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唐(兵器)3-《艺之神》

  唐·宫束班造仪刀记

  第一场: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工坊宽敞,青砖铺地,墙上挂满各式锻造工具,铁砧上还留着昨夜未清理的铁屑。晨光从高窗斜射进来,照得空中浮尘清晰可见。】

  【老匠头蹲在炉边,手里拿着根铁钎子拨弄炭火,火苗“噼啪”作响。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唯独一双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钢。】

  【张三石扛着根比他人还粗的枣木进来,“咚”地砸在地上,喘得直咧嘴。他身材魁梧,胳膊上的肌肉比寻常人小腿还粗。】

  张三石

  (抹了把额头的汗)

  师父,您要的“百年枣木心”我给扛来了!昨儿在终南山脚跟樵夫磨了半宿,他才肯把这料子让给我,说这木头能抵得住水火呢!

  【老匠头没回头,指了指墙角。】

  老匠头

  (声音沙哑)

  先搁那儿。去把你师弟们叫起来,今儿要是再误了卯,这月的月钱就别想拿了。

  【张三石刚要应声,就听见里屋传来“哐当”一声,接着是李四斤的哀嚎。】

  【李四斤抱着个铜壶跑出来,壶嘴歪了半截,他脸上还沾着灰,模样滑稽。】

  李四斤

  (苦着脸)

  师父!对不住对不住!我晨起给您烧茶,没拿稳……这壶是前儿您让我打磨的“双鱼纹铜壶”,这下可好,鱼嘴给磕没了!

  【老匠头终于站起身,接过铜壶看了看,又瞪了李四斤一眼。】

  老匠头

  你这手,是用来打铁的还是用来摔东西的?这壶本想给吏部李大人当贺礼,现在倒好,成了“独眼鱼壶”!赶紧去把王五榫叫过来,今儿要开料造仪刀,少一个人都不行!

  【李四斤连忙点头,转身往门外跑,刚到门口就和王五榫撞了个满怀。王五榫手里拿着个木盒,里面装着各式榫卯零件,吓得他赶紧护住盒子。】

  王五榫

  (皱着眉)

  你急什么?这木盒里的零件是给新造的刀架用的,要是摔散了,咱们这月都别想完工!

  【老匠头走过来,指了指工坊中央的铁砧。】

  老匠头

  都别闹了!今儿要造的是给太子仪仗用的仪刀,陛下亲自下了旨,要是出了差错,咱们宫束班的牌子就砸了。

  张三石,你去把库房里的“乌兹钢”取出来,记住,要那批去年从西域运来的,成色最好的;

  李四斤,你去烧炉,火候必须控制在千度以上,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王五榫,你去准备刀鞘的木料,要用“紫檀木”,还得提前用蜂蜡泡三天,确保木料不开裂。

  【三人齐声应下,各自忙碌起来。张三石去库房取钢,刚走没几步就听见库房传来“哗啦”一声,他赶紧跑过去,只见一堆钢材倒在地上,其中一根乌兹钢还磕掉了一小块。】

  张三石

  (急得直跺脚)

  完了完了!这乌兹钢是最好的料子,现在磕掉了一块,要是用来造仪刀,刀身就会有瑕疵,陛下肯定会怪罪的!

  【老匠头听见动静,走了过来,看了看地上的钢材,又拍了拍张三石的肩膀。】

  老匠头

  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这磕掉的一小块,咱们可以用来打造刀格,正好能和刀身呼应。你赶紧把钢材搬到铁砧旁,李四斤的炉子也该烧好了。

  【张三石点点头,赶紧把钢材搬到铁砧旁。李四斤跑过来,擦了擦额头的汗。】

  李四斤

  师父,炉子的火候差不多了,您看能不能开锻?

  【老匠头走到炉边,用铁钎子拨了拨炭火,又把手放在炉口感受了一下温度。】

  老匠头

  火候刚好。张三石,你把钢材放进炉里,记住,要让钢材均匀受热,别让局部温度太高,不然钢材会脆。

  【张三石把钢材放进炉里,李四斤则在一旁拉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声音在工坊里回荡。王五榫拿着紫檀木走过来,放在一旁的木桌上。】

  王五榫

  师父,紫檀木我带来了,已经用蜂蜡泡了三天,您看行不行?

  【老匠头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紫檀木,又闻了闻气味。】

  老匠头

  不错,这木料的湿度刚好,用来做刀鞘最合适。王五榫,你先把木料切成刀鞘的形状,记住,要按照太子的身高来定尺寸,太长太短都不行。

  【王五榫应下,拿起锯子开始锯木料。张三石则盯着炉子里的钢材,时不时用铁钎子拨弄一下。过了半个时辰,老匠头让张三石把钢材取出来,放在铁砧上。】

  老匠头

  (举起铁锤)

  张三石,你帮我扶着钢材,我来锻打。记住,要用力均匀,别让钢材偏移。

  【张三石点点头,双手扶着钢材,老匠头举起铁锤,“哐哐当当”地砸了起来。铁锤落下的声音震得工坊里的工具都在晃动,火星四溅,落在地上还冒着烟。】

  【李四斤在一旁看着,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跑回里屋,拿出一个小陶罐。】

  李四斤

  师父!您忘了,这是咱们祖传的“淬火剂”,用它来淬火,刀身会更坚硬,还能形成独特的花纹。

  【老匠头停下铁锤,看了看李四斤手里的陶罐,点了点头。】

  老匠头

  还是你记性好。等锻打完刀身,就用这个淬火剂淬火。不过,淬火的温度和时间一定要把握好,要是温度太高,刀身会裂;要是时间太短,刀身又不够坚硬。

  【张三石和李四斤连忙点头,继续扶着钢材让老匠头锻打。又过了一个时辰,刀身的形状基本出来了,老匠头让李四斤把淬火剂倒进一个铁盆里,然后把刀身放进炉里加热。】

  老匠头

  (盯着炉子里的刀身)

  温度差不多了,张三石,你把刀身取出来,快速放进淬火剂里,记住,动作一定要快,别让温度降下来。

  【张三石赶紧把刀身取出来,快速放进淬火剂里,“滋啦”一声,一股白烟冒了出来,还带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王五榫走过来,看了看淬火后的刀身,又摸了摸。】

  王五榫

  师父,这刀身的花纹真好看,像天上的云彩一样。不过,刀鞘的形状已经基本做好了,您看要不要现在就把刀身装进去试试?

  【老匠头摇了摇头。】

  老匠头

  不行,刀身还得打磨,不然会有毛刺,装进去会划伤刀鞘。李四斤,你去拿砂纸,把刀身打磨光滑,记住,要从粗砂纸到细砂纸,一共要打磨十遍,确保刀身没有任何瑕疵。

  【李四斤应下,拿着砂纸开始打磨刀身。张三石则去准备刀把的材料,要用“牛角”,还得用铜丝缠绕,增加握感。

  王五榫则继续完善刀鞘,在刀鞘上雕刻“龙纹”,因为太子的仪仗用刀,必须要有龙纹装饰,彰显皇家威仪。】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交刀的前一天。刀身已经打磨完毕,刀把也装好了,刀鞘上的龙纹也雕刻完成,就差最后一步——给刀鞘上漆。】

  【王五榫拿着漆刷,刚要给刀鞘上漆,突然发现刀鞘上有一道细小的裂纹。他赶紧停下,叫来了老匠头。】

  王五榫

  (急得声音都变了)

  师父!刀鞘上有一道裂纹,要是上了漆,裂纹会更明显,太子看到了肯定会不满意的!

  【老匠头走过来,看了看刀鞘上的裂纹,又摸了摸。】

  老匠头

  别急,这裂纹是因为木料在干燥过程中收缩造成的。王五榫,你去取点“鱼鳔胶”来,再找一块小的紫檀木片,

  把木片削成和裂纹一样的形状,用鱼鳔胶粘在裂纹处,然后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这样就能遮住裂纹了。

  【王五榫点点头,赶紧去取鱼鳔胶和木片。李四斤则在一旁检查刀身,突然发现刀把上的铜丝松了几根。】

  李四斤

  师父!刀把上的铜丝松了,要是太子拿着刀,铜丝掉下来,肯定会影响美观,还会硌手。

  【老匠头走过去,看了看刀把上的铜丝,又拿起一把小锤子,轻轻敲了敲铜丝。】

  老匠头

  没事,这铜丝是因为缠绕的时候力度不够才松的。你去拿点“锡”来,把锡融化后滴在铜丝的接口处,这样铜丝就不会松了。

  【李四斤应下,赶紧去取锡。张三石则在一旁擦拭刀身,确保刀身上没有任何灰尘。过了一个时辰,王五榫把刀鞘的裂纹修补好了,李四斤也把刀把上的铜丝固定好了。】

  老匠头

  (看着眼前的仪刀,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了,这把仪刀终于造好了。刀身用乌兹钢打造,坚硬锋利;刀把用牛角和铜丝缠绕,握感舒适;

  刀鞘用紫檀木制作,还雕刻了龙纹,彰显皇家威仪。明天咱们把刀送到宫里,陛下和太子肯定会满意的。

  【三人看着眼前的仪刀,都露出了笑容。张三石伸手摸了摸刀身,又拿起刀鞘,把刀插进刀鞘里,“唰”的一声,声音清脆悦耳。】

  张三石

  (笑着说)

  师父,这把仪刀真是太漂亮了,比咱们之前造的任何一把刀都好。要是陛下满意,咱们宫束班以后肯定能接到更多的活儿。

  【李四斤和王五榫也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自豪。老匠头看着他们,又看了看眼前的仪刀,眼神里满是欣慰。】

  老匠头

  咱们宫束班,靠的就是这门手艺吃饭。不管造什么兵器,都要用心去做,不能有半点马虎。

  只有这样,咱们宫束班的牌子才能一直立着,才能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夜色渐深,工坊里的灯还亮着。三人坐在炉边,喝着茶,聊着天,期待着明天把仪刀送到宫里的场景。】

  第二场:皇宫大殿 - 日 - 内

  【皇宫大殿宽敞明亮,金砖铺地,墙上挂着各式字画,殿中央摆放着一张龙椅,皇帝坐在龙椅上,太子站在一旁。

  宫束班的四人拿着仪刀,站在殿中央,神色紧张。】

  【皇帝看了看仪刀,又看了看老匠头。】

  皇帝

  这就是你们宫束班造的仪刀?拿来给朕看看。

  【张三石连忙上前,双手捧着仪刀,递给旁边的太监,太监又把仪刀递给皇帝。皇帝接过仪刀,拔出刀来,“唰”的一声,刀身寒光闪闪,在大殿里格外耀眼。】

  皇帝

  (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刀身的花纹真好看,是用什么钢材打造的?

  老匠头

  (连忙回话)

  回陛下,这刀身用的是去年从西域运来的乌兹钢,成色最好的那批。

  经过千度高温锻打,再用祖传的淬火剂淬火,刀身坚硬锋利,还能形成独特的花纹。

  【皇帝又看了看刀把和刀鞘。】

  皇帝

  这刀把和刀鞘也不错,刀把握感舒适,刀鞘上的龙纹雕刻得栩栩如生。太子,你觉得这把仪刀怎么样?

  【太子接过仪刀,拔出刀来,挥舞了几下,刀身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寒光。】

  太子

  (笑着说)

  父皇,这把仪刀真是太好了!握在手里很舒服,挥舞起来也很轻便,而且刀身锋利,刀鞘精美,儿臣很喜欢。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又看了看宫束班的四人。】

  皇帝

  好!你们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这把仪刀造得很好,朕很满意。

  赏你们宫束班黄金百两,丝绸千匹,以后宫里的仪仗用刀,都交给你们宫束班来造!

  【四人连忙跪下,齐声谢恩。】

  老匠头

  (激动地说)

  谢陛下恩典!臣等一定用心造刀,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皇帝点了点头,让太监把仪刀收起来,又让四人退下。四人走出大殿,脸上满是喜悦。】

  张三石

  (兴奋地说)

  师父!咱们成功了!陛下不仅赏了咱们黄金和丝绸,还把宫里的仪仗用刀都交给咱们来造,以后咱们宫束班就出名了!

  李四斤

  (笑着说)

  是啊是啊!要是早知道造仪刀能得到这么多赏赐,咱们之前就该多造几把了。

  不过,这次能成功,多亏了师父您的指导,还有咱们三人的配合。

  王五榫

  (点头说)

  没错!以后咱们还要更加用心地造刀,让宫束班的名声传遍整个大唐!

  【老匠头看着三人,笑着说:“咱们宫束班,靠的就是这门手艺和这份用心。

  只要咱们一直坚持下去,宫束班的牌子就会一直立着,咱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四人并肩走在皇宫的石板路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远处传来皇宫的钟声,悠扬而庄重,仿佛在为他们的成功喝彩。】

  第三场: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几天后,宫束班的工坊里热闹非凡。张三石、李四斤、王五榫正在打造新的仪刀,老匠头则在一旁指导。

  工坊里挂满了各式兵器,有刀、枪、剑、戟,还有一些新造的仪刀,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突然,工坊的门被推开,一个太监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侍卫。】

  太监

  (大声说)

  宫束班的老匠头在吗?陛下有旨,让你们再造十把仪刀,下个月要用于太庙祭祀,务必在期限内完成!

  【老匠头连忙上前,接过圣旨,恭敬地说:“臣遵旨!臣等一定在期限内完成,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太监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工坊。张三石、李四斤、王五榫围了过来,脸上满是兴奋。】

  张三石

  (笑着说)

  太好了!陛下又让咱们造仪刀了,这次要造十把,咱们又能大显身手了!

  李四斤

  (点头说)

  是啊!咱们一定要用心造,造出最好的仪刀,让陛下和大臣们都满意。

  王五榫

  (看着架子上的仪刀,说)

  咱们之前造的仪刀,已经成了宫里的宝贝,这次造的十把,一定要比之前的更好,让宫束班的名声更响亮!

  【老匠头拍了拍三人的肩膀,笑着说:“好了,别高兴得太早。

  这次的任务更重,时间更紧,咱们必须抓紧时间,不能有半点马虎。

  张三石,你去库房把所有的乌兹钢都取出来,这次要造十把仪刀,需要的钢材更多;

  李四斤,你去烧炉,这次要同时烧两个炉子,确保火候足够;

  王五榫,你去准备刀鞘的木料,要选最好的紫檀木,还得提前用蜂蜡泡,不能耽误时间。”】

  【三人齐声应下,各自忙碌起来。

  工坊里再次响起“哐哐当当”的锻打声、“呼哧呼哧”的风箱声,还有锯子锯木料的声音,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锻造之歌”,回荡在整个长安城的上空。】

  【老匠头站在工坊中央,看着三人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架子上的仪刀,眼神里满是期待。

  他知道,只要他们一直坚持用心造刀,宫束班的故事,就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大唐工艺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