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有趣的女人-《间谍永不眠》

  一四三、有趣的女人

  黎明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复兴社和调查科都在争抢他,这正是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复兴社给了他一个副队长的位置,他根本没看上。在中央特科,他是仅次于伍豪的人物,排位还在王庸之上。作为对比,戴老板、徐主任这样的位置才能入他的法眼,就是区、站长,他都不一定看得上。

  他真正看上的人是彭北秋,因为彭北秋看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看出了他内心的不服、不满、不屑、不甘和对权力的强烈欲望。

  彭北秋利用了他的欲望,他也利用了彭北秋的愿望。

  他们究竟谁在利用谁?

  ***

  黎明依然住在天香小筑,徐主任大手笔,将此处宅院赠送给了他,蔡子坚隔三岔五过来看他,有时给他带本书,有时是一瓶酒,有时是一只盐水鸭。

  有一次,甚至带了一个有趣的女人。

  这个女人叫贝侠。

  她和蔡子坚是老熟人。

  黎明问她,有多“老”?

  她笑着说:“我认识第一个老公之前,就认识他了。”

  黎明又问她,有几个老公?

  她说:“只有一个。”

  黎明又问她,你做什么营生的?她笑着说:“如果不是戴老板执意要介绍我加入复兴社,我早就加入调查科了。那么,我就是元老。”

  她对黎明说:“不管是加入复兴社,还是加入调查科,我都是你的上级。”

  “你是复兴社的人?”

  “不是。”

  她又笑了:“可惜,我两边都没参加,落得清闲。”

  黎明觉得这个女人很有趣,有趣极了。

  ***

  当海关大楼上钟声响起的时候。

  往事的扉页,却被时光的刷子轻轻拂去了灰尘。

  因为钟声敲响的这一刻。

  也是下一个命运的起点。

  在三马路,诞生了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后来,这里便成为了上海滩“报业街”的中心地带。《申报》、《新闻报》和《时报》都聚集此处,这是民国上海最重要的三份报纸。

  每天大清早,这里报贩云集,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往往把这一地区挤得水泄不通,煞是热闹。

  沿着三马路后面老城厢里斑驳的痕迹,李玉龙带着温政一行,找到了退休的军官李生春与妻子所住的石库门。

  李玉龙在《申报》任职,对这一带很熟悉。

  走入这个里弄,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没有其他弄堂的杂乱,没有到处晾晒在头上的衣被,没有乱放的马桶……

  两个穿的干干净净的中年人。

  袁文不由收起了玩世不恭,露出了尊重的神态。

  许多“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府邸的街门上,还漆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其实呢,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不如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干净。

  干净的是人。

  李生春是个副团长,年纪并不大,中原大战之后,作为失败的一方,部队被打散,他干脆回到上海老家,提前过起了退休生活。

  由于在部队的时候,有些积蓄,上海又有老宅,所以,他们过着一种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也小资的生活。

  他回忆起了那天的情况:

  他的妻子喜欢看电影,每有什么新片,他们总要去看一下。

  那天晚上,他们夫妻从恩派亚影剧院看了一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叫了一辆黄包车。

  这个车夫经常在这一带拉客,彼此都熟悉了。

  一切都和无数个平常的日子一样。

  他指了指前面,就在你们过来的弄堂口上只角,就出事了。

  来的也是三个人,一个人去拉黄包车,两个人分别从两边来擒拿他们夫妻。

  李生春当过兵,却也不敢反抗,因为后边还有一群持枪的绑匪。

  他们在劫难逃。

  转折出现在车夫身上,黄包车夫忽然跃起,一脚就将前面的绑匪踢倒,拉着车就开始狂奔。

  风在呼啸。

  车夫脚力惊人,有枪声响起,李生春只感觉风在呼啸,仿佛腾云驾雾一般,弄堂里七拐八拐,终于虎口逃生,摆脱了一群持枪袭击他们的绑匪。

  温政很惊讶:“车夫里竟然有这等人物?他叫什么名字?”

  “名字我不知道,但听其他车夫,都叫他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