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李瑶瑶再一次投入到了不知疲倦的练歌当中。
而图书馆的古籍区,徐亦的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三体III:死神永生》的第一个标题,脑海中的星辰尚未完全铺开,桌面的手机便轻声嗡动。
亮起的屏幕显示出来自【方静】的消息,他点开。
方静:“回锅肉老师,刘羽君、陈杰、赵欣琬三人的歌曲成品小样已发至您邮箱,请查收。期待您的意见。”
徐亦:“好。”
退出微信,登录邮箱,下载附件,解压。三个音频文件安静地躺在文件夹里。他戴上耳机,依次点开。
《红色高跟鞋》的前奏率先流淌出来,编曲在原有慵懒时髦的基底上,巧妙地融入了一丝若有似无的琵琶轮指音色,点缀在电子节拍间,增添了几分东方摩登的韵味。
刘羽君的嗓音被调整得更为松弛,那份“甜”被转化成了略带沙哑的、自言自语的慵懒感,仿佛都市霓虹下的一抹清醒独白。
她精准地抓住了那种“爱,但更爱自己”的微妙腔调。
徐亦眉梢微挑。皇朝的制作团队,果然名不虚传。这改编,比他想象的更聪明,更贴合这片土壤的听觉习惯。
接着是陈杰的《酷爱》。强劲的电子节拍下,隐约能听到采样自京剧锣鼓的变形音效,强化了歌曲的戏剧张力与冲突感。
陈杰那把冷调的嗓音,在制作人的调教下,将沉溺与自毁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副歌部分的爆发如同困兽之斗,绝望又迷人。
最后是赵欣琬的《野孩子》。
编曲中加入了悠远的古筝琶音,与她清透倔强的嗓音相得益彰,将那份“宁愿失恋也不认输”的执拗,唱出了几分江湖儿女的洒脱与怅惘。
三首歌,都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曲精髓的同时,披上了一层精心设计的、更易于被华语市场接纳的纱衣。
制作水准极高,歌手演绎也远超预期。
他听完,略作沉思,然后拿起手机:“可以。超出预期。制作团队功力深厚,歌手领悟力很好。”
消息发出不久,方静的回复便来了,似乎一直在等待。
方静:“您过誉。是您的作品本身提供了足够的骨架和灵魂。(微笑)”
“他们三人都说,拿到歌时,感觉像是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羽君,困扰她许久的转型焦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徐亦看着屏幕,能想象到对方此刻应是带着欣赏与探究的神情。回复到:“作品是半成品,需要对的声音来完成它。”
方静的消息紧随而至,带着一种同行间才懂的探讨欲:“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撇开商业互吹,单纯从创作者角度,我很好奇您是如何精准捕捉到他们声音里最特质的那部分,并为之‘量身定制’的?这种‘匹配度’,近乎玄学”
徐亦指尖微顿,思考着如何回应这位段位极高的“同行”。
“听。反复听。”他打下这简单的四个字,随后补充,“抛开已有标签,只听声音本身的质感、情绪底色、以及可能性。”
“陈杰的冷调里有未被点燃的火,刘羽君的甜腻下有独立的骨架,赵欣琬的清澈底藏着不服输的刺。听到了,曲子自然就往那个方向长。”
屏幕那头的方静,看着这短短几行字,眼中掠过一丝震撼。
这需要何等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共情能力?这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
她沉吟片刻,回复道:“听’。这个字,很多制作人挂在嘴边,但能做到极致的,凤毛麟角。”
“您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状态,那时耳朵比现在‘干净’,更能听到声音本身的需求,而非市场的。”
“与您聊这一会儿,获益匪浅。”
她还在继续:“尤其是您对刘羽君那首歌的处理思路”
“‘取其甜髓,化慵懒之魅’。这不仅仅是一句制作建议,几乎是对她现阶段职业生涯的一种精准洞察和战略规划。这份眼光,实在难得。”
徐亦看着屏幕,能感觉到对方并非客套,而是真正站在行业高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他指尖轻触屏幕:“她本身有改变的意愿和潜力,只是需要一把合适的钥匙。歌曲恰好是那把钥匙。”
“钥匙......”方静品味着这个词,随即发来一段更长的感慨,像是在与一位平等的知己交谈:“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所谓的‘掌舵者’,容易陷入一种傲慢,认为是我们塑造了歌手。”
“但您提醒了我,最高明的合作,或许是发现并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本就存在、却未被察觉或不敢释放的特质。”
“您不是在‘塑造’,而是在‘解锁。”
这番话说得极为坦诚,甚至带点自我剖析的意味。
这已远超普通商业伙伴的交流范畴,更像是一种基于高度专业认可下的理念共鸣。
徐亦沉默片刻,回复道:“彼此成就而已。好的声音,也能赋予曲子新的生命。”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皇朝的团队,这次做得很好。那些元素,加得恰到好处。”
他罕见地主动提到了制作细节,显然是对成品确实满意。
方静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信号,语气也透出几分愉悦:“能得到您的认可,团队要是知道,该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他们拿到曲子后反复揣摩您的意图,生怕辜负了这份‘灵魂容器’。现在看来,功夫没白费。”
“嗯。”
对话至此,双方想表达的已然清晰,无需再多言。
方静适时收尾:“那不打扰您了。期待下一次能让您‘听’到的好声音。”
“好。”
放下手机,徐亦目光重新落回眼前的文档。
《死神永生》的宇宙还在等待他铺陈开最初的画卷。
而方才那段关于“声音”与“灵魂”的对话,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涟漪散去,只余下对创作本质更深一层的静谧思考。
他敲下第一个句号,新的征途,始于笔下。
        而图书馆的古籍区,徐亦的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三体III:死神永生》的第一个标题,脑海中的星辰尚未完全铺开,桌面的手机便轻声嗡动。
亮起的屏幕显示出来自【方静】的消息,他点开。
方静:“回锅肉老师,刘羽君、陈杰、赵欣琬三人的歌曲成品小样已发至您邮箱,请查收。期待您的意见。”
徐亦:“好。”
退出微信,登录邮箱,下载附件,解压。三个音频文件安静地躺在文件夹里。他戴上耳机,依次点开。
《红色高跟鞋》的前奏率先流淌出来,编曲在原有慵懒时髦的基底上,巧妙地融入了一丝若有似无的琵琶轮指音色,点缀在电子节拍间,增添了几分东方摩登的韵味。
刘羽君的嗓音被调整得更为松弛,那份“甜”被转化成了略带沙哑的、自言自语的慵懒感,仿佛都市霓虹下的一抹清醒独白。
她精准地抓住了那种“爱,但更爱自己”的微妙腔调。
徐亦眉梢微挑。皇朝的制作团队,果然名不虚传。这改编,比他想象的更聪明,更贴合这片土壤的听觉习惯。
接着是陈杰的《酷爱》。强劲的电子节拍下,隐约能听到采样自京剧锣鼓的变形音效,强化了歌曲的戏剧张力与冲突感。
陈杰那把冷调的嗓音,在制作人的调教下,将沉溺与自毁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副歌部分的爆发如同困兽之斗,绝望又迷人。
最后是赵欣琬的《野孩子》。
编曲中加入了悠远的古筝琶音,与她清透倔强的嗓音相得益彰,将那份“宁愿失恋也不认输”的执拗,唱出了几分江湖儿女的洒脱与怅惘。
三首歌,都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曲精髓的同时,披上了一层精心设计的、更易于被华语市场接纳的纱衣。
制作水准极高,歌手演绎也远超预期。
他听完,略作沉思,然后拿起手机:“可以。超出预期。制作团队功力深厚,歌手领悟力很好。”
消息发出不久,方静的回复便来了,似乎一直在等待。
方静:“您过誉。是您的作品本身提供了足够的骨架和灵魂。(微笑)”
“他们三人都说,拿到歌时,感觉像是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羽君,困扰她许久的转型焦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徐亦看着屏幕,能想象到对方此刻应是带着欣赏与探究的神情。回复到:“作品是半成品,需要对的声音来完成它。”
方静的消息紧随而至,带着一种同行间才懂的探讨欲:“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撇开商业互吹,单纯从创作者角度,我很好奇您是如何精准捕捉到他们声音里最特质的那部分,并为之‘量身定制’的?这种‘匹配度’,近乎玄学”
徐亦指尖微顿,思考着如何回应这位段位极高的“同行”。
“听。反复听。”他打下这简单的四个字,随后补充,“抛开已有标签,只听声音本身的质感、情绪底色、以及可能性。”
“陈杰的冷调里有未被点燃的火,刘羽君的甜腻下有独立的骨架,赵欣琬的清澈底藏着不服输的刺。听到了,曲子自然就往那个方向长。”
屏幕那头的方静,看着这短短几行字,眼中掠过一丝震撼。
这需要何等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共情能力?这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
她沉吟片刻,回复道:“听’。这个字,很多制作人挂在嘴边,但能做到极致的,凤毛麟角。”
“您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状态,那时耳朵比现在‘干净’,更能听到声音本身的需求,而非市场的。”
“与您聊这一会儿,获益匪浅。”
她还在继续:“尤其是您对刘羽君那首歌的处理思路”
“‘取其甜髓,化慵懒之魅’。这不仅仅是一句制作建议,几乎是对她现阶段职业生涯的一种精准洞察和战略规划。这份眼光,实在难得。”
徐亦看着屏幕,能感觉到对方并非客套,而是真正站在行业高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他指尖轻触屏幕:“她本身有改变的意愿和潜力,只是需要一把合适的钥匙。歌曲恰好是那把钥匙。”
“钥匙......”方静品味着这个词,随即发来一段更长的感慨,像是在与一位平等的知己交谈:“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所谓的‘掌舵者’,容易陷入一种傲慢,认为是我们塑造了歌手。”
“但您提醒了我,最高明的合作,或许是发现并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本就存在、却未被察觉或不敢释放的特质。”
“您不是在‘塑造’,而是在‘解锁。”
这番话说得极为坦诚,甚至带点自我剖析的意味。
这已远超普通商业伙伴的交流范畴,更像是一种基于高度专业认可下的理念共鸣。
徐亦沉默片刻,回复道:“彼此成就而已。好的声音,也能赋予曲子新的生命。”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皇朝的团队,这次做得很好。那些元素,加得恰到好处。”
他罕见地主动提到了制作细节,显然是对成品确实满意。
方静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信号,语气也透出几分愉悦:“能得到您的认可,团队要是知道,该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他们拿到曲子后反复揣摩您的意图,生怕辜负了这份‘灵魂容器’。现在看来,功夫没白费。”
“嗯。”
对话至此,双方想表达的已然清晰,无需再多言。
方静适时收尾:“那不打扰您了。期待下一次能让您‘听’到的好声音。”
“好。”
放下手机,徐亦目光重新落回眼前的文档。
《死神永生》的宇宙还在等待他铺陈开最初的画卷。
而方才那段关于“声音”与“灵魂”的对话,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涟漪散去,只余下对创作本质更深一层的静谧思考。
他敲下第一个句号,新的征途,始于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