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名为“微光”的无人星系,因其中央拥有一颗稳定但光芒微弱的白矮星而得名。
这里位置相对偏僻,资源不算丰富,但贵在稳定,且处于“探索者集群”、“矿工联盟”与“萌芽之民”势力范围的交汇点。
第一批抵达的是格罗姆·铁砧领导的“矿工联盟”舰队。
他们的工业船如同勤劳的工蜂,立刻开始在小行星带中选址,建立初步的采矿、精炼和金属加工设施。
巨大的熔炉在虚空中点燃,锻造的锤声响彻寂静的星域,为星港建设提供着最基础的骨架。
紧随其后的是艾丝特率领的“探索者集群”。
科研船和工程船带来了精密制造设备、能量核心以及从星尘古族知识中解析出的部分应用科技。
他们开始在格罗姆建立的工业骨架基础上,搭建居住模块、能源网络和初步的防御平台。
结合“混沌核心”节点技术(虽然威力大减,但供能稳定)和“萌芽之民”提供的生物能量导管,一个独特的、灵能与生物能混合的能源体系开始成形。
“萌芽之民”虽然没有派遣大型舰船,但送来了大量经过基因调适的“建设者孢子”和特殊真菌菌种。
这些生物材料能快速在金属骨架和模块外壁生长,形成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护甲,并能净化空气、生产基础营养物质。
星港的部分区域,开始呈现出一种金属与生命体共生的奇异景象。
林凡的意识,在“微光”星系稳定下来后,也变得更加清晰。
他无法直接参与建设,但他的宏观感知如同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笼罩着这片星域,能提前预警大范围的能量风暴或不明物体的靠近。
同时,他持续不断地向混沌海深处发送着微弱的、带有“微光”坐标的灵能信标,引导着其他可能收到信号的火种舰队。
“微光星港”,如同它的名字,在这片黑暗的混沌海中,倔强地亮起了一点微光,成为了漂流文明第一个实质性的、共同的家园和希望灯塔。
星港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技术和文化习惯的幸存者们,在紧密的合作中,摩擦与分歧也开始显现。
以格罗姆为首的“矿工联盟”崇尚实用和效率,倾向于快速扩张工业规模,建造更多的舰船和武器。
“先有拳头,再讲道理!”是他的口头禅。他们对艾丝特团队花费大量资源在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风险较高的星尘知识解析上,颇有微词。
而“探索者集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更看重技术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性。
“没有稳固的根基,建造再多战舰也是空中楼阁!”一位材料学家在一次资源分配会议上据理力争,“我们需要理解星尘科技的原理,而不是盲目应用!‘象牙塔’的教训还不够吗?”
甚至对于星港的建筑风格,双方也有分歧。
矿工们习惯粗犷、坚固的金属结构,而探索者们则倾向于集成灵能回路的流线型设计,并希望引入更多“萌芽之民”的生物技术来提升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萌芽之民”作为第三方,其温和的生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作用。
但它们那套基于生态平衡和集体意识的思维方式,也让习惯了个体决策和效率至上的人类和矮人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一次关于是否要优先建造一座大型船坞还是先升级中央能源核心的争论,几乎演变成了一场小型冲突。
关键时刻,月瑶(她的意识与林凡一同寄托在灵能容器中,通过虚拟投影参与管理)站了出来。
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组织了一次所有成员代表参加的“愿景会议”。
“我们来自同一个家园,拥有同一个目标——生存下去,重建文明。”月瑶的投影目光扫过众人,“是格罗姆的矿石和熔炉给了我们骨架,是艾丝特的知识和技术给了我们血肉,是‘萌芽之民’的馈赠让这里拥有了生命的气息。我们是一个整体,争吵只会让我们再次变得脆弱。”
她提议成立一个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三方代表按比例组成,重大决策需委员会协商通过。
同时,设立资源统筹局和技术安全评估委员会,确保资源分配合理,技术研究风险可控。
磨合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在生存的压力和共同的愿景下,不同的理念开始了艰难的融合与妥协。
“微光星港”在争吵与协商中,缓慢而坚定地成长着。
(第六百三十九章 完)
        这里位置相对偏僻,资源不算丰富,但贵在稳定,且处于“探索者集群”、“矿工联盟”与“萌芽之民”势力范围的交汇点。
第一批抵达的是格罗姆·铁砧领导的“矿工联盟”舰队。
他们的工业船如同勤劳的工蜂,立刻开始在小行星带中选址,建立初步的采矿、精炼和金属加工设施。
巨大的熔炉在虚空中点燃,锻造的锤声响彻寂静的星域,为星港建设提供着最基础的骨架。
紧随其后的是艾丝特率领的“探索者集群”。
科研船和工程船带来了精密制造设备、能量核心以及从星尘古族知识中解析出的部分应用科技。
他们开始在格罗姆建立的工业骨架基础上,搭建居住模块、能源网络和初步的防御平台。
结合“混沌核心”节点技术(虽然威力大减,但供能稳定)和“萌芽之民”提供的生物能量导管,一个独特的、灵能与生物能混合的能源体系开始成形。
“萌芽之民”虽然没有派遣大型舰船,但送来了大量经过基因调适的“建设者孢子”和特殊真菌菌种。
这些生物材料能快速在金属骨架和模块外壁生长,形成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护甲,并能净化空气、生产基础营养物质。
星港的部分区域,开始呈现出一种金属与生命体共生的奇异景象。
林凡的意识,在“微光”星系稳定下来后,也变得更加清晰。
他无法直接参与建设,但他的宏观感知如同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笼罩着这片星域,能提前预警大范围的能量风暴或不明物体的靠近。
同时,他持续不断地向混沌海深处发送着微弱的、带有“微光”坐标的灵能信标,引导着其他可能收到信号的火种舰队。
“微光星港”,如同它的名字,在这片黑暗的混沌海中,倔强地亮起了一点微光,成为了漂流文明第一个实质性的、共同的家园和希望灯塔。
星港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技术和文化习惯的幸存者们,在紧密的合作中,摩擦与分歧也开始显现。
以格罗姆为首的“矿工联盟”崇尚实用和效率,倾向于快速扩张工业规模,建造更多的舰船和武器。
“先有拳头,再讲道理!”是他的口头禅。他们对艾丝特团队花费大量资源在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风险较高的星尘知识解析上,颇有微词。
而“探索者集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更看重技术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性。
“没有稳固的根基,建造再多战舰也是空中楼阁!”一位材料学家在一次资源分配会议上据理力争,“我们需要理解星尘科技的原理,而不是盲目应用!‘象牙塔’的教训还不够吗?”
甚至对于星港的建筑风格,双方也有分歧。
矿工们习惯粗犷、坚固的金属结构,而探索者们则倾向于集成灵能回路的流线型设计,并希望引入更多“萌芽之民”的生物技术来提升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萌芽之民”作为第三方,其温和的生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作用。
但它们那套基于生态平衡和集体意识的思维方式,也让习惯了个体决策和效率至上的人类和矮人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一次关于是否要优先建造一座大型船坞还是先升级中央能源核心的争论,几乎演变成了一场小型冲突。
关键时刻,月瑶(她的意识与林凡一同寄托在灵能容器中,通过虚拟投影参与管理)站了出来。
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组织了一次所有成员代表参加的“愿景会议”。
“我们来自同一个家园,拥有同一个目标——生存下去,重建文明。”月瑶的投影目光扫过众人,“是格罗姆的矿石和熔炉给了我们骨架,是艾丝特的知识和技术给了我们血肉,是‘萌芽之民’的馈赠让这里拥有了生命的气息。我们是一个整体,争吵只会让我们再次变得脆弱。”
她提议成立一个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三方代表按比例组成,重大决策需委员会协商通过。
同时,设立资源统筹局和技术安全评估委员会,确保资源分配合理,技术研究风险可控。
磨合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在生存的压力和共同的愿景下,不同的理念开始了艰难的融合与妥协。
“微光星港”在争吵与协商中,缓慢而坚定地成长着。
(第六百三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