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圣旨到!时机已到!-《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庞太师送出的情报,不出数日便经由黑冰台潜伏于宋地的密探,悄然传入秦军大营。

  最先得知此事的,正是白起与扶苏二人。

  “宋廷终于按捺不住了。”

  扶苏读罢密信,唇角微扬,神情淡然。

  他将纸卷递向身旁的白起。

  白起接过一看,只片刻便叹道:“一切竟如殿下所料,分毫不差。此等筹谋,实乃神机妙算。”

  言语之间,满是敬服。

  此次布局,自始至终皆由扶苏亲手擘画。而局势之演变,竟如同照着他的设想步步推进,无一偏离。

  他对宋廷君臣心性之洞悉,几近入微。仿佛朝堂之上每一个念头,都在其预料之中。

  “不过是人心常理罢了。”

  扶苏轻轻摇头,随即目光如炬:“如今时机已至,若能善加利用,云州可一战而下。”

  长久以来,秦军最大的困局,便是宋军拒不出战。

  固守坚城,闭门不攻,令秦军纵有雄兵猛将,也难寻破敌之机。

  如今宋廷下令杨业主动出击,形势骤变。

  这正是秦军苦苦等待的突破口!

  “杨业部配有机关弩匣,需格外提防。”

  白起沉声道:“虽其射程仅三百步,且多有弊端,但威力惊人,不可等闲视之。”

  此类兵器,他早有耳闻。

  一旦列阵施放,箭雨如蝗,血肉之躯难挡其威。

  秦军手中仅有四千具,尽归王翦统辖;而宋军竟拥有一万之众!

  扶苏听罢,几乎失笑。

  那机关弩匣,原就是他亲手埋下的暗棋。

  谁能想到,宋国竟会因一张图纸落入如此窘境,竟耗费巨资造出整整一万具机关弩匣!

  秦军所用的第三代机关弩,四千具便能装备近十万精锐。

  而宋国手中那份图纸,看似精妙实则被暗中篡改,威力大减,却仍不惜工本打造上万具。

  这笔开销,足以支撑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整备多年。

  扶苏站在城楼之上,望着远方云州方向,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笑意:

  “一万具机关弩……宋国当真是家底厚实。若我大秦有这般财力,何愁大事不成。”

  他口中虽是感叹,心中却早已了然。这是一步精心布置的棋,诱敌深入,耗其元气。

  片刻后,他收敛神色,转向身旁的斥候:“传令王翦,密切关注云州宋军动静。”

  “时机已至,准备动手。”

  “诺!”斥候领命,抱拳退下。

  临行前,他悄然回首,望了一眼扶苏身侧空荡的位置。

  蒙毅与项将军已多日未现踪影,往常他们总随侍左右,今日怎会缺席?

  疑问藏于心底,他脚步未停,迅速消失在营帐之外。

  ……

  云州城内,战鼓未息。

  赵构的诏书快马加鞭送达此地,交到了镇守此城的杨业手中。

  中军大帐之中,汴京来的传诏太监高声宣读圣旨,杨业率众将跪听于堂前。

  “云州屡报战功,寡人欣慰。然我大宋乃天朝上邦,国力鼎盛,岂可偏安一隅?”

  “秦贼犯境,暴虐无道,尔为统帅,当提兵北上,尽灭敌寇,扬我国威!”

  “待卿凯旋之日,寡人亲迎城门,为卿贺功!”

  “钦此——”

  杨业双手接过圣旨,举过头顶,沉声道:“臣,谨遵圣谕。”

  太监走后,大帐陷入沉寂。

  潘美缓步上前,嘴角含笑,话中带刺:“杨帅啊,朝廷都发话了,可不是末将一人觉得您过于谨慎。”

  “末将领兵备战去了,至于如何出击……还得靠您拿主意。”

  言罢,转身离去,衣袖带风。

  杨业立于原地,手握诏书,面色凝重如铁。

  几个儿子怒目圆睁,杨延广更是低吼出声:“定是潘美进谗!那日在议军机时,就是他率先质疑主帅决策!”

  “如今圣旨急催出战,分明是要逼我们冒进送死!”

  帐外风起,旌旗猎猎。

  一场风暴,正自庙堂悄然蔓延至边关。

  潘美与此事无关?旁人听了只会摇头不信。

  杨业静默着,指尖轻轻抚过那道黄绸诏书,良久才吐出一口气。

  他清楚得很。

  这一仗,怕是难以善了。

  赵构的命令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抵达云州城头。

  不论心中有多少犹豫,军令如山,杨业只能接下,着手筹划出兵之事。

  守城本不难。占据地利,粮草充足,秦军久攻不下早已显露疲态。

  可如今要转为进攻,主动踏入平原与敌决战,形势便全然不同。

  原先的防守优势荡然无存,胜负只在刀锋相见的一刻。

  为确保出击万无一失,杨业先遣斥候深入前线,日夜打探王翦军情——兵力多寡、布阵动向、粮道所在,一一记录回报。

  营帐内灯火通明。

  众将齐聚,围立于地图前,听杨业部署战策。

  “王翦所率秦军现屯于沃野平原。”

  “此地开阔无遮,无险可依,正适合骑兵驰骋。”

  “敌军尚余十三万步卒,我方则有五万铁骑,加之配备机关弩匣,火力远胜于彼。”

  杨业手指地图,声音沉稳:“延广、延庆、延朗,率五万兵马随我正面迎敌。”

  “潘将军,同延平、延德领另五万军,埋伏陈家谷。”

  “秦军败退必经此地,我自后追击,你们自两侧杀出,三面合围,不留生路。”

  他话音落下,手掌重重落在案上。

  帐中众人皆是一震。

  长子杨延平上前一步:“父亲,您要亲征?”

  其余兄弟也面露惊色。

  杨业年逾六旬,鬓发早白,怎堪再赴沙场搏命?

  “王翦非等闲之辈。”他缓缓抬头,“若我不在阵前压阵,恐难控全局。”

  “此战若成,十三万秦军覆灭,燕云局势可定。”

  “不容有失。”

  他的语气如铁铸成。

  击溃王翦,等于斩断秦军北进咽喉。云州之围自解,其余各州亦可逐一呼应,反守为攻。

  宋军此战确有胜算。

  五万骑兵列阵在侧,机关弩匣可连发百矢,压制敌军冲锋;战场又选在平坦之地,正是骑兵纵横之所。

  天时已得,地利在手,士气正盛。

  胜局仿佛触手可及。

  但杨业仍选择亲自披甲上阵。

  不是不信诸将,而是此战太过关键,容不得半点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