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隋朝9-《艺之神》

  石上春秋

  人物表

  - 老石:男,50岁,宫束班领班,刻石三十年,手上满是老茧,话少但心细,总把“石头会记一辈子”挂在嘴边

  - 阿木:男,22岁,宫束班新徒,刚学刻石半年,毛手毛脚,总爱琢磨新鲜事,兜里常揣着半块干饼

  - 瘦猴:男,30岁,宫束班老手,刻石手艺扎实,却总爱偷懒,眼睛转得快,满脑子“怎么能歇会儿”的主意

  - 胖墩:男,28岁,宫束班老手,力气大,专管搬石、磨石,性格憨厚,爱跟瘦猴抬杠,吃得多饿得快

  - 李博士:男,45岁,朝廷派来的文吏,负责核对《隋书·经籍志》文稿,穿青布长衫,手里总捏着支毛笔,说话文绉绉

  第一幕:闲得发慌的宫束班

  场景

  洛阳城外,宫束班刻石工坊——一间半露天的土坯房,墙角堆着十几块待刻的青石板,地上散落着刻刀、錾子和磨石,房梁上挂着两串风干的玉米,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洒在石板上,映出细碎的光斑

  【开场】

  (老石蹲在石板前,手里拿着錾子,却没往下落,只是盯着石板上的纹路发呆。阿木蹲在一旁,手里的刻刀在石头上划着圈,时不时抬头看老石。瘦猴靠在墙角,掏出怀里的草绳,慢悠悠地编着蚂蚱,胖墩则坐在地上,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唉声叹气)

  胖墩:(揉着肚子)老石哥,这都歇三天了,官府咋还不派新活计来啊?再这么闲下去,我这肚子都要瘪了——昨天家里老婆子就说了,米缸见底了,再不干活,下月就得喝西北风!

  瘦猴:(把编好的草蚂蚱扔给阿木)你就知道吃!官府没活,咱们正好歇着,你以为刻石是逛集市啊?前些天刻那批祭天石碑,你累得直喊娘,忘了?

  胖墩:(瞪着瘦猴)那能一样吗?歇着没钱赚,喝西北风也得有力气啊!你倒好,编草蚂蚱能当饭吃?

  阿木:(拿着草蚂蚱,在石头上比划)瘦猴哥,你这蚂蚱编得真像!要是刻在石头上,说不定能活过来呢?

  老石:(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别闹。石头是用来记正经事的,不是刻蚂蚱的。

  (这时,远处传来脚步声,李博士提着个布包袱,快步走进工坊,长衫下摆沾了些尘土,额头上渗着汗)

  李博士:(喘着气,抹了把汗)老石师傅,可算找着你们了!朝廷有新差事,要刻一部大书的石碑,传之后世!

  第二幕:《隋书·经籍志》的差事

  【场景】

  同第一幕,李博士打开布包袱,掏出一叠泛黄的文稿,铺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老石、阿木、瘦猴、胖墩围了过来,脑袋凑在一起,盯着文稿上的字

  瘦猴:(眯着眼睛,指着文稿)李博士,这上面写的啥啊?密密麻麻的,跟蚂蚁似的,比祭天的祝文还多!

  李博士:(清了清嗓子,用毛笔点着文稿)诸位师傅,这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是我朝乃至前朝的藏书目录,经史子集,包罗万象。陛下说了,要把它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旁,让后人都能看到咱们大隋的文脉!

  胖墩:(挠着头)文脉?就是让后人知道咱们有多少书?这玩意儿刻在石头上,有人看吗?

  老石:(眼神亮了,伸手摸了摸文稿边缘)石头比纸结实,纸会烂,石头能存几百年、几千年。后人看到这石碑,就知道咱们大隋有多少好书,没白活。

  阿木:(激动地攥着刻刀)老石哥,那咱们赶紧刻吧!我还没刻过这么大的活儿呢,以后后人看到石碑,就知道是咱们宫束班刻的!

  李博士:(笑着点头)正是此意!朝廷给的工钱比平时多三成,还管饭。不过,这文稿一字不能错,我会每天来核对,诸位师傅可得上心。

  瘦猴:(立刻直起腰,拍了拍胸脯)李博士放心!咱宫束班刻石,就没错过一个字!胖墩,别坐着了,赶紧把那几块大青石搬过来,磨光滑了!

  胖墩:(噌地站起来)好嘞!这就去!有工钱有饭吃,干活才有劲!

  【过渡】

  (接下来几天,工坊里热闹起来。胖墩把青石板搬到磨石旁,拿着粗砂石打磨,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瘦猴负责在石板上打格子,用细毛笔蘸着墨,一笔一划地把文稿上的字描在石板上,时不时抬头核对文稿;老石和阿木则拿着刻刀,沿着墨线刻字,錾子敲击石头的“叮叮当当”声,在工坊里回荡)

  第三幕:刻石里的麻烦与乐子

  场景

  工坊,半月后——几块青石板上已经刻了大半的字,李博士坐在一旁,拿着文稿核对,老石蹲在石板前,眉头皱着,阿木站在旁边,手里的刻刀停在半空

  李博士:(指着石板上的一个字)老石师傅,这里不对。“经部·易类”的“易”字,右边是“勿”,不是“匆”,多了一点。

  阿木:(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是我……我描的时候,手一抖,多描了一点,老石哥刻的时候没注意……

  老石:(没骂阿木,只是拿起细錾子)我的错,没仔细看。石头上的错,得改过来,不能让后人看笑话。

  (老石握着錾子,小心翼翼地把多出来的一点凿掉,动作比平时慢了一倍,额头上冒出细汗。阿木站在旁边,大气不敢出,瘦猴和胖墩也凑过来,盯着老石的手)

  瘦猴:(小声说)老石哥这手艺,没话说。要是换了别人,这石板说不定就废了。

  胖墩:(点头)可不是嘛!老石哥刻石,比伺候自家孩子还上心。

  (老石凿完,用细砂纸把凿过的地方磨平,李博士凑过去看,点头称赞)

  李博士:完美!老石师傅,真是辛苦你了。

  阿木:(小声对老石说)老石哥,对不起,我以后一定仔细描字。

  老石:(拍了拍阿木的肩膀)没事,谁没犯过错?下次注意就好。刻石这活,急不得,得沉下心。

  【场景转换】

  傍晚,工坊里的光线暗了下来,胖墩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个白面馒头和一块酱肉,放在石板上

  胖墩:(笑着说)今天老婆子蒸了馒头,还买了酱肉,咱们分着吃!忙活一天了,得补补!

  瘦猴:(立刻凑过来,拿起一个馒头)还是胖墩你实在!整天就想着吃,不过这馒头闻着就香!

  老石:(拿起一个馒头,掰了一半给阿木)阿木,多吃点,长力气,明天还得刻字。

  阿木:(接过馒头,咬了一口)谢谢老石哥!这馒头真好吃!

  李博士:(也拿起一个馒头,笑着说)没想到宫束班的师傅们,不仅手艺好,还这么热闹。我以前总觉得刻石是枯燥的活,现在看来,也有不少乐子。

  瘦猴:(嘴里嚼着馒头,含糊地说)李博士,您不知道,咱们宫束班,以前刻过不少石碑,有祭天的,有记功德的,可没刻过这么大的书。这《隋书·经籍志》,刻完了,咱们也算给大隋留了点东西,以后子孙后代说不定还能看到呢!

  胖墩:(点头)对!到时候咱们跟子孙说,你爷爷当年刻过一部大书的石碑,立在国子监旁,多威风!

  (众人都笑了,笑声在傍晚的工坊里回荡,石板上刻好的字,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淡淡的光)

  第四幕:石碑立,传后世

  场景

  三个月后,国子监旁的空地上——十几块刻好的《隋书·经籍志》石碑整齐地排列着,朝廷官员、国子监的学生围在旁边,指指点点,老石、阿木、瘦猴、胖墩穿着干净的衣服,站在石碑旁,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李博士站在他们身边

  官员:(看着石碑,点头称赞)这石碑刻得真规整,字也清晰,宫束班的师傅们,立了大功啊!

  学生:(指着石碑上的字)你们看,这“史部·史记类”的字,刻得真有力气,一看就是用心刻的!

  阿木:(拉着老石的袖子,小声说)老石哥,你看,这么多人看咱们刻的石碑,以后他们都会知道,这是咱们宫束班刻的!

  老石:(看着石碑,眼里满是欣慰)嗯,石头记下来了,就不会忘。咱们宫束班虽然是刻石的憨货,可也做了件正经事,没白活。

  瘦猴:(笑着说)以后谁再说咱们宫束班只会刻石头,我就跟他说,咱们刻过《隋书·经籍志》,传后世的!

  胖墩:(摸着石碑,感慨地说)这石头真沉,可沉不过咱们这三个月的功夫。以后就算咱们不在了,这石碑还在,后人看到它,就知道大隋有多少好书,知道有咱们宫束班这么一群人,在闲暇之余,刻了这么一部石碑。

  李博士:(看着众人,笑着说)诸位师傅,你们不是憨货,你们是大隋文脉的守护者。这石碑,不仅记着书目的名字,还记着你们的手艺和心意,会一直传下去的。

  (这时,一阵风吹过,吹动了众人的衣角,也吹动了国子监里的读书声,读书声和石碑上的字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大隋的故事,也诉说着宫束班一群“憨货”的坚守)

  【尾声】

  (多年后,一位老人带着孩子来到国子监旁,指着《隋书·经籍志》的石碑,对孩子说:“你知道吗?这石碑是当年宫束班的一群师傅刻的,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刻石人,可却把大隋的文脉,刻在了石头上,传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盯着石碑上的字,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石碑上的字,在阳光下,依然清晰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