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开天辟地!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得知眼前之人竟是榜眼,李世民愈发欣喜,点头道:“你所言极是。武媚娘才学冠绝全场,即便身为女子,赐她庄园又有何不可?”

  “大唐的风气,也该翻新了。”

  他站起身,声音沉稳有力:“传旨!”

  “钦定会试第一名为武媚娘,授新科状元,赏麒麟服一袭;第二名狄仁杰,授榜眼,赐进士及第,并任翰林文学郎,同享麒麟服之荣。”

  圣口一开,尘埃落定。

  众人屏息,唯闻宣诏之声。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狄仁杰尚未入仕,便已得从五品要职,更获御赐麒麟服——此等殊荣,非三品以上难企及。

  翰林院向来只纳前十甲,寻常不过七品虚衔,清闲有余而权重不足。

  如今狄仁杰一步登天,官居文学郎,位次显赫,衣着逾制,怎不令人瞠目?

  群臣之中,有人攥紧袖角,有人面色发青。

  他们清楚,这并非单纯封赏,而是帝王心中早已选定的人选。

  “自今日起,凡我大唐女子,经考核合格者,皆可参与科举,入仕为官。”

  李世民立于阶前,声如洪钟。

  “变革之风,就从此刻吹起。”

  殿内无人再敢出声。

  几位重臣默然颔首,显然早已知情。

  狄仁杰一时怔住。

  他本只为陈情,未料竟得如此厚待。

  反观武媚娘,神色平静,与狄仁杰并肩跪拜:“谢陛下隆恩——”

  她伏地叩首。

  眸中却燃起星火,似有千言藏于寂静深处。

  ……

  消息如雷贯耳,瞬时席卷长安街头巷尾。

  新科状元竟是宫中女官?

  朝堂之上,竟将允许女子应试为官?

  百姓奔走相告,士林哗然震动。

  酒楼茶肆之间,议论纷纷。

  “女子也能考功名了?”

  “听说连麒麟服都赐了,那是多大的荣耀!”

  长安城的风,似乎一夜之间变了方向。

  长安城内,喧声四起。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皆被两则消息点燃。

  一名女子竟夺魁天下,摘得状元之冠。

  更令人震惊的是,朝廷随即下诏:女子自此可赴科考,亦能入仕为官。

  这道圣旨如惊雷炸裂长空,震动四方。

  “一个女儿身竟能压过万千学子?”

  “她的策论我读过,字字珠玑,才思非凡。”

  “满朝文士,竟无一人能敌?真是始料未及。”

  “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当真开天辟地!”

  “大唐此举,远超诸国。”

  “日后朝堂上或可见女子执笏,不知是福是祸。”

  “男子能做到的,女子未必不能,陛下英明。”

  百姓争相传颂,士林议论不休。

  此事前所未有,若成,则名垂青史;若败,则举世嘲讽。

  风浪自长安而起,转瞬漫卷九州。

  “武媚娘”三字,悄然刻入万民心间。

  秦国咸阳,凌云阁高耸入云。

  自开阁以来,天下英才纷至沓来,络绎于途。

  与文举并立的武举,正于王家军事学院如火如荼展开。

  此处原为铁鹰军营,后改建为学府,如今因武举重归肃杀气象。

  铁鹰军主力驻守燕云,营中尚有余地,正合盛会所需。

  扶苏虽未亲自主持,却时刻挂怀。

  此次武举之中,三人锋芒毕露,引他注目。

  伍子胥、孙膑,以及陈庆之。

  前有文举连出寇准、范雎等旷世之才,今见武举群英荟萃,扶苏心中期盼已久。

  而这三人,远胜预期。

  陈庆之素有“白袍将军”之名,威名赫赫。

  然孙膑之智,古来罕匹,乃兵圣孙武之后,曾在历代武庙十哲中占有一席。

  伍子胥亦非等闲,忠勇谋略,光照千秋。

  当世并无武庙,但在过往岁月中,此二人皆为千古名将。

  谁能想到,他们竟在此时现身于大秦武举?

  应试者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汇聚一堂。

  人数远超文举,盖因武举不限出身,人人皆可提刀上阵。

  但门槛虽低,竞争却更为惨烈。

  军营内外戒备森严,铁鹰将士巡行不息,只为护住这场盛事秩序井然。

  文举录取六百人,武举却只取一百,数字背后,是精中选精的决绝标准。

  能从武举脱颖而出者,必为万中无一的强者!

  大秦铁骑横扫六合,名将如云,正如宋国朝堂文官济济,人才辈出。

  但文职需填充边地州县,用人需求庞大;而军中将位有限,宁缺毋滥。

  此时,校场中央高台之上,两道身影纵横交错,杀气弥漫。

  一人银枪翻飞,身形如风,白袍猎猎,在阳光下格外夺目;

  其对手则握一杆大戟,力劈华山,气势如虎,每一击都震得地面微颤。

  台下数千人鸦雀无声,目光紧随台上二人动作,心跳随战局起伏。

  因交手双方,正是此次武试最强之人——陈庆之与乌获。

  乌获传闻可单手举鼎,曾在三日内连败四十二名挑战者,威震北疆。

  而陈庆之更不简单,骑射夺魁,气力仅次于乌获,比武至今未尝一败,已连胜四十八场。

  看台之上,扶苏端坐中央,张仪、章邯分立左右,凝神注视战局。

  “陈庆之箭术冠绝全场,臂力仅稍逊乌获,近身搏杀更是未落半点下风。”

  “乌获虽猛,但若久战不下,恐难抵挡陈庆之的节奏。”

  章邯低声评述,眼中难掩欣赏之色。

  胜负将定,无论谁登顶,皆可入大秦锐士核心,执掌重兵。

  在他心中,这两人早已是军中栋梁之选。

  扶苏忽然侧首,望向身旁沉默的青年:“阿羽,你以为如何?此战究竟鹿死谁手?”

  被唤作阿羽的,正是项羽。

  他眉头微皱,神色阴沉。

  自追随扶苏以来,虽时日不短,彼此关系渐缓,可对这般亲昵称呼,仍觉格格不入。

  “使戟那人,力气尚可,算条汉子。”

  项羽冷声道,“至于那穿白衣的……花架子罢了。再打下去,他会赢。”

  语气勉强,显是心有不甘。

  他偏爱暴力美学般横练之术,见陈庆之白衣飘然,招式灵动,便认定其虚有其表。

  话音未落,他又冷笑接道:“不过,若是我上台,他们两个一起上,也不过是送败而已。”

  言语间锋芒毕露,傲气冲天。

  蒙毅听罢嗤笑:“嘴皮子厉害有什么用?你倒是下去露一手啊。”

  项羽缓缓转头,眸光淡漠,只吐出一句:“败军之将,也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