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再见家人-《七零不下乡:手握铁饭碗心不慌》

  滨城,夜幕已深,滨城工业大学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

  实验室成员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每个人眼里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示波器波形稳定了!”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突然喊道。

  汪文川立即俯身查看,屏幕上绿色的波形规律地跳动着。他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总算把时钟电路的干扰问题解决了。”

  这是1979年的春天,他们团队接到的任务——研制基于8085微处理器的数控实验台。在那个连个人计算机都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这个项目代表着国内在微电子领域的最新探索。

  “文川,你来记录数据。”项目负责人沈沐白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次突破很关键,所有的数据必须准确记录,千万不能有任何差错。”

  “好的,教授。”汪文川拿起实验记录本,工整地写下:“10月23日,时钟频率2MHz达成,系统稳定性通过72小时测试。”墨迹未干,他又在页边画了五颗星星,用来标记重要节点。

  实验室的窗户上凝着一层水雾,滨城的海风在窗外呼啸。但室内却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被这个小小的芯片点燃了热情。

  “你们知道吗?”沈教授激动地说,“这个4位微处理器,将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工业控制的面貌。”

  一个团队成员打趣道:“那咱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

  “目前是在追赶历史。”汪文川轻声说。他想起哥哥汪文锋来信中提到,海城医院刚引进的CT机就是用类似的微处理器控制的。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技术在国内落地生根。

  调试过程并不顺利。内存寻址问题、指令执行错误、接口兼容性......难题一个接一个。有次为了排查一个随机故障,团队整整熬了三个通宵。

  “要不先休息吧?”有人提议。

  汪文川却盯着逻辑分析仪上的一处异常波形:“再试一次。我觉得是这条指令流水线的问题。”

  果然,经过反复测试,他们发现是微码控制器的一个设计缺陷。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精神大振。

  深夜,当其他人都去休息时,汪文川还在整理技术文档,他要把每个技术细节都记录清楚,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项目,更是为后来者铺路。

  “汪文川,外面有人找你!”团队的李闯推门进来,埋头整理文档汪文川抬起头,视线扫过窗外:“天亮了?”

  “都快到中午了,你这也太废寝忘食了吧。”李闯有些佩服地对着他竖起了大拇指,“怪不得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