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唐《滕王阁》-《艺之神》

  筑阁引华章——滕王阁营造记

  第一幕:诏下洪州,匠聚豫章

  时间:唐永徽四年,春

  地点:洪州都督府衙署外广场

  人物:

  - 宫束班:五十余岁,民间工匠统领,满脸风霜却眼含精光,手上布满老茧

  - 陈三郎:二十岁,宫束班徒弟,手脚麻利却爱咋咋呼呼

  - 李木匠:四十岁,擅雕花,性子慢热

  - 王石匠:四十五岁,懂夯土,嗓门洪亮

  - 洪州兵曹:三十岁,持公文,神态严肃

  (【幕启】广场上稀稀拉拉站着二十多个工匠,有的扛着锛子,有的提着墨斗,陈三郎正踮着脚往衙署门口望,宫束班则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着什么)

  陈三郎:(扯了扯宫束班的衣角)师父,您说这都督府召咱们来,到底是要干啥?前儿个我听茶馆掌柜说,好像是要盖座大阁楼哩!

  宫束班:(抬头瞪他一眼,把树枝扔开)少瞎琢磨,官府的事,等会儿自然知晓。把手边的刨子擦干净,别让人看了笑话。

  (【脚步声由远及近】洪州兵曹捧着一卷明黄公文走出衙署,工匠们瞬间安静下来,纷纷站直身子)

  洪州兵曹:(展开公文,清了清嗓子)奉太宗皇帝之弟、滕王李元婴令:洪州为江南要地,当建高阁以显盛世气象。今召民间工匠百余人,由宫束班统领,于赣江之滨营建滕王阁,限一年完工,不得有误!

  (工匠们哗然,王石匠往前迈了一步)

  王石匠:兵曹大人,这赣江边的土是沙质的,要建高楼,地基可得打牢实,一年时间怕是紧了些!

  李木匠:(跟着点头)是啊,阁楼要精美,梁上雕花、窗棂镂刻都得费功夫,急不得啊!

  陈三郎:(小声嘀咕)师父,他们都说难,咱们真能成?

  宫束班:(站起身,声音不高却有力量)兵曹大人,我宫束班带徒弟造屋三十年,从没人说我建的房子不结实、不漂亮。一年时间,够了!但有一事求大人:建阁用的木料、石料,得给咱们挑最好的——樟木要百年的,青石得从西山采,不能掺半分次品。

  洪州兵曹:(点头)此事都督已吩咐过,物料随你们挑。明日起,赣江边的工地就交予你们了。

  (【洪州兵曹转身回衙署】工匠们围上宫束班,陈三郎一脸兴奋)

  陈三郎:师父,咱们要盖滕王阁啦!以后全天下的人都能看见咱们造的楼!

  宫束班:(拍了拍他的头)先别高兴太早,这阁要建三层,高九丈,檐角要翘出三尺,还得刻上“滕阁秋风”的纹样。从今天起,每天卯时上工,酉时收工,谁也不许偷懒!

  (【工匠们齐声应和,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赣江水在远处泛着金光】)

  第二幕:夯土雕花,汗浸木石

  时间:唐永徽四年,夏

  地点:滕王阁工地

  人物:

  - 宫束班

  - 陈三郎

  - 李木匠

  - 王石匠

  - 刘瓦匠:三十五岁,擅铺瓦,脾气急躁

  - 小豆子:十五岁,学徒,负责递工具

  (【幕启】工地上尘土飞扬,十几个工匠光着膀子夯地基,王石匠喊着号子,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李木匠坐在木架上,手里拿着刻刀,正在雕一根梁木。陈三郎扛着一根圆木,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陈三郎:(把圆木放在地上,抹了把汗)师父,这根樟木够粗吧?我跟山下的樵夫好说歹说,才让他们帮忙抬上来的。

  宫束班:(走过去,用手敲了敲圆木,又凑近闻了闻)嗯,是百年的老樟木,纹理紧实,防虫。你去把刘瓦匠叫过来,让他看看这屋顶的瓦片怎么铺,别到时候漏雨。

  (【陈三郎刚跑开,李木匠就喊了一声“宫班头”】)

  李木匠:您来瞧瞧这“缠枝莲”的纹样,我总觉得这花瓣的弧度不对,是不是该再削薄些?

  宫束班:(爬上木架,凑到梁木前仔细看)你这花瓣太圆了,少了点劲。滕王阁是滕王下令建的,得有皇家的气派,花瓣要尖一点,像要往上飞似的。你拿我的刻刀试试,我那刀磨得快。

  (【两人正说着,刘瓦匠就提着一把瓦刀跑了过来,身后跟着小豆子】)

  刘瓦匠:宫班头,您找我?这屋顶的瓦片我算了算,得用三千片青瓦,边缘还得刻上云纹,可小豆子刚才把一片刻好的瓦给摔了!

  小豆子:(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我不是故意的,风一吹,我没抓稳……

  陈三郎:(跟着跑过来,帮小豆子说话)刘叔,小豆子还小,下次小心点就是了,别这么凶。

  宫束班:(从木架上下来)刘瓦匠,别跟孩子置气。摔了一片瓦,再刻就是了。你跟我说说,这屋顶的坡度怎么定?赣江上风大,坡度太缓,瓦片容易被吹掉。

  刘瓦匠:(脸色缓和了些,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我画了个图,您看,坡度要定在四十五度,每片瓦都要错开压着,边缘再用铜钉固定,保证刮风下雨都没事。

  宫束班:(接过纸,点头)行,就按你说的来。陈三郎,你去把那批新到的青石搬过来,王石匠那边等着砌台基呢。

  (【陈三郎应了声“好嘞”,扛起扁担就跑。小豆子捡起地上的碎瓦,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远处的赣江上,几艘商船缓缓驶过,工地上的号子声、凿木声、敲打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第三幕:阁成待宴,客至洪州

  时间:唐永徽五年,秋

  地点:滕王阁顶层、赣江岸边

  人物:

  - 宫束班

  - 陈三郎

  - 李元婴:四十岁,滕王,衣着华丽,神态雍容

  - 王勃:二十六岁,书生,衣袂飘飘,眉宇间满是才气

  - 洪州都督:四十五岁,陪在李元婴身边,恭敬有礼

  - 众宾客:十余位,皆是文人雅士

  (【幕启】滕王阁已建成,三层楼阁矗立在赣江边,朱红的梁柱,青灰的瓦片,檐角上翘,像展翅的鸟儿。顶层的栏杆上刻着“滕王阁”三个大字,金光闪闪。宫束班和陈三郎正拿着布,擦拭着栏杆上的灰尘)

  陈三郎:(仰着头,看着檐角的铜铃)师父,您看这阁多漂亮啊!风吹过的时候,铜铃还会响,比咱们以前建的任何一座房子都好看!

  宫束班:(脸上露出笑容,眼里却有些湿润)是啊,一年了,总算建好了。你看这梁上的雕花,李木匠刻了整整三个月;那台基的青石,王石匠一块一块凿平的……都是大家伙的心血。

  (【脚步声传来,李元婴在洪州都督和众宾客的簇拥下走上顶层。宫束班和陈三郎赶紧退到一旁,躬身行礼】)

  李元婴:(走到栏杆边,眺望赣江,哈哈大笑)好!好一座滕王阁!宫束班,你果然没让本王失望!这阁既气派又精致,比我在滕州建的那座还好!

  宫束班:(低着头)全凭滕王殿下信任,工匠们尽力而为。

  洪州都督:(笑着说)殿下,今日阁成,您设宴邀请江南文人,正好让他们为滕王阁作赋,流传后世。

  李元婴:说得好!来人,摆酒!

  (【仆人们端着酒壶、菜盘走上顶层,在栏杆边摆开桌椅。众宾客纷纷落座,谈笑风生。此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快步走上阁楼,正是王勃。他刚从交趾探望父亲回来,路过洪州,听闻滕王阁宴饮,特意赶来】)

  王勃:(对着李元婴拱手)晚生王勃,路过洪州,听闻滕王殿下设宴,冒昧前来,望殿下海涵。

  李元婴:(打量着王勃,见他气宇不凡,笑着说)久闻王公子才名,今日来得正好,快请坐!

  (【王勃谢过,在末座坐下。陈三郎凑到宫束班身边,小声说】)

  陈三郎:师父,这书生就是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王勃吧?我前儿个在茶馆里听过先生念他的诗。

  宫束班:(点点头,目光落在王勃身上)听说他很有才华,希望他能为这滕王阁写点什么,让咱们建的阁,能被更多人记住。

  第四幕:临阁作序,旷世留名

  时间:唐永徽五年,秋,傍晚

  地点:滕王阁顶层

  人物:

  - 王勃

  - 李元婴

  - 洪州都督

  - 宫束班

  - 陈三郎

  - 众宾客

  (【幕启】夕阳西下,赣江被染成金色,归雁从滕王阁上空飞过。众宾客已酒过三巡,洪州都督站起身,手持酒杯)

  洪州都督:今日滕王阁落成,承蒙滕王殿下厚爱,邀诸位文人雅士相聚。此阁雄伟壮丽,当有佳作传世。诸位谁愿为滕王阁作赋,以记今日之盛?

  (【众宾客你看我,我看你,有的低头思索,有的摆手推辞。王勃放下酒杯,站起身】)

  王勃:晚生不才,愿为滕王阁作序,以抒胸臆。

  (【众宾客哗然,有人面露不屑,有人好奇地看着王勃。李元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挥手吩咐】)

  李元婴:好!来人,取笔墨纸砚来!

  (【仆人很快端来笔墨,铺好宣纸。王勃走到案前,略一思索,提笔便写。宫束班和陈三郎站在角落,屏息看着】)

  王勃:(笔走龙蛇,声音朗朗)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众宾客围了过来,看着宣纸上的文字,渐渐露出惊叹之色。洪州都督原本还带着几分轻视,此刻却瞪大了眼睛,不住点头】)

  洪州都督:“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句气势磅礴,妙哉!妙哉!

  王勃:(不停笔,继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陈三郎:(小声对宫束班说)师父,他写的字真好看,说的话也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啊!

  宫束班:(眼睛发亮,紧紧盯着王勃的笔)听不懂没关系,只要知道,咱们建的滕王阁,以后会因为这篇文章,永远被人记住。

  (【王勃越写越顺,笔锋流转,很快就写到了中段】)

  王勃: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李元婴:(抚掌大笑)“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把这秋景写活了!王公子真是奇才!

  (【夕阳渐渐落下,月亮爬上天空,仆人点上灯笼,阁楼里灯火通明。王勃终于写到结尾,笔锋一顿,写下最后几句】)

  王勃: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写完最后一个字,王勃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众宾客围上前,争相传阅文稿,赞不绝口】)

  洪州都督:此文字字珠玑,堪称旷世名篇!当名为《滕王阁序》,刻于阁中,流传千古!

  李元婴:说得对!宫束班,你带人把这篇序文刻在石碑上,立在滕王阁底层,让后人一来就能看到!

  宫束班:(躬身行礼,声音有些哽咽)遵殿下令!

  (【陈三郎看着王勃,又看着滕王阁的檐角,突然觉得眼睛发热。远处的赣江上,渔火点点,与阁楼的灯火相映成趣。王勃端起酒杯,走到栏杆边,对着赣江一饮而尽。宫束班看着那篇《滕王阁序》,又看了看身边的工匠们,心里明白,他们用汗水筑起的阁楼,终于和这传世的文章,永远绑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