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唐(舞)1-《艺之神》

  剑器惊唐

  第一幕:宫束班的“憨货们”

  时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暮春,辰时

  地点:长安城东市旁的宫束班作坊,院内堆满未打磨的剑器与褪色的绸布,墙角几株海棠开得正盛

  (幕启时,院内一片嘈杂。三个身着粗布短打的少年围着一柄断剑争执,

  矮胖的王小三正用布擦拭剑身,却将剑穗缠成了死结;高瘦的李十二踮脚去够房梁上的舞衣,

  脚下木凳晃得厉害,差点摔下来;皮肤黝黑的赵小五蹲在角落,对着地上的剑痕画圈,嘴里念念有词。)

  王小三:(急得额头冒汗,扯着剑穗)这破穗子怎么解啊!

  昨儿公孙师傅还说,剑穗要像流云似的跟着剑走,我这倒好,把它缠成面团了!

  李十二:(扶住木凳,颤着嗓子)你先顾好你那剑吧!上次练“回风式”,你把剑舞得跟劈柴似的,

  差点砍着师傅的裙角。我这舞衣要是再扯破,师傅指定要罚咱们抄《舞律》了!

  赵小五:(抬头,指着地上的剑痕)你们看,这剑痕的弧度不对。

  师傅说“剑走龙蛇”,可咱们的剑总走“蚯蚓”,要么太硬,要么太软。

  (公孙大娘从内屋走出,身着素色襦裙,腰间悬着一柄银柄剑,剑鞘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晨光中微微发亮。

  她停下脚步,看着院内手忙脚乱的三人,嘴角却藏着一丝笑意。)

  公孙大娘:(声音清亮,却不严厉)小三,剑穗要顺着力道解,你越是急着扯,它缠得越紧——就像你练舞时,总想着快,却忘了“慢”才是根基。

  十二,舞衣在房梁东侧的木架上,你偏要够西侧的,不是白费力气?小五,你光盯着剑痕看没用,得把脚底下的步子踩实了,剑才能跟着身子走。

  (三人闻声回头,顿时涨红了脸,纷纷停下手里的动作。

  王小三攥着剑穗的手松了松,李十二从木凳上跳下来,赵小五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王小三:(挠着头,小声说)师傅,我们就是想把剑器舞练得好点,可……可总觉得手和脚不是自己的。

  前儿看教坊司的人练舞,他们的动作又快又齐,咱们跟人家比,就像刚学走路的娃娃。

  公孙大娘:(走到院中央,捡起地上的一柄木剑,手腕轻轻一转,木剑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

  带起的风拂过海棠花瓣)教坊司的舞,是按宫里的规矩排的,讲究的是“齐”;咱们宫束班的舞,要的是“活”。

  剑器舞不是摆样子,是要把剑的刚劲和舞的柔媚揉在一处——你们觉得自己是“憨货”,是因为还没找到剑和自己的默契。

  (她将木剑递给赵小五,示意他舞一段。赵小五接过剑,深吸一口气,

  抬手挥剑,却还是免不了动作僵硬,剑身在半空顿了一下,差点脱手。

  王小三和李十二忍不住想笑,又赶紧憋了回去。)

  公孙大娘:(上前,握住赵小五的手腕,轻轻引导)你看,手腕要沉,不是用胳膊的劲,是用腰上的劲。

  剑要像你的手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来,再试一次。

  (赵小五跟着公孙大娘的力道,手腕微沉,木剑再次扬起,这次却少了几分滞涩,剑刃擦过空气,发出轻微的“咻”声。

  王小三和李十二眼睛一亮,不由自主地凑了过来。)

  公孙大娘:(松开手,看着三人)从今日起,咱们就编排新的剑器舞。

  小三,你力气大,负责练“劈剑”和“斩剑”,要让剑有破风的劲;

  十二,你身段灵活,练“旋剑”和“绕剑”,要让剑跟着身子转;

  小五,你心思细,练“点剑”和“挑剑”,要让剑有准头。咱们不用跟教坊司比,就跟自己比——十天后,

  咱们在东市的戏台上试演一次,让长安的百姓看看,宫束班的剑器舞,到底是什么样。

  (三人对视一眼,眼里的犹豫渐渐变成了坚定。王小三握紧了手里的剑穗,李十二拍了拍胸脯,

  赵小五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木剑,又抬头看向公孙大娘,重重地点了点头。)

  王小三:师傅,我们肯定好好练!

  李十二:对!到时候让百姓们知道,咱们宫束班不是只会做木工活的!

  赵小五:我们不会让师傅失望的。

  (公孙大娘看着三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晨光透过海棠花的缝隙,

  洒在他们身上,木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是一道道即将绽放的剑痕。)

  第二幕:剑与舞的磨合

  时间:开元十七年,初夏,未时

  地点:宫束班作坊后院,地面被踩出了深浅不一的脚印,

  几柄打磨好的铁剑靠在墙边,剑身上映着阳光,泛着冷光

  (幕启时,王小三正光着膀子练劈剑,汗水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浸湿了胸前的衣襟。

  他双手握剑,猛地向下劈去,剑刃落在地上的木桩上,发出“嘭”的一声闷响,木桩上裂开一道深深的口子。

  他喘着粗气,甩了甩胳膊,又准备劈第二下,却被公孙大娘拦住了。)

  公孙大娘:(指着他的肩膀)小三,你劈剑的时候,肩膀太紧张了,这样下去,不到三天,你的胳膊就会酸得抬不起来。

  劈剑要“沉肩坠肘”,把力气从腰上送下来,不是光靠胳膊使劲。

  (她接过王小三手里的剑,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腰腹微收,手腕一沉,剑身稳稳地向下劈去,

  动作利落,却不见她用多少力气,木桩上却又多了一道整齐的口子。)

  公孙大娘:你看,这样是不是轻松多了?你总想着用蛮力,却忘了“刚劲”不是“蛮劲”。

  剑是有灵性的,你对它急,它就会跟你较劲。

  (王小三点点头,接过剑,按照公孙大娘的样子,沉肩坠肘,腰腹用力,再次劈剑。

  这次,剑刃落下的声音比之前清脆了许多,他也没觉得胳膊那么累了。)

  (另一边,李十二正在练旋剑。他手持剑,原地旋转,想要让剑在身前划出一个圆圈,

  可刚转了两圈,脚步就乱了,剑也差点甩出去。公孙大娘走过去,帮他调整了脚步的间距。)

  公孙大娘:十二,旋剑的时候,脚步要像扎了根似的,不能跟着身子乱晃。

  你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旋转的时候,重心放在右脚,左脚轻轻点地,这样既稳,又能转得快。

  (她拉着李十二的胳膊,带着他慢慢旋转,一边转一边说:“剑要顺着旋转的方向走,不是逆着来。

  你的身子转,剑也跟着转,就像风吹着云走,自然而然。”)

  (李十二跟着公孙大娘的节奏,慢慢找到了感觉。他放开公孙大娘的手,自己尝试旋转,

  脚步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比之前稳了不少,剑也能勉强划出一个圆圈了。)

  (赵小五蹲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剑的轨迹。

  他看着王小三和李十二练舞,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画的轨迹,眉头皱了起来。

  公孙大娘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公孙大娘:小五,怎么不练剑?

  赵小五:(抬头,小声说)师傅,我总觉得“点剑”的准头不够。

  上次练的时候,我想点木桩上的红点,结果却点偏了,差点点到自己的手。

  公孙大娘:(捡起地上的一颗小石子,递给赵小五)你拿着石子,试着把它扔到木桩的红点上。

  记住,扔石子的时候,眼睛要盯着红点,手要跟着眼睛走。

  点剑和扔石子是一个道理,眼睛要准,手要稳,心要静。

  (赵小五接过石子,深吸一口气,眼睛盯着木桩上的红点,手臂轻轻一扬,石子精准地落在了红点上。

  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笑容。)

  赵小五:(兴奋地说)师傅,我扔中了!

  公孙大娘:(笑着点头)这就对了。

  点剑的时候,你就把剑刃当成石子,把目标当成红点,

  心无旁骛,自然就能点准。来,拿起剑试试。

  (赵小五拿起剑,按照公孙大娘说的,眼睛盯着木桩上的红点,手腕轻轻一挑,剑刃准确地点在了红点上。

  王小三和李十二看到后,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为他鼓掌。)

  王小三:小五,你真棒!比我劈剑厉害多了!

  李十二:是啊是啊,我刚才旋剑还差点摔了呢,你这点剑也太准了。

  赵小五:(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师傅教得好。

  (公孙大娘看着三人,眼里满是笑意。她走到墙边,拿起一柄铁剑,对三人说:“现在,咱们把各自练的动作合起来试试。

  小三先劈剑,十二接着旋剑,小五最后点剑,咱们看看能不能连成一段。”)

  (三人点点头,各自站好位置。王小三深吸一口气,双手握剑,猛地向下劈去,剑刃破风,发出“咻”的一声。

  接着,李十二手持剑,原地旋转,剑身在身前划出一道流畅的圆圈。最后,赵小五手腕一挑,剑刃准确地点在了木桩上的红点上。

  虽然动作之间还有些衔接不畅,但总算是连成了一段。)

  公孙大娘:(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比我预想的好。

  咱们再练几遍,把衔接的地方练得再顺一点。记住,剑器舞不是一个人的舞,是三个人的默契。

  你们要听着彼此的呼吸,看着彼此的动作,就像一家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人再次站好位置,随着公孙大娘的口令,开始练舞。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剑刃反射出的光芒在院子里跳跃,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却没人喊累。

  海棠花的香气飘来,与剑的冷冽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第三幕:东市戏台的惊艳

  时间:开元十七年,初夏,巳时

  地点:长安城东市戏台,台下挤满了百姓,有挑着担子的商贩,有带着孩子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文人。

  戏台两侧挂着红色的绸布,上面写着“宫束班剑器舞”五个大字

  (幕启时,台下一片喧闹。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文人摇着扇子,对身边的人说:“听说这宫束班是做木工活的,怎么还想起跳剑器舞了?

  怕是连剑都握不稳吧。”旁边的妇人抱着孩子,笑着说:“不管怎么样,看看热闹也好,反正不要钱。”)

  (戏台后,王小三、李十二和赵小五正紧张地整理着舞衣。

  他们穿着银白色的紧身舞衣,腰间系着红色的绸带,头上戴着银色的头冠,上面插着一根红色的羽翎。

  王小三攥着剑的手微微发抖,李十二不停地深呼吸,赵小五则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嘴里默念着动作要领。)

  王小三:(声音有些发颤)师傅,台下这么多人,我……我有点怕。要是跳错了,人家该笑话咱们了。

  李十二:(点点头)是啊师傅,我刚才在后台试了一下旋剑,差点把绸带甩出去。

  赵小五:(抬头,眼神坚定)咱们不能怕。这十天咱们练了那么多次,师傅说过,只要咱们心在一起,就一定能跳好。

  (公孙大娘走到三人身边,帮王小三理了理腰间的绸带,又帮李十二调整了头冠的位置,最后拍了拍赵小五的肩膀。)

  公孙大娘:(声音温和却有力)别怕。

  台下的百姓不是来看咱们出丑的,是来看剑器舞的。

  咱们宫束班的剑器舞,不是教坊司的规矩舞,是咱们用汗水练出来的“活”舞。

  你们只要把平时练的动作跳出来,把对剑的心意传出去,就够了。

  记住,剑在你们手里,你们就是剑的主人。

  (这时,戏台前的锣声响了起来,台下的喧闹声渐渐平息。公孙大娘看着三人,点了点头。)

  公孙大娘:去吧,让长安的百姓看看,咱们宫束班的厉害。

  (三人深吸一口气,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大步走上戏台。

  台下的百姓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王小三站在戏台左侧,李十二站在中间,赵小五站在右侧。

  他们手持剑,剑尖朝下,身体微微前倾,等待着音乐响起。

  很快,鼓声和笛声传来,节奏明快,却又带着一丝刚劲。)

  (王小三率先动了。他双手握剑,猛地向上扬起,剑刃划破空气,发出“咻”的一声。

  接着,他双脚分开,身体下蹲,剑身从身前划过,

  做出“劈剑”的动作,动作刚劲有力,台下的百姓顿时发出一阵惊叹。)

  (随后,李十二开始旋剑。

  他双脚轻轻点地,原地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剑身在身前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

  腰间的红色绸带随风飘动,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台下的百姓看得目瞪口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伸长了脖子往台上看。)

  (最后,赵小五开始点剑。

  他眼神专注,手腕轻轻一挑,剑刃准确地点在戏台中央的木桩上,

  每点一下,木桩上就留下一个清晰的剑痕。

  他的动作精准而优雅,就像在用剑描绘一幅画。台下的百姓纷纷鼓掌,掌声雷动。)

  (三人的动作越来越默契,王小三的劈剑刚劲有力,

  李十二的旋剑灵动飘逸,

  赵小五的点剑精准优雅。

  他们的呼吸一致,动作连贯,剑刃反射出的光芒在戏台上跳跃,

  与红色的绸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渐渐推向高潮,三人同时做出“剑指苍穹”的动作。

  王小三的剑笔直向上,

  李十二的剑在头顶旋转,

  赵小五的剑指向天空,剑尖微微颤抖,仿佛要刺破云霄。

  台下的百姓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那个穿着青色长衫的文人也停下了摇扇的手,眼里满是惊叹,

  嘴里喃喃自语:“没想到,宫束班的剑器舞竟然这么厉害……”)

  (音乐结束,三人收回剑,躬身行礼。

  台下的百姓纷纷站起来,鼓掌欢呼,有的人甚至扔上了铜钱和水果。

  王小三、李十二和赵小五站起身,看着台下欢呼的百姓,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戏台后,公孙大娘看着台上的三人,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宫束班的剑器舞,已经在长安百姓的心里留下了印记。)

  第四幕:千年后的回响

  时间:唐肃宗至德二年,深秋,申时

  地点:成都草堂,杜甫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支笔,

  桌上放着一张纸,纸上写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几个字

  (幕启时,窗外的枫叶正红,秋风拂过,落叶飘落在窗前。

  杜甫看着窗外的景色,思绪却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长安。

  那时,他还是个少年,在东市的戏台上,看到了宫束班的剑器舞。)

  杜甫:(喃喃自语)还记得开元十七年的那个初夏,

  东市的戏台上,公孙大娘带着三个弟子跳剑器舞。

  那剑舞得,真是“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啊。

  没想到,如今却已是乱世,长安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在纸上写字。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了苍劲有力的字迹。)

  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想起了当年公孙大娘的模样。

  她手持剑,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就像一朵在寒风中绽放的梅花。

  而那三个弟子,虽然一开始有些笨拙,却凭着一股韧劲,把剑器舞跳得活灵活现。)

  杜甫:(继续写道)“爧爧如列星,赫赫似朝阳。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他想起了后来的日子,

  宫束班的剑器舞在长安名声大噪,许多人都来拜师学艺。

  公孙大娘去世后,她的弟子们继续传承着剑器舞,把它带到了全国各地。

  甚至到了北宋,教坊司还编排了《剑器队舞》,沿用了宫束班剑器舞的动作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