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意外的“撞书事件”后,季云瑶去社区图书馆的频率,从一种无意识的逃避,变成了一种带着微妙目的的……习惯。
她依旧选择那个靠窗的角落,依旧点一杯清茶,但她的目光不再漫无目的地游移,而是有了一个固定的落点。
——那个总是沉浸在速写本世界里的清瘦身影。
她开始像一位最耐心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收集着关于祁月白的碎片。
他的生活规律得像一座精准的时钟。
每天下午两点左右,他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背包,里面鼓鼓囊囊地塞着画材和厚厚的速写本。
他会径直走向那个靠里的、有电源插座的固定位置(为了给他的老旧数位板充电),轻轻放下东西,然后去接一杯免费的柠檬水,再回到座位。
戴上有些年头的耳机,一画就是整个下午,直到五点左右闭馆音乐响起,才小心地收拾好东西离开。
他几乎没有社交。
偶尔有看起来像是同学或朋友的人过来打招呼,他也只是腼腆地笑笑,低声交谈几句,对方便不再打扰。
更多的时候,他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并非阴郁,而是一种沉浸在创作世界中的自足和宁静。
季云瑶注意到,图书馆里并非只有她一个人会偷偷打量祁月白。
有几个年轻女孩,目光总会似有若无地飘向他,带着羞涩和欣赏。
但祁月白对此似乎浑然不觉。
他的注意力全在笔下的线条和分镜上,偶尔抬起头,眼神也是放空的,像是在思考剧情,对周遭投来的爱慕视线完全免疫。
这种“迟钝”,让季云瑶感到一种奇异的新鲜感,甚至……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安心。
在她过往的世界里,每一个接近她的人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欲望,像祁月白这样纯粹到近乎“绝缘”的存在,是她从未遇到过的。
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像藤蔓一样悄悄滋生。
她想更了解他,了解这个看似简单到透明的男孩,内心究竟装着怎样的世界。
一个午后,季云瑶比平时稍早一些来到图书馆。
她看到祁月白常坐的那个位置还空着,一个大胆而精妙的念头悄然浮现。
她走过去,看似随意地将一本自己带来的、封面深邃晦涩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困境与符号学解析》放在了那张桌子的边缘。
这本书与她平时阅读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充满了艰深的术语和抽象的理论。
她故意让书角微微超出桌面,显得像是被人遗忘在那里。
做完这一切,她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了几下,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却充满刺激的恶作剧。
第二天,她怀着一种连自己都说不清的期待,再次来到图书馆。
目光第一时间投向那个位置。
祁月白已经在那里了,正专注地画着画。而那本深奥的艺术理论书,不见了。
季云瑶的心微微一沉,但随即,她的目光被自己桌面上的一样东西吸引。
是那本《当代艺术的哲学困境与符号学解析》。
它被整齐地放在了她常坐位置的桌角,书页间,似乎夹着什么东西。
她走过去,拿起书。一张淡黄色的便利贴从书页中滑落。
上面是几行清秀而有力的字迹,用的是普通的黑色水笔:
“您好,昨天在隔壁桌看到这本书,猜想可能是您遗落的。
书里的观点很深刻,尤其是第三章关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部分,给了我一些关于漫画分镜语言的新启发。
冒昧打扰,谢谢。 —— 祁月白”
便签的右下角,还用简练的线条画了一个小小的、双手合十表示感谢的卡通形象。
季云瑶拿着那张便签,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
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像温润的水流,缓缓漫过心田。
他没有无视,也没有随意归还。
他小心地保管了这本书,甚至认真阅读了其中的内容(至少是部分),并从中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思考。
他的感谢真诚而具体,那个手绘的小表情更是透着一股笨拙的可爱。
这一次,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场,没有处心积虑的接近。
只有日复一日的平淡相处,和一张夹在书页里的、带着铅笔屑味道的便签。反而,让我不知所措。
季云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慌乱。
这种纯粹基于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干净得像山涧的溪流,反而让她那套习惯于在复杂人际中周旋的思维模式,彻底失灵了。
她该如何回应?
是装作若无其事,将便签收起,让这场无声的交流就此结束?
还是……借此机会,打破两人之间那层若有若无的屏障?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便签上那个卡通小人的轮廓,冰封已久的心湖,似乎被这微小的温暖,凿开了一道更深的裂缝。
她坐回座位,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将那张便签小心地夹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然后,她拿出笔,沉吟了片刻,在空白的纸页上,也开始写写画画。
她没有写长篇大论,只是针对祁月白提到的“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与漫画分镜的联系,简略地写下了几点自己的看法,笔触冷静而专业。
写完後,她将这张纸也撕了下来,折好。
下午,当祁月白再次起身去接水时,季云瑶深吸一口气,走了过去,将折好的纸条,轻轻放在了他摊开的速写本旁边。
做完这一切,她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试图压下胸腔里那莫名的悸动。
她甚至不敢去看祁月白回来后的反应。
然而,眼角的余光还是捕捉到了。祁月白看到纸条时,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拿起,展开。
他阅读得很认真,侧脸线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目光穿过书架间的缝隙,精准地找到了季云瑶的位置。
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是单纯的友好,而是带上了一丝清晰的、找到同好般的欣喜和……腼腆?
他对她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然后低头,拿起笔,似乎又在纸条上写了些什么。
一种无声的、基于纯粹智识交流的对话,就这样在两个陌生人之间,悄然建立了起来。
没有暧昧的试探,没有功利的算计,只有思想的碰撞和简单的分享。
这种感觉,对季云瑶来说,陌生得令人心慌,却又……该死的吸引人。
这场通过纸条进行的“笔友”式交流,会持续多久?
谁会成为第一个打破沉默,开口说话的人?
季云瑶那颗习惯了黑暗的心,能否适应这种过于明亮的靠近?
而祁月白那看似单纯的世界里,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毫无波澜?
        她依旧选择那个靠窗的角落,依旧点一杯清茶,但她的目光不再漫无目的地游移,而是有了一个固定的落点。
——那个总是沉浸在速写本世界里的清瘦身影。
她开始像一位最耐心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收集着关于祁月白的碎片。
他的生活规律得像一座精准的时钟。
每天下午两点左右,他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背包,里面鼓鼓囊囊地塞着画材和厚厚的速写本。
他会径直走向那个靠里的、有电源插座的固定位置(为了给他的老旧数位板充电),轻轻放下东西,然后去接一杯免费的柠檬水,再回到座位。
戴上有些年头的耳机,一画就是整个下午,直到五点左右闭馆音乐响起,才小心地收拾好东西离开。
他几乎没有社交。
偶尔有看起来像是同学或朋友的人过来打招呼,他也只是腼腆地笑笑,低声交谈几句,对方便不再打扰。
更多的时候,他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并非阴郁,而是一种沉浸在创作世界中的自足和宁静。
季云瑶注意到,图书馆里并非只有她一个人会偷偷打量祁月白。
有几个年轻女孩,目光总会似有若无地飘向他,带着羞涩和欣赏。
但祁月白对此似乎浑然不觉。
他的注意力全在笔下的线条和分镜上,偶尔抬起头,眼神也是放空的,像是在思考剧情,对周遭投来的爱慕视线完全免疫。
这种“迟钝”,让季云瑶感到一种奇异的新鲜感,甚至……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安心。
在她过往的世界里,每一个接近她的人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欲望,像祁月白这样纯粹到近乎“绝缘”的存在,是她从未遇到过的。
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像藤蔓一样悄悄滋生。
她想更了解他,了解这个看似简单到透明的男孩,内心究竟装着怎样的世界。
一个午后,季云瑶比平时稍早一些来到图书馆。
她看到祁月白常坐的那个位置还空着,一个大胆而精妙的念头悄然浮现。
她走过去,看似随意地将一本自己带来的、封面深邃晦涩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困境与符号学解析》放在了那张桌子的边缘。
这本书与她平时阅读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充满了艰深的术语和抽象的理论。
她故意让书角微微超出桌面,显得像是被人遗忘在那里。
做完这一切,她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了几下,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却充满刺激的恶作剧。
第二天,她怀着一种连自己都说不清的期待,再次来到图书馆。
目光第一时间投向那个位置。
祁月白已经在那里了,正专注地画着画。而那本深奥的艺术理论书,不见了。
季云瑶的心微微一沉,但随即,她的目光被自己桌面上的一样东西吸引。
是那本《当代艺术的哲学困境与符号学解析》。
它被整齐地放在了她常坐位置的桌角,书页间,似乎夹着什么东西。
她走过去,拿起书。一张淡黄色的便利贴从书页中滑落。
上面是几行清秀而有力的字迹,用的是普通的黑色水笔:
“您好,昨天在隔壁桌看到这本书,猜想可能是您遗落的。
书里的观点很深刻,尤其是第三章关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部分,给了我一些关于漫画分镜语言的新启发。
冒昧打扰,谢谢。 —— 祁月白”
便签的右下角,还用简练的线条画了一个小小的、双手合十表示感谢的卡通形象。
季云瑶拿着那张便签,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
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像温润的水流,缓缓漫过心田。
他没有无视,也没有随意归还。
他小心地保管了这本书,甚至认真阅读了其中的内容(至少是部分),并从中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思考。
他的感谢真诚而具体,那个手绘的小表情更是透着一股笨拙的可爱。
这一次,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场,没有处心积虑的接近。
只有日复一日的平淡相处,和一张夹在书页里的、带着铅笔屑味道的便签。反而,让我不知所措。
季云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慌乱。
这种纯粹基于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干净得像山涧的溪流,反而让她那套习惯于在复杂人际中周旋的思维模式,彻底失灵了。
她该如何回应?
是装作若无其事,将便签收起,让这场无声的交流就此结束?
还是……借此机会,打破两人之间那层若有若无的屏障?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便签上那个卡通小人的轮廓,冰封已久的心湖,似乎被这微小的温暖,凿开了一道更深的裂缝。
她坐回座位,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将那张便签小心地夹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然后,她拿出笔,沉吟了片刻,在空白的纸页上,也开始写写画画。
她没有写长篇大论,只是针对祁月白提到的“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与漫画分镜的联系,简略地写下了几点自己的看法,笔触冷静而专业。
写完後,她将这张纸也撕了下来,折好。
下午,当祁月白再次起身去接水时,季云瑶深吸一口气,走了过去,将折好的纸条,轻轻放在了他摊开的速写本旁边。
做完这一切,她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试图压下胸腔里那莫名的悸动。
她甚至不敢去看祁月白回来后的反应。
然而,眼角的余光还是捕捉到了。祁月白看到纸条时,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拿起,展开。
他阅读得很认真,侧脸线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目光穿过书架间的缝隙,精准地找到了季云瑶的位置。
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是单纯的友好,而是带上了一丝清晰的、找到同好般的欣喜和……腼腆?
他对她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然后低头,拿起笔,似乎又在纸条上写了些什么。
一种无声的、基于纯粹智识交流的对话,就这样在两个陌生人之间,悄然建立了起来。
没有暧昧的试探,没有功利的算计,只有思想的碰撞和简单的分享。
这种感觉,对季云瑶来说,陌生得令人心慌,却又……该死的吸引人。
这场通过纸条进行的“笔友”式交流,会持续多久?
谁会成为第一个打破沉默,开口说话的人?
季云瑶那颗习惯了黑暗的心,能否适应这种过于明亮的靠近?
而祁月白那看似单纯的世界里,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毫无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