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征途再度开启!-《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你所说,句句属实。”

  孟珙略带惊讶地望了辛弃疾一眼,随即颔首认可。

  的确如此。

  满朝文武皆以为伐秦易如反掌,唯他深知其中凶险。

  秦国近来动作频频,军制革新、边防强化,早已不是昔日偏居一隅的强国。

  据密探传回的消息,秦军已全面换装新式兵器,战力陡增。

  此战绝非凯歌高奏,极可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苦斗。

  可一个从未涉足军营的文人,竟能洞察如此深远,毫无书生虚浮之态,实属罕见。

  “也许,大宋真要诞生一位出自文榜的将星了。”

  孟珙心头掠过这样的念头。

  但他并未多言,只与辛弃疾并肩步出王宫。

  大祭落幕不久,扶苏便整装待发,即将统领一万龙骑卫,会同十万新训之师,北上直指燕云十六州。

  临行前,他先去向褒姒与李丽质辞行。

  此去咸阳,远赴边陲,若局势顺利,也要岁末方归。

  倘若战事胶着,一年半载不得返程亦在预料之中,毕竟宋国疆域辽阔,兵力雄厚。

  此役并非寻常交锋,而是两国倾尽全力的生死对决。

  大秦已押上国运,胜负在此一举。

  东宫深处,太子府内。

  扶苏身披玄甲,腰悬鹿卢剑,往日温润之气尽数隐去,眉宇间透出凛冽锋芒。

  李丽质与褒姒立于庭院,静静相送。

  “公子,珍重千里。”

  褒姒双手捧上剑鞘,眼波流转,满是眷恋与不安。

  她明白,这一别将是长久。待腹中骨肉降生之时,那人或许仍在烽火前线。

  想到此后漫长时日不得相见,心口如绞,泪意翻涌,却咬唇强忍。

  “安心养胎,孩子名字我已想好。归来那日,亲口告诉你。”

  扶苏抬手,轻轻拂开她额前一缕青丝,笑容如旧,温柔似水。

  褒姒轻轻点头,指尖缓缓抚过微隆的小腹。

  李丽质站在一侧,心底悄然泛起一阵无奈的感慨。她为扶苏整理好披风,声音轻得如同风拂柳叶:“这一次,我再无法为你出力。”

  秦与唐之间的盟约早已破裂。

  纵然她是大唐的公主,也无法扭转局势,更无法让唐国重新站到大秦这边。

  “你又这样。”

  扶苏听罢微微挑眉,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悦:“我早说过许多次,大秦与唐国之间的事,本就不该由你操心,这与你毫无干系。”

  “这些是男子该承担的事务,你们女子何须插手?”

  他语气稍显强硬,却不带怒意。

  李丽质却未动气,反而唇角微扬,笑出声来。

  扶苏也笑了,随后蹲下身,在褒姒的小腹上轻轻一吻。他从她手中接过鹿卢剑,转身迈步,朝东宫外走去。

  而后,那身影跨上战马,渐行渐远。

  征途再度开启。

  在扶苏统领之下,大军重赴燕云。

  此行与前次不同,不仅兵甲焕然一新,队伍也壮大了许多。

  除十万精兵之外,伍子胥、陈庆之、孙膑等人皆随军而行。

  这些人皆出自武举选拔,唯有战场所能真正展现其才,尤其是孙膑。

  他曾师从鬼谷子,研习兵法韬略,所学之深,连同门庞涓都觊觎不已,以致施以酷刑,欲夺其智。

  为表信任,扶苏直接授予孙膑调动黑冰台之权。

  如此安排,只为让他无碍布局。

  背靠黑冰台遍布天下的情报网,孙膑方能精准筹谋对宋之策。

  大军跋涉近一月。

  终于抵达云州——白起镇守之地。

  燕云十六州早已得讯,当扶苏兵临城下时,王翦、石敬瑭、蒙武、蒙恬等将领早已齐聚云州等候。

  他们前来不仅为迎太子,更为共议军机。

  前方之路,该如何应对宋国?

  云州将军府,正厅之内。

  扶苏昂首步入,身后紧随陈庆之、蒙毅等人。伍子胥与项羽左右扶持,将坐于轮椅上的孙膑缓缓抬入。

  厅中,白起等人早已列席以待。

  见扶苏现身,纷纷起身相迎。

  “殿下。”

  “太子殿下!”

  “殿下!”

  众人久未相见,言语中难掩激动。

  这半年间,扶苏所行之事,震动朝野。

  开文武举,立凌云阁,皆为前所未有之举。

  厅内诸将之中,除陈庆之等新人外,白起、王翦、蒙恬、蒙武皆名列凌云阁。

  便是石敬瑭,亦登第一层。

  昔年他献幽蓟二州归秦,为大秦夺取燕云铺平道路,功不可没。

  扶苏邀请石敬瑭登临凌云阁,背后自有深意。

  将一位来自宋国的将领列入榜单,不只是为了表彰功绩,更是向天下释放信号:大秦求贤若渴。

  只要有能力、有功劳,无论出身何处,皆可名留青史。

  “一个投奔而来的外将都能得此殊荣,我们若奋力效命,岂不更有机会扬名万世?”

  这正是扶苏想让世人看到的答案。

  大秦不问来路,只看功勋。

  对石敬瑭而言,能跻身凌云榜已是意外之喜。

  他不曾奢望更多,只愿以余生报效新主。

  “诸位将军一路劳顿。”

  扶苏面向白起等人,语气诚恳。

  他知道,燕云十六州如今井然有序,粮草军械源源不断地输往秦国腹地,全靠这些将领日夜操持。

  没有他们的奔波,便无后方安稳。

  “这是臣下应尽之责。”

  白起拱手回应,“真正令人敬佩的是殿下。半年之间,国势腾飞,贤才纷至沓来,我等所做不过琐务而已。”

  他说这话时,目光扫过身旁的陈庆之、伍子胥与轮椅上的孙膑。

  这些年轻面孔充满锐气,让他不禁感慨岁月流转。

  英雄迟暮,江山代有才人出。

  正欲再言,白起忽觉喉间一紧,眉头微蹙。

  扶苏立即察觉:“大将军可是身体不适?”

  白起摆手笑道:“无妨,只是见我大秦英才济济,心有所感罢了。”

  随即转向孙膑,主动开口:“这位可是兵法大家孙膑?”

  “武安君抬爱,孙某不敢当‘大家’之称。”

  孙膑轻点头颅,语气温和却带着由衷敬意。

  白起之名,早已传遍列国。

  百战不败,杀伐果决,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存在。

  即便如孙膑这般智谋超群之人,也对其心存敬重。

  “我大秦久缺运筹帷幄之士,今日得先生入幕,何愁大业不成?”

  白起言罢,神色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