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茧最外层那道细微裂痕尚未弥合,路明指尖的血珠已顺着经脉回流,渗入掌心逆符虚影。金流随之轻颤,运行轨迹短暂平顺,但不过数息,便又在丹田深处泛起微澜,如同被无形之手拨动的琴弦,余音未散,杀机暗伏。
他睁眼,目光落在自己掌心。血痕未干,逆符的纹路却已模糊。方才那一瞬的稳定,不过是血引之术激起的短暂共鸣。真正的掌控,远未达成。
内视经脉,金流依循识海中勾勒的路径缓缓推进,看似有序,实则每一寸前行都带着滞涩与抗拒。这力量并非驯服,而是被外力牵引的困兽,稍有松懈,便会反扑。更隐忧的是,每当金流运转一周,识海边缘便浮现出断续影像——残破的碑文、断裂的锁链、一道背对他的身影立于深渊之上,双手垂落,似在等待什么。那些画面不带情绪,却如锈蚀的钉子,一寸寸钉入神识。
他闭目,指尖轻点眉心,将那滴残血抹开,重新勾勒逆符轮廓。血痕刚成,金流应感微滞,随即恢复如常。这验证了他的判断:血引可扰动其节奏,却无法根除其躁动。符律是外法,终究无法内化为己身之道。
稳控之法,不在压制,而在归源。
他起身,从怀中取出那枚从遗迹带出的残破玉简。表面裂纹纵横,边缘已有剥蚀,但内部铭文仍在微弱闪烁。他以指腹摩挲其上,默念“承载”二字,玉简忽然轻震,一行残文浮现:“欲控九幽之息,当寻三脉归源之地。”
字迹残缺,仅存六字可辨:“寒渊”“古符”“沉脉”。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洪荒地脉图卷,摊于石台。此图得自遗迹第三层禁室,虽非完整,却标注了上古时期几处地气交汇之所。他以指尖为引,顺着玉简残文所述,逐一比对。寒渊谷位于北境极阴之地,传说为镇压远古凶灵之所,其下有九重阴脉交汇,常年寒气不散;古符崖则在西陲断山之上,崖面刻满失传符文,传闻为符道始祖闭关之地,地脉中蕴藏符律本源;沉脉井深埋南荒地底,乃地气回流之眼,千年前曾有大能借此井引导暴动灵潮。
三地皆与“镇压”“引导”“归流”相关,皆有可能藏有稳控之法的线索。
但他不能盲目前往。三地皆在荒芜绝境,路途遥远,且体内金流尚未完全驯服,若中途暴动,极可能引动外界窥探。他必须确认,哪一处最可能与这股力量产生根本共鸣。
他盘坐于地,掌心朝上,以指尖血重新描绘逆符。血痕未干,他低声念出“寒渊”二字。
掌心符影微动,金流在脊柱经脉中略一凝滞,随即恢复如常,反应极弱。
再念“古符”。
血符骤然一颤,识海中那道残破碑文的轮廓竟微微清晰了一瞬,金流运行速度提升半息,仿佛受到某种召唤。
最后,他吐出“沉脉”。
丹田深处忽生温意,金流如遇归流之口,自然放缓,竟有向内收敛之势。虽不如“古符”反应强烈,却更为温和持久。
他睁开眼,眸光沉静。
古符崖共鸣最强,或与符律本源相通,能助他理解金流运行之理;沉脉井次之,其地气归流特性或可辅助力量内化;寒渊谷虽反应最弱,但其极阴镇压之力,或可作为最后手段,压制暴动。
他指尖轻叩石台,血痕在掌心缓缓干涸。三地皆有呼应,说明皆在“三脉归源”之列。但古符崖的反应最为直接,几乎与逆符产生共振。若稳控之法源于符道本源,那首站必是古符崖。
他收起玉简与地脉图,将其贴身藏好。随即从袖中取出一枚灰白色骨符,此符乃他早年在一处荒废祭坛所得,可短暂屏蔽神识探查,虽无法完全遮掩气息,但足以掩去行踪。
他将骨符置于掌心,以血为引,缓缓激活。符面泛起一层薄雾,随即沉入皮下,隐于脉络之间。这是他为防外界追踪所备的后手,如今,终于要用上了。
起身,他走向密室角落。那里有一具石匣,内藏数枚丹药与一张折叠的羊皮地图。他取出地图,展开一角,正是通往西陲的路线。沿途有三处险地,皆需绕行,但他已无退路。
金流在经脉中缓缓运转,每一次循环,识海中的幻影便加深一分。他知道,时间不多了。那些影像不是幻觉,而是记忆的碎片,属于某个曾承载过这股力量的存在。若他不能尽快找到稳控之法,这些碎片终将吞噬他的神识,将他变成另一个“容器”。
他将地图收入怀中,转身走向密室出口。石门开启的刹那,一道微光自他袖中闪过——是那枚骨符,在感应到外界灵气波动时,自发泛起微光。
他脚步未停,步入外殿。
殿内陈设如旧,唯有墙角一盏青铜灯仍在燃烧,灯油将尽,火光摇曳。他走过灯前,影子短暂拉长,随即消失于门后。
山风扑面,吹动他衣袍。远处天际,晨光初露,尚未驱散夜雾。他抬头,目光越过孤峰,望向西陲方向。
古符崖,位于断山之巅,崖面千丈,符文如刻天书。传说唯有真正理解符道之人,才能踏上最后一级石阶。
他迈步而下,足尖点地,身形如影掠出。
石阶在他身后渐远,山门轮廓在雾中模糊。他右手按在左腕,那里有一道浅痕,是昨夜金流逆冲时留下的。此刻,那道伤痕正微微发烫,仿佛在提醒他体内的力量并未真正臣服。
他未回头,只将左手探入怀中,指尖触到那张羊皮地图的边缘。
地图的右下角,有一处未标注的符号——一道扭曲的锁形纹路,与他光茧表面浮现的痕迹极为相似。
        他睁眼,目光落在自己掌心。血痕未干,逆符的纹路却已模糊。方才那一瞬的稳定,不过是血引之术激起的短暂共鸣。真正的掌控,远未达成。
内视经脉,金流依循识海中勾勒的路径缓缓推进,看似有序,实则每一寸前行都带着滞涩与抗拒。这力量并非驯服,而是被外力牵引的困兽,稍有松懈,便会反扑。更隐忧的是,每当金流运转一周,识海边缘便浮现出断续影像——残破的碑文、断裂的锁链、一道背对他的身影立于深渊之上,双手垂落,似在等待什么。那些画面不带情绪,却如锈蚀的钉子,一寸寸钉入神识。
他闭目,指尖轻点眉心,将那滴残血抹开,重新勾勒逆符轮廓。血痕刚成,金流应感微滞,随即恢复如常。这验证了他的判断:血引可扰动其节奏,却无法根除其躁动。符律是外法,终究无法内化为己身之道。
稳控之法,不在压制,而在归源。
他起身,从怀中取出那枚从遗迹带出的残破玉简。表面裂纹纵横,边缘已有剥蚀,但内部铭文仍在微弱闪烁。他以指腹摩挲其上,默念“承载”二字,玉简忽然轻震,一行残文浮现:“欲控九幽之息,当寻三脉归源之地。”
字迹残缺,仅存六字可辨:“寒渊”“古符”“沉脉”。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洪荒地脉图卷,摊于石台。此图得自遗迹第三层禁室,虽非完整,却标注了上古时期几处地气交汇之所。他以指尖为引,顺着玉简残文所述,逐一比对。寒渊谷位于北境极阴之地,传说为镇压远古凶灵之所,其下有九重阴脉交汇,常年寒气不散;古符崖则在西陲断山之上,崖面刻满失传符文,传闻为符道始祖闭关之地,地脉中蕴藏符律本源;沉脉井深埋南荒地底,乃地气回流之眼,千年前曾有大能借此井引导暴动灵潮。
三地皆与“镇压”“引导”“归流”相关,皆有可能藏有稳控之法的线索。
但他不能盲目前往。三地皆在荒芜绝境,路途遥远,且体内金流尚未完全驯服,若中途暴动,极可能引动外界窥探。他必须确认,哪一处最可能与这股力量产生根本共鸣。
他盘坐于地,掌心朝上,以指尖血重新描绘逆符。血痕未干,他低声念出“寒渊”二字。
掌心符影微动,金流在脊柱经脉中略一凝滞,随即恢复如常,反应极弱。
再念“古符”。
血符骤然一颤,识海中那道残破碑文的轮廓竟微微清晰了一瞬,金流运行速度提升半息,仿佛受到某种召唤。
最后,他吐出“沉脉”。
丹田深处忽生温意,金流如遇归流之口,自然放缓,竟有向内收敛之势。虽不如“古符”反应强烈,却更为温和持久。
他睁开眼,眸光沉静。
古符崖共鸣最强,或与符律本源相通,能助他理解金流运行之理;沉脉井次之,其地气归流特性或可辅助力量内化;寒渊谷虽反应最弱,但其极阴镇压之力,或可作为最后手段,压制暴动。
他指尖轻叩石台,血痕在掌心缓缓干涸。三地皆有呼应,说明皆在“三脉归源”之列。但古符崖的反应最为直接,几乎与逆符产生共振。若稳控之法源于符道本源,那首站必是古符崖。
他收起玉简与地脉图,将其贴身藏好。随即从袖中取出一枚灰白色骨符,此符乃他早年在一处荒废祭坛所得,可短暂屏蔽神识探查,虽无法完全遮掩气息,但足以掩去行踪。
他将骨符置于掌心,以血为引,缓缓激活。符面泛起一层薄雾,随即沉入皮下,隐于脉络之间。这是他为防外界追踪所备的后手,如今,终于要用上了。
起身,他走向密室角落。那里有一具石匣,内藏数枚丹药与一张折叠的羊皮地图。他取出地图,展开一角,正是通往西陲的路线。沿途有三处险地,皆需绕行,但他已无退路。
金流在经脉中缓缓运转,每一次循环,识海中的幻影便加深一分。他知道,时间不多了。那些影像不是幻觉,而是记忆的碎片,属于某个曾承载过这股力量的存在。若他不能尽快找到稳控之法,这些碎片终将吞噬他的神识,将他变成另一个“容器”。
他将地图收入怀中,转身走向密室出口。石门开启的刹那,一道微光自他袖中闪过——是那枚骨符,在感应到外界灵气波动时,自发泛起微光。
他脚步未停,步入外殿。
殿内陈设如旧,唯有墙角一盏青铜灯仍在燃烧,灯油将尽,火光摇曳。他走过灯前,影子短暂拉长,随即消失于门后。
山风扑面,吹动他衣袍。远处天际,晨光初露,尚未驱散夜雾。他抬头,目光越过孤峰,望向西陲方向。
古符崖,位于断山之巅,崖面千丈,符文如刻天书。传说唯有真正理解符道之人,才能踏上最后一级石阶。
他迈步而下,足尖点地,身形如影掠出。
石阶在他身后渐远,山门轮廓在雾中模糊。他右手按在左腕,那里有一道浅痕,是昨夜金流逆冲时留下的。此刻,那道伤痕正微微发烫,仿佛在提醒他体内的力量并未真正臣服。
他未回头,只将左手探入怀中,指尖触到那张羊皮地图的边缘。
地图的右下角,有一处未标注的符号——一道扭曲的锁形纹路,与他光茧表面浮现的痕迹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