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伤痕累累,但微光星港击败熵核帝国主力舰队的消息,如同在沉寂的油锅中滴入冷水,在混沌海的相关区域引发了剧烈反响。
“可能性灯塔”接收到的回应信号呈指数级增长。
除了更多失散的“纪元余烬”火种(其中甚至包括一支以科研为主的“求知者号”幸存舰队),更多的是中小型文明和独立城邦的使节船。
他们前来,有的是为了寻求庇护,希望加入这个能对抗熵核帝国的联盟;
有的是为了贸易,希望能获得微光星港独有的技术,尤其是与锻造族合作后的“概念武装”雏形;
还有的,则纯粹是出于好奇,想要亲眼见见这个创造了奇迹的文明。
一时间,微光星港的外交港口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各种奇形怪状的舰船停靠,不同形态、不同文化的生命体穿梭往来,语言、习俗、理念在这里交汇、碰撞。
这带来了繁荣的希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难题和理念冲突。
以格罗姆为首的军事派主张提高门槛,优先吸纳有战斗力的成员,并将技术,特别是武器技术,作为联盟的核心筹码和管制物资。
以艾丝特为首的科技派则认为,应该更开放地交换知识,认为技术的融合与碰撞才能带来真正的飞跃,限制交流等于固步自封。
而新加入的“求知者号”团队,则带来了一种更偏向“星尘古族”早期理念的“纯净理性”倾向,他们对林凡这种“规则异常个体”抱有学术性的好奇,同时也对过度依赖这种“不可控力量”表示担忧,认为文明的基础应是可复现、可理解的科技。
甚至在外来文明中,也存在分歧。
一些碳基生物文明对萌芽之民的生态灵能和活体战舰感到不适;
一些能量生命体则对巨磐族的实体战舰技术不屑一顾。
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凝聚力的联盟章程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了月瑶和领导层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比对抗帝国的舰队更加复杂,因为它关乎思想与灵魂。
月瑶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智慧。她没有强行统一思想,而是发起了一场名为 “微光议会” 的开放性论坛,邀请所有成员文明的代表,就联盟的宗旨、权利、义务、资源分配、军事指挥权等核心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辩论。
过程充满了争吵与妥协,但在月瑶、莉亚娜(已从锻造族星域返回)等人的耐心斡旋下,一个基于 “多元共存、风险共担、可能性共享”原则的联盟框架,逐渐清晰起来,基于此框架,一个更清晰且团结的愿景成为大家的共识。
联盟不要求成员文明改变自身文化,但需共同遵守不主动攻击盟友、信息互通、在面临外部重大威胁时一致对外的核心原则。
微光星港,正在从一个单纯的避难所,向着一个多元化文明联邦的“首都”艰难而坚定地演变。
(第六百五十五章 完)
        “可能性灯塔”接收到的回应信号呈指数级增长。
除了更多失散的“纪元余烬”火种(其中甚至包括一支以科研为主的“求知者号”幸存舰队),更多的是中小型文明和独立城邦的使节船。
他们前来,有的是为了寻求庇护,希望加入这个能对抗熵核帝国的联盟;
有的是为了贸易,希望能获得微光星港独有的技术,尤其是与锻造族合作后的“概念武装”雏形;
还有的,则纯粹是出于好奇,想要亲眼见见这个创造了奇迹的文明。
一时间,微光星港的外交港口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各种奇形怪状的舰船停靠,不同形态、不同文化的生命体穿梭往来,语言、习俗、理念在这里交汇、碰撞。
这带来了繁荣的希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难题和理念冲突。
以格罗姆为首的军事派主张提高门槛,优先吸纳有战斗力的成员,并将技术,特别是武器技术,作为联盟的核心筹码和管制物资。
以艾丝特为首的科技派则认为,应该更开放地交换知识,认为技术的融合与碰撞才能带来真正的飞跃,限制交流等于固步自封。
而新加入的“求知者号”团队,则带来了一种更偏向“星尘古族”早期理念的“纯净理性”倾向,他们对林凡这种“规则异常个体”抱有学术性的好奇,同时也对过度依赖这种“不可控力量”表示担忧,认为文明的基础应是可复现、可理解的科技。
甚至在外来文明中,也存在分歧。
一些碳基生物文明对萌芽之民的生态灵能和活体战舰感到不适;
一些能量生命体则对巨磐族的实体战舰技术不屑一顾。
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凝聚力的联盟章程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了月瑶和领导层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比对抗帝国的舰队更加复杂,因为它关乎思想与灵魂。
月瑶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智慧。她没有强行统一思想,而是发起了一场名为 “微光议会” 的开放性论坛,邀请所有成员文明的代表,就联盟的宗旨、权利、义务、资源分配、军事指挥权等核心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辩论。
过程充满了争吵与妥协,但在月瑶、莉亚娜(已从锻造族星域返回)等人的耐心斡旋下,一个基于 “多元共存、风险共担、可能性共享”原则的联盟框架,逐渐清晰起来,基于此框架,一个更清晰且团结的愿景成为大家的共识。
联盟不要求成员文明改变自身文化,但需共同遵守不主动攻击盟友、信息互通、在面临外部重大威胁时一致对外的核心原则。
微光星港,正在从一个单纯的避难所,向着一个多元化文明联邦的“首都”艰难而坚定地演变。
(第六百五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