魂,是“气运”的魂。你们把这魂绣进绢里,传去九州,百姓看见这纹样,就会想起老祖宗的“方正做人,顺遂生活”,这就是“聚气运”——不是鼎的“镇”,是人的“和”。
(随从把桌上的绣品一一放进木盒里,每个木盒放一幅,正好九幅,对应九州。太守看着木盒,又看了看阿绣她们,突然说:“我听说,你们想让这方棋纹像九州鼎一样,聚起九州的气运?”)
阿绣:(点了点头)是小满说的。她说,九州鼎能聚九州的气运,咱们的方棋纹,也能传九州的气运。
太守:(笑了,拍了拍阿绣的肩膀)你们做到了。九州鼎在土里,是“定”;你们的方棋纹在布上,是“传”。定下来的是江山,传下去的是人心。你们这群“憨货”,嘻嘻哈哈地绣了一个月,却把老祖宗的“魂”绣活了,把九州的“气运”绣暖了。
(小满听到“憨货”两个字,不仅没生气,还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老周婶也笑了,春桃的脸还是红的,但嘴角也扬了起来。阿绣看着桌上的木盒,又看了看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都值了——那些扎到手的疼,那些描错底稿的懊恼,那些灯下的困倦,都变成了绢面上的方棋纹,变成了要传去九州的“气运”。)
(随从把木盒搬上马车,太守走到门口,回头对阿绣她们
绢上的传承
主歌1
长安城南的绣坊
青石板映着晨光
小满抱着丝线忙 撞翻竹筐
丝线散落 像梦的开场
老周婶笑着嘟囔
粥碗晃出生活的香
阿绣手巧 理线不慌
方棋纹的故事 慢慢开场
主歌2
灯下的影子摇晃
绣针穿梭 像星在闪
春桃的云纹 有丝迷茫
阿绣指导 针法里有光
针总扎手的小满
听着阿绣的话 慢慢成长
老周婶的经验 像暖的阳
让这方棋纹 绣出希望
副歌
方棋纹 西汉的光
赤黄石青 银线闪亮
我们嘻嘻哈哈 把爱绣上
让这纹样 传去九州的乡
聚气运 心的信仰
不是鼎的 厚重力量
是我们的梦 随着绣品飘荡
让这方正气 温暖四方
主歌3
一个月的时光匆忙
绣品完成 闪耀光芒
太守称赞 眼神发光
说这是 老祖宗的宝藏
木盒装上绣品 要去远方
马车启程 带着希望
我们笑着 看着车往
想着百姓 看到纹样的模样
副歌
方棋纹 西汉的光
赤黄石青 银线闪亮
我们嘻嘻哈哈 把爱绣上
让这纹样 传去九州的乡
聚气运 心的信仰
不是鼎的 厚重力量
是我们的梦 随着绣品飘荡
让这方正气 温暖四方
结尾
这方棋纹的歌 不会散场
故事在绢上 永远发光
我们的笑 我们的忙
都在这 传承的路上
人物表
- 阿绣:宫束班掌事,二十有三,指尖裹着浆洗得发白的布帛,眼神亮得像浸了月光,绣针在她手里能“走”出风声。
- 小满:十六岁,扎着双丫髻,总把丝线缠得满手都是,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是班里头的“闯祸精”也是“活宝”。
- 老周婶:四十岁开外,脸上带着常年绷绣绷练出的细纹,手里总攥着半块啃剩的麦饼,说话像敲梆子一样脆。
- 春桃:二十岁,性子慢,绣活最细,却总在关键时刻犯迷糊,上次把“云纹”绣成了“卷草纹”,被阿绣笑了半个月。
- 李铁匠:五十岁,胳膊比寻常人粗一圈,掌着城郊的铁匠铺,专给宫束班打制绣绷、裁刀,说话带着铁屑子似的沙哑。
第一幕:晨光里的“乱线团”
【场景】长安城南,宫束班绣坊。青石板铺的地面扫得发亮,靠窗摆着四张梨木绣绷,绷上绷着半成的素绢。墙角的铜炉里燃着松针,烟气细细的,混着丝线的草木香飘满屋子。
【时间】初夏,卯时刚过,太阳刚爬过坊墙的瓦檐,把光洒在绣绷上。
(小满抱着一捆丝线冲进门,脚边的竹筐“哐当”撞在门槛上,靛蓝、石青、赤黄的丝线滚了一地。她慌忙蹲下去捡,却把头发上的绢花蹭掉了,落在一堆丝线上,像朵误闯锦绣堆的小野花。)
小满:(手忙脚乱抓丝线,嘴里还嘟囔)完了完了,阿绣姐要是看见线乱了,准得说我是“手笨得像塞了棉絮”……哎?我的花!
(老周婶端着个粗瓷碗从里屋出来,碗里盛着刚熬好的小米粥,看见满地狼藉,“噗嗤”笑出了声,粥碗都晃了晃。)
老周婶:(用筷子点了点小满)你这丫头,走路都带着风,偏生手里的活计跟不上。昨儿让你把方棋纹的底稿描在绢上,你倒好,把棋盘的格子描成了“歪脖子葫芦”,还好阿绣眼尖,不然咱们这绣品要是送进宫,怕是要被当成“玩笑活”扔出来。
小满:(脸一红,把绢花别回头发上)周婶你别笑我了!我昨儿描到半夜,眼睛都花了嘛。再说了,方棋纹本来就难,又是西汉的老纹样,那些格子要方方正正,还要在角上绣“云纹镶边”,比绣牡丹难多了!
(阿绣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提着个布包,布包里裹着刚从织锦坊换来的素绢。她看见满地丝线,没说话,只是蹲下身,指尖灵巧地把丝线一缕缕理开,石青的归石青,赤黄的归赤黄,没一会儿就码得整整齐齐,像极了她绣绷上的纹样——规矩里藏着活气。)
阿绣:(把理好的丝线递给小满,声音温温的,却带着点不容错的认真)方棋纹是西汉的“吉纹”,当年诸侯王的锦袍上都绣这个,讲究“棋盘方正,气运周流”。咱们宫束班接了这活,是要把这纹样传去民间,让寻常百姓也能沾点“方正气”,可不能马虎。
春桃:(端着绣绷从里屋出来,眼睛半眯着,像是还没睡醒)阿绣姐,我把昨儿没绣完的方棋纹带来了……就是……就是我好像把右上角的云纹绣错了,本来该是“三转云”,我绣成“两转”了。
(春桃把绣绷递过来,绢面上的方棋纹已经绣了大半,赤黄色的棋盘格子整整齐齐,唯独右上角的云纹缩着,像个没舒展开的小云朵。阿绣凑过去看,指尖轻轻碰了碰绣线,没生气,反倒笑了。)
阿绣:(拿起绣针,挑出细如发丝的银线)没事,我帮你补上。你呀,就是太求细,反倒把“气”给绣滞了。方棋纹要的是“活”,棋盘是死的,绣线是活的,你得让针脚跟着气走,就像下棋的时候,落子要顺棋势,绣线也要顺纹样的势。
(小满凑过去看阿绣补云纹,只见她的手悬在绣绷上,绣针像只灵巧的小银鱼,在绢面上穿来穿去,没一会儿,那朵“两转云”就变成了“三转云”,尾巴还带着点飘动感,像是要从绢上飞起来似的。)
小满:(眼睛瞪得溜圆)哇!阿绣姐你太厉害了!这针脚怎么这么匀?我绣的时候,针总像跟我作对似的,要么扎歪了,要么线扯紧了,绢面都起皱了。
老周婶:(喝了口小米粥,笑着说)你以为阿绣这手艺是天生的?她十岁就跟着她娘绣,手上扎的针眼比你吃的米粒还多。当年她绣“西汉蟠螭纹”,为了把螭龙的鳞片绣得透亮,愣是对着日光练了三个月,眼睛都熬红了。
阿绣:(放下绣针,擦了擦指尖的线绒)都是练出来的。咱们宫束班的人,哪一个不是“手上磨出茧,眼里辨出丝”?今儿咱们把方棋纹的主体绣完,下午李铁匠会把新打的绣绷送来,咱们得赶在月底前绣出十幅,分去各州的绣坊,让这纹样能传得远些。
第二幕:灯下的“方棋韵”
【场景】同绣坊,酉时已过,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屋里点了三盏油灯,灯芯跳动着,把绣绷上的绢面照得暖融融的。阿绣、小满、老周婶、春桃围坐在一张大桌旁,每人面前都摆着一幅方棋纹绣绷,绣针在指尖翻飞,偶尔有丝线断裂的“嘶”声,或是谁不小心扎了手的“哎哟”声,混着油灯的“噼啪”声,倒像支热闹的小曲子。
(小满绣着绣着,突然“哎哟”一声,把手指含进嘴里,眉头皱成了小疙瘩。油灯的光落在她手指上,能看见一点鲜红的血珠。)
小满:(含着手指,委屈巴巴地说)又扎手了!这针怎么这么尖?方棋纹的格子怎么这么小?我绣了一下午,才绣完两行!
老周婶:(放下绣针,凑过去看她的手指,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布条递过去)傻丫头,绣的时候别太用力攥针,指尖要虚着点,像握了团棉花。你看阿绣,她绣的时候,手跟没用力似的,针却走得又快又准。
(阿绣抬头看了眼小满,放下自己的绣绷,走过去坐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把绣针放在她指尖。)
阿绣:(声音放得更柔了)你看,针尖要对着纹样的方向,线要松而不垂,紧而不绷。就像咱们走路,脚要跟着路走,针也要跟着纹样走。你试试,把注意力放在绢面上的格子上,别想着“我要绣完”,就想着“这一格要方,这一线要直”。
(小满照着阿绣说的做,指尖虚握着针,慢慢往绢面上扎。这一次,针没扎到手,线也走得顺了些,虽然格子还是有点歪,但比之前强多了。她眼睛一亮,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小满:(兴奋地说)哎!真的不扎手了!阿绣姐你太神了!你看,这一格比刚才方多了!
春桃:(也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小满你总算找着窍门了。我下午也绣顺了,刚才绣云纹的时候,感觉线真的像“活”了似的,跟着云的形状走,一点都不滞。
老周婶:(拿起自己的绣绷,得意地晃了晃)你们看我这幅,棋盘的格子比上午齐多了吧?我跟你们说,这方棋纹越绣越有意思,你绣着绣着,就觉得这棋盘像块小天地,格子是路,云纹是风,绣完了,心里都亮堂。
(阿绣看着她们的绣绷,脸上露出了笑。油灯的光落在她的眉眼上,把她眼角的细纹都照得暖了。她拿起自己的绣绷,绢面上的方棋纹已经快绣完了,赤黄的棋盘,石青的云纹,还有几处用银线镶了边,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把西汉的月光都织进了绢里。)
阿绣:(手指拂过绢面,轻声说)我娘以前跟我说,西汉的绣娘绣方棋纹的时候,会在绣绷旁摆一碗清水,绣一会儿就看看水,让眼睛跟着水的光走,这样绣出来的纹样才有“灵气”。她说,这纹样不是死的,是活的,绣的人心里有“方正气”,纹样里就有“方正气”,看的人就能感受到。
小满:(好奇地问)那“方正气”是什么呀?是像李铁匠那样,说话办事直来直去吗?
(阿绣还没说话,门外突然传来“哐哐”的敲门声,接着是李铁匠沙哑的声音:“阿绣丫头,新打的绣绷送来了!”)
(小满第一个跳起来去开门,门一打开,就看见李铁匠扛着四个新绣绷站在门外,绣绷是用枣木做的,打磨得光溜溜的,还带着木头的清香。他额头上全是汗,把绣绷放在地上,抹了把汗,看见屋里的绣绷,凑过去看。)
李铁匠:(指着阿绣的绣绷,眼睛亮了)这就是西汉的方棋纹?真好看!跟我上次在博物馆里看的那幅锦袍纹样一模一样!你们绣得真细,比我打铁的火候还准。
老周婶:(笑着说)你个打铁的,还懂纹样?你不是只懂“铁要烧红了打,绣绷要做得稳”吗?
李铁匠:(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上次跟掌柜的去城里,路过博物馆,进去看了一眼。那锦袍上的方棋纹,掌柜的说,是“聚气运”的,当年西汉的人,把这纹样绣在衣服上,是想让家里顺顺利利,国家平平安安。你们现在绣这纹样,是要传去民间?
阿绣:(点了点头)是。太守说,这方棋纹是老祖宗留下的“吉纹”,不能只藏在博物馆里,要让寻常百姓也能看见,也能沾点“气运”。咱们宫束班绣完这些,会分去凉州、并州、青州……一共九州的绣坊,让各州的绣娘接着绣,再做成衣裳、帕子、挂屏,送到百姓手里。
李铁匠:(拍了拍手,声音更亮了)好!这才是老祖宗的东西该有的样子!我下次再给你们打绣绷,就把方棋纹的样子刻在绣绷的木头上,让你们绣的时候,也能看见这纹样,心里更亮堂。
(小满凑过去,摸了摸新绣绷的木头,又看了看自己的绣绷,突然说:“阿绣姐,咱们绣的方棋纹,要是能像九州鼎那样,聚起九州的气运,就好了!”)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油灯的光跳动着,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阿绣看着小满,又看了看桌上的绣绷,突然笑了。)
阿绣:(拿起绣针,在绢面上轻轻扎了一针)九州鼎是“定九州”的,咱们的方棋纹,是“传气运”的。鼎在土里,纹在布上,鼎能镇九州,纹能暖人心。咱们把这纹样绣进绢里,传去九州,百姓看见这纹样,想起老祖宗的“方正”,心里就有了底气,这就是“聚气运”了。
春桃:(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着光)对!就像我娘说的,看见好看的纹样,心里就高兴,高兴了,日子就顺了,这就是“气运”。
老周婶:(拿起绣针,重新坐在绣绷前)行了,别聊了,天快黑了,咱们得赶紧绣,争取明天绣完。让这方棋纹早点传去九州,让九州的百姓都能看见。
(众人都拿起绣针,重新围坐在绣绷旁。油灯的光更亮了,绣针在绢面上翻飞,赤黄的线、石青的线、银白的线,像一道道流光,在绢面上织出西汉的纹样,也织出一群憨货的热热闹闹。小满偶尔还是会扎到手,但她不再嘟囔,只是吐吐舌头,接着绣;春桃的云纹绣得越来越顺,像真的飘在绢上;老周婶的棋盘格子越来越方,像用尺子量过似的;阿绣的手指依旧灵巧,针脚依旧匀净,只是她的嘴角,一直带着笑。)
第三幕:绢上的“九州魂”
【场景】一个月后,宫束班绣坊。屋里的四张绣绷上,都摆着绣好的方棋纹绣品,赤黄的棋盘方正整齐,石青的云纹舒展灵动,银线镶的边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把西汉的星光都织进了绢里。门口停着一辆马车,马车上放着九个木盒,每个木盒上都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凉州”“并州”“青州”……九州的名字。
【时间】盛夏,辰时,太阳正好,把屋里照得暖洋洋的。
(太守带着两个随从走进绣坊,看见桌上的绣品,眼睛一下子亮了,快步走过去,拿起一幅绣品,仔细看着。)
太守:(赞叹地说)好!太好了!这方棋纹绣得比我想象中还好!你们看这棋盘,方方正正,没有一丝歪斜;这云纹,灵动飘逸,像要飞起来似的。跟西汉的原版纹样比,一点都不差!
阿绣:(行了个礼,声音稳而亮)谢太守夸奖。这是我们宫束班四个人,熬了一个月绣出来的。每一幅都按照西汉的底稿来,针脚、丝线、配色,都没敢马虎。
小满:(凑过去,有点骄傲地说)太守大人,我之前总把格子绣歪,后来阿绣姐教我,要“跟着纹样的势走”,我就学会了!您看我绣的这幅,格子是不是很方?
(太守拿起小满的绣品,笑着点了点头)很方!比我书房里的棋盘还方。你这丫头,手巧心细,是个绣纹样的好料子。
老周婶:(指着春桃的绣品)太守您看春桃的,她绣的云纹最好,比我绣的灵动多了。这丫头性子慢,却最能沉下心,绣出来的纹样有“气”。
春桃:(脸一红,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照着阿绣姐教的,把线走顺了……
太守:(放下绣品,看着屋里的四个人,语气郑重)你们绣的不只是纹样,是老祖宗的“魂”。西汉的方棋纹,是“方正”的魂,是“气运”的魂。你们把这魂绣进绢里,传去九州,百姓看见这纹样,就会想起老祖宗的“方正做人,顺遂生活”,这就是“聚气运”——不是鼎的“镇”,是人的“和”。
(随从把桌上的绣品一一放进木盒里,每个木盒放一幅,正好九幅,对应九州。太守看着木盒,又看了看阿绣她们,突然说:“我听说,你们想让这方棋纹像九州鼎一样,聚起九州的气运?”)
阿绣:(点了点头)是小满说的。她说,九州鼎能聚九州的气运,咱们的方棋纹,也能传九州的气运。
太守:(笑了,拍了拍阿绣的肩膀)你们做到了。九州鼎在土里,是“定”;你们的方棋纹在布上,是“传”。定下来的是江山,传下去的是人心。你们这群“憨货”,嘻嘻哈哈地绣了一个月,却把老祖宗的“魂”绣活了,把九州的“气运”绣暖了。
(小满听到“憨货”两个字,不仅没生气,还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老周婶也笑了,春桃的脸还是红的,但嘴角也扬了起来。阿绣看着桌上的木盒,又看了看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都值了——那些扎到手的疼,那些描错底稿的懊恼,那些灯下的困倦,都变成了绢面上的方棋纹,变成了要传去九州的“气运”。)
(随从把木盒搬上马车,太守走到门口,回头对阿绣她们
绢上的传承
主歌1
长安城南的绣坊
青石板映着晨光
小满抱着丝线忙 撞翻竹筐
丝线散落 像梦的开场
老周婶笑着嘟囔
粥碗晃出生活的香
阿绣手巧 理线不慌
方棋纹的故事 慢慢开场
主歌2
灯下的影子摇晃
绣针穿梭 像星在闪
春桃的云纹 有丝迷茫
阿绣指导 针法里有光
针总扎手的小满
听着阿绣的话 慢慢成长
老周婶的经验 像暖的阳
让这方棋纹 绣出希望
副歌
方棋纹 西汉的光
赤黄石青 银线闪亮
我们嘻嘻哈哈 把爱绣上
让这纹样 传去九州的乡
聚气运 心的信仰
不是鼎的 厚重力量
是我们的梦 随着绣品飘荡
让这方正气 温暖四方
主歌3
一个月的时光匆忙
绣品完成 闪耀光芒
太守称赞 眼神发光
说这是 老祖宗的宝藏
木盒装上绣品 要去远方
马车启程 带着希望
我们笑着 看着车往
想着百姓 看到纹样的模样
副歌
方棋纹 西汉的光
赤黄石青 银线闪亮
我们嘻嘻哈哈 把爱绣上
让这纹样 传去九州的乡
聚气运 心的信仰
不是鼎的 厚重力量
是我们的梦 随着绣品飘荡
让这方正气 温暖四方
结尾
这方棋纹的歌 不会散场
故事在绢上 永远发光
我们的笑 我们的忙
都在这 传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