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仍在夜空炸开,人群的欢呼如潮水般起伏。路明站在高坛边缘,指尖还残留着旧符吸收精血后的干涩感。他没有再看那张焦痕遍布的符纸,只是将它轻轻卷起,收入袖中。
一名执事捧着新的监察令符走来,躬身递上。他接过,换下腰间那枚三色晶石黯淡的旧令,动作自然得如同例行公事。随即低声吩咐:“东南巡查组加强地脉监测,七次震频再现即刻上报。”执事领命退下。
他转身离台,身影没入喧闹的人流。无人察觉,这位刚刚被推至权力巅峰的领袖,已悄然抽身离去。
回到洞府,门未合拢,他便从怀中取出玉简。残剑横置案上,剑身微颤。他以指为引,灵力自掌心涌出,顺着剑脊流入玉简。一道扭曲的双轨符号缓缓浮现,一升一降,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玉简表面泛起淡淡光晕,将符号定格其中。
他闭目调息。精血损耗带来的虚浮感仍未散去,识海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他取出一枚青纹丹药吞下,静坐片刻,待神魂稍稳,才睁开眼。
不能再等。
第一站是昆仑墟北麓。寒潭深处有座石碑,千年无人问津,唯有守碑人玄梧常年独居于此。此人曾是截教外门弟子,虽未登大道,却因守护碑文而得窥远古片段。
路明踏出洞府时,天边已现微白。他御风而行,不带随从,也不留踪迹。抵达寒潭时,水面结着薄冰,雾气缭绕。他在潭边放下一块刻有原始道纹的石片——这是当年封神台上遗留之物,唯有截教嫡系才能持有。
片刻后,冰面裂开一道细缝,一道苍老的声音传出:“何事惊扰?”
“求问西行之事。”路明声音平静。
潭水翻涌,一人影自深处升起。玄梧披着灰袍,面容枯槁,双目浑浊,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清明。他盯着那块道纹石,沉默良久,才开口:“西行非劫,乃局。”
路明眸光微动,未语。
“金蝉脱壳时,真经未启,伪经先传。”玄梧低声道,“有人借佛名,行私欲;有人持正法,反被遮蔽。九九归真,未必是归于西天,而是归于执棋之人手。”
“谁在执棋?”
“我不知。但我知道,三十年前,西方荒境有过一次异动。不是佛光,也不是妖气,而是一阵钟声——逆向而鸣,七响即止。”
路明心头一震。七响。
“那钟声之后,三位新晋神只同时闭关,其中一人,来自东土。”
话音落下,玄梧不再多言。他拾起道纹石,沉入潭底。冰面重新封合,仿佛从未开启。
路明立于原地,片刻后取出一枚玉符,置于潭边。若玄梧再有感应,可通过此符传讯。
他立即南下。
第三位强者游历不定,只留下一枚云踪符作为联络之物。路明激活符箓,感应到其最后停留之地在南岭古林。然而当他赶到时,只见到一片焚毁的营地,篝火余烬尚温,却不见人影。
他蹲下身,拨开灰烬,发现半片烧焦的竹简。上面残留几个字:“……经不可轻传,神位不可……”
字迹残缺,但足以触动思绪。
他收起残片,不再追索。那人既然避而不见,必有缘由。眼下线索已断,唯有另寻他途。
回程途中,他直奔藏经古阁。
主阁需三钥开启,他无法强入。但截教尚存一处副本室,位于阁后偏殿,收藏历代抄录残卷。他以身份令牌通过守阁童子查验,进入室内。
光线昏暗,书架林立。他按目录检索,逐一翻阅涉及“远行”“八十一难”“东土西行”的典籍。多数记载模糊,或被视为传说,不予采信。
直到他在《洪荒纪变·卷七》中发现一段文字:
“东土将启大行,历八十一厄,终得正果。然真经未降,魔相先行。”
他目光停住。
继续往下读,附图赫然呈现——一个闭环符号,双轨盘绕,与他玉简中的图案几乎一致。
批注小字更让他瞳孔收缩:
“七闪为引,地脉为桥,神位为媒。”
一字一句,皆与他所见吻合。
他迅速抄录全文,连同图像一并拓印至备用玉简。又在其他几卷中搜寻关键词,终于在一本《遗闻录》残页上找到“九九归真”四字,并旁注:“此数成时,天地重轮,旧神退位,新律当立。”
新律?
他脑中闪过那三位灵光滞涩的神只。其中两人,曾私自探查昆仑旧道。
昆仑旧道通往西方荒境,千百年无人通行。如今却被盯上,是否正因为那里藏着某种通道?
他将所有资料收好,离开古阁时,天色已暗。
回到洞府,他盘坐于内室中央,面前悬浮三件信息载体:一是玉简上的双轨符号,二是玄梧口述的残言记录,三是古籍抄本。
他闭目凝神,指尖轻点眉心,开始将三者内容逐一录入识海。
符号、话语、文字,在意识中交织碰撞。
西行非劫,乃局。
七闪为引,地脉为桥,神位为媒。
伪经先传,真经未启。
九九归真,新律当立。
这些碎片指向同一个方向——一场以“弘法”为名的布局,早已埋下伏笔。而封神完成之时,正是启动之机。
那些异常神位,或许并非被动回应,而是被选中的媒介。他们的灵光错频,不是偶然,是被外力牵引的结果。
但目的为何?
是取代天庭?重构神权?还是……通过神位反向渗透洪荒法则?
他试图推演更多,可神魂再度传来阵阵刺痛。精血未复,强行运识,已接近极限。
他睁开眼,额角渗出冷汗。
烛火跳了一下。
就在此时,袖中玉符突然发烫。
他取出一看,符面浮现一行短讯,出自玄梧:
“昨夜子时,寒潭再震七次。钟声未响,但碑文有字浮现——‘行者将出’。”
        一名执事捧着新的监察令符走来,躬身递上。他接过,换下腰间那枚三色晶石黯淡的旧令,动作自然得如同例行公事。随即低声吩咐:“东南巡查组加强地脉监测,七次震频再现即刻上报。”执事领命退下。
他转身离台,身影没入喧闹的人流。无人察觉,这位刚刚被推至权力巅峰的领袖,已悄然抽身离去。
回到洞府,门未合拢,他便从怀中取出玉简。残剑横置案上,剑身微颤。他以指为引,灵力自掌心涌出,顺着剑脊流入玉简。一道扭曲的双轨符号缓缓浮现,一升一降,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玉简表面泛起淡淡光晕,将符号定格其中。
他闭目调息。精血损耗带来的虚浮感仍未散去,识海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他取出一枚青纹丹药吞下,静坐片刻,待神魂稍稳,才睁开眼。
不能再等。
第一站是昆仑墟北麓。寒潭深处有座石碑,千年无人问津,唯有守碑人玄梧常年独居于此。此人曾是截教外门弟子,虽未登大道,却因守护碑文而得窥远古片段。
路明踏出洞府时,天边已现微白。他御风而行,不带随从,也不留踪迹。抵达寒潭时,水面结着薄冰,雾气缭绕。他在潭边放下一块刻有原始道纹的石片——这是当年封神台上遗留之物,唯有截教嫡系才能持有。
片刻后,冰面裂开一道细缝,一道苍老的声音传出:“何事惊扰?”
“求问西行之事。”路明声音平静。
潭水翻涌,一人影自深处升起。玄梧披着灰袍,面容枯槁,双目浑浊,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清明。他盯着那块道纹石,沉默良久,才开口:“西行非劫,乃局。”
路明眸光微动,未语。
“金蝉脱壳时,真经未启,伪经先传。”玄梧低声道,“有人借佛名,行私欲;有人持正法,反被遮蔽。九九归真,未必是归于西天,而是归于执棋之人手。”
“谁在执棋?”
“我不知。但我知道,三十年前,西方荒境有过一次异动。不是佛光,也不是妖气,而是一阵钟声——逆向而鸣,七响即止。”
路明心头一震。七响。
“那钟声之后,三位新晋神只同时闭关,其中一人,来自东土。”
话音落下,玄梧不再多言。他拾起道纹石,沉入潭底。冰面重新封合,仿佛从未开启。
路明立于原地,片刻后取出一枚玉符,置于潭边。若玄梧再有感应,可通过此符传讯。
他立即南下。
第三位强者游历不定,只留下一枚云踪符作为联络之物。路明激活符箓,感应到其最后停留之地在南岭古林。然而当他赶到时,只见到一片焚毁的营地,篝火余烬尚温,却不见人影。
他蹲下身,拨开灰烬,发现半片烧焦的竹简。上面残留几个字:“……经不可轻传,神位不可……”
字迹残缺,但足以触动思绪。
他收起残片,不再追索。那人既然避而不见,必有缘由。眼下线索已断,唯有另寻他途。
回程途中,他直奔藏经古阁。
主阁需三钥开启,他无法强入。但截教尚存一处副本室,位于阁后偏殿,收藏历代抄录残卷。他以身份令牌通过守阁童子查验,进入室内。
光线昏暗,书架林立。他按目录检索,逐一翻阅涉及“远行”“八十一难”“东土西行”的典籍。多数记载模糊,或被视为传说,不予采信。
直到他在《洪荒纪变·卷七》中发现一段文字:
“东土将启大行,历八十一厄,终得正果。然真经未降,魔相先行。”
他目光停住。
继续往下读,附图赫然呈现——一个闭环符号,双轨盘绕,与他玉简中的图案几乎一致。
批注小字更让他瞳孔收缩:
“七闪为引,地脉为桥,神位为媒。”
一字一句,皆与他所见吻合。
他迅速抄录全文,连同图像一并拓印至备用玉简。又在其他几卷中搜寻关键词,终于在一本《遗闻录》残页上找到“九九归真”四字,并旁注:“此数成时,天地重轮,旧神退位,新律当立。”
新律?
他脑中闪过那三位灵光滞涩的神只。其中两人,曾私自探查昆仑旧道。
昆仑旧道通往西方荒境,千百年无人通行。如今却被盯上,是否正因为那里藏着某种通道?
他将所有资料收好,离开古阁时,天色已暗。
回到洞府,他盘坐于内室中央,面前悬浮三件信息载体:一是玉简上的双轨符号,二是玄梧口述的残言记录,三是古籍抄本。
他闭目凝神,指尖轻点眉心,开始将三者内容逐一录入识海。
符号、话语、文字,在意识中交织碰撞。
西行非劫,乃局。
七闪为引,地脉为桥,神位为媒。
伪经先传,真经未启。
九九归真,新律当立。
这些碎片指向同一个方向——一场以“弘法”为名的布局,早已埋下伏笔。而封神完成之时,正是启动之机。
那些异常神位,或许并非被动回应,而是被选中的媒介。他们的灵光错频,不是偶然,是被外力牵引的结果。
但目的为何?
是取代天庭?重构神权?还是……通过神位反向渗透洪荒法则?
他试图推演更多,可神魂再度传来阵阵刺痛。精血未复,强行运识,已接近极限。
他睁开眼,额角渗出冷汗。
烛火跳了一下。
就在此时,袖中玉符突然发烫。
他取出一看,符面浮现一行短讯,出自玄梧:
“昨夜子时,寒潭再震七次。钟声未响,但碑文有字浮现——‘行者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