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使的手还搭在陶匣边缘,指节微微泛白。屋内风停铃止,方才那句“迟早会被吞掉”仍在空中悬着,未散。
路明站在窗边,背影不动,目光却从远处山脊收回,落在案几上那方半开的陶匣。他没说话,只是抬起右手,轻轻将匣盖完全合拢,动作平稳,像是把一段争执轻轻掩进木纹里。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也没起伏,“声音不该消失。”
联络使抬眼看他,眉头微动,没接话。
“我不会让你们的声音被抹去。”路明转身,走回主位,却不坐下,只将手掌按在桌沿,“但也不能放任各自为政。北境缺阵盘,南岭少水源,西漠断灵脉——哪一处塌了,都可能牵动全局。这不是谁管谁的问题,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
联络使沉默片刻,缓缓松开紧握匣子的手:“那你打算怎么留这个声音?”
“三层。”路明说,“技术共享,规则共定,执行分区域。你们的渠工经验可以传出去,南岭的赤络砂也能送进来。但谁用、怎么用、效果如何,得记清楚。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知道哪条路走得通。”
联络使盯着他:“共定规则?由谁来定?”
“你刚才提了‘退出机制’,很好。”路明取出一枚玉符,法力注入,光纹流转间显出一份章程草案,“现在就可以改。你觉得哪里不妥,划掉,重写。我不拦。”
玉符悬浮于案上,字迹清晰。联络使走近两步,俯身细看。他的手指在“评审权限”一项停留许久,又滑到“数据上报频率”处,眉心微皱。
“每月一次记录反馈?”他问。
“可协商调整。”路明答,“试点初期频些,后期稳定了可减。”
联络使再看向“审查结果生效条件”,念出声:“需中枢与地方代表共同确认……若意见不合,暂行搁置?”
“是。”路明点头,“不同意,就不通过。不是我一句话的事。”
联络使抬头:“那观察员呢?真能列席?能发言?”
“不仅能列席,还能在决议文书上附注异议。”路明顿了顿,“而且,评审团必须有至少三成来自非中枢体系——包括你们这样的自治团体推举的人。”
屋内静了一瞬。
联络使慢慢直起身,伸手触向玉符。指尖刚碰到表面,又收了回去。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粗粝、布满旧茧,像常年握凿刻石留下的痕迹。
“如果……”他开口,声音低了些,“我们交了配方,也报了数据,可后来你们说不符合标准,断供了呢?”
“不会无理由断供。”路明语气不变,“任何决定都必须公开依据。如果是资源调配冲突,比如炉渣优先供给冶炼,那你们会提前一个月收到通知,并获得替代方案支持。若是技术应用出了问题,比如渠基沉陷,我们会派专人核查原因,而不是直接停配。”
“可你们还是掌握着最后开关。”联络使看着他,“钥匙在你们手里。”
“钥匙确实在我这儿。”路明没有否认,“但我可以用它锁门,也可以用它开门。关键是怎么用。所以,我要立一个规矩——凡被暂停资格的项目,三个月内可申诉,由第三方联席复审。若查实误判,责任人追责,损失补偿。”
联络使盯着他看了很久。
然后,他伸手,在玉符上修改了一行字。
“自愿退出者,过往贡献仍计入共修档案,不影响后续申请。”
他写完,指尖轻点,法力渗入玉符,字迹固化。
“加这句。”他说。
路明看了一眼,点头:“同意。即刻生效。”
玉符光芒微闪,章程完成修订。他将其拿起,轻轻放在陶匣之上,两件器物并列而置,一新一旧,一光一朴。
“这就算定了?”联络使问。
“算。”路明说,“只要你们愿意迈出第一步。”
联络使没立刻回应。他转过身,走到窗边,望着外庭石道尽头。几名侍从正默默清扫落叶,动作轻缓,不敢靠近此地。
良久,他回身,语气变了:“我们想建导灵塔。”
“我知道。”路明说。
“不是试,是真要建。”联络使目光坚定,“三条主渠已铺完,地气图录也标好了位置。缺三枚标准阵盘,还有两名懂炼材的技师。若能支援,两个月内可动工。”
“批准。”路明答得干脆。
联络使一怔:“你不问风险?不设期限?”
“问。”路明说,“但不过度约束。你们负责真实记录每一步进展,无论成败,半月一报。若有突发状况,随时传讯。其余,由你们自主决断。”
“包括选址、布阵、人员调配?”
“包括。”
联络使呼吸微滞,肩头不自觉地松了下来。他低头看了看陶匣,又看向那枚静静躺着的玉符。
“那就……申报为首例试点。”他说,“北境荒原自治农盟,正式申请加入试验性协作计划。”
“准。”路明抬手,一道法印打出,玉符亮起青光,自动封存,底部浮现出一行小字:“首项备案·导灵塔工程·北境渠首”。
他将玉符推向案中央:“十日内,阵盘与技师会抵达渠首营地。若中途遇阻,高台通道优先通行。”
联络使没伸手去拿玉符,而是看着它,仿佛在确认这不是一场短暂的让步。
“你会后悔吗?”他忽然问。
“什么?”
“今天做的这些。”联络使看着他,“放开一部分权,立一套不受你独控的规则。将来若有人借这机制生乱,第一个被问责的,是你。”
路明静了一息。
“若因惧怕担责就什么都不做,那才该被问责。”他说,“洪荒重启,不是靠一个人站得多高,是看有多少人能一起往前走。”
联络使没再说话。
他缓缓弯腰,双手重新扶住陶匣,动作比之前轻了许多。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玉符边缘,映出一道淡青色的线,刚好横过“共修档案”四字。
窗外,风又起,掠过檐角,铜铃轻晃了一下,随即归于平静。
路明坐在主位,目光落在远处山脊线上,神情未动。
联络使站在窗畔,肩背放松,陶匣稳稳置于臂弯。
两人之间,案上玉符与陶匣并列,尘埃落定。
        路明站在窗边,背影不动,目光却从远处山脊收回,落在案几上那方半开的陶匣。他没说话,只是抬起右手,轻轻将匣盖完全合拢,动作平稳,像是把一段争执轻轻掩进木纹里。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也没起伏,“声音不该消失。”
联络使抬眼看他,眉头微动,没接话。
“我不会让你们的声音被抹去。”路明转身,走回主位,却不坐下,只将手掌按在桌沿,“但也不能放任各自为政。北境缺阵盘,南岭少水源,西漠断灵脉——哪一处塌了,都可能牵动全局。这不是谁管谁的问题,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
联络使沉默片刻,缓缓松开紧握匣子的手:“那你打算怎么留这个声音?”
“三层。”路明说,“技术共享,规则共定,执行分区域。你们的渠工经验可以传出去,南岭的赤络砂也能送进来。但谁用、怎么用、效果如何,得记清楚。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知道哪条路走得通。”
联络使盯着他:“共定规则?由谁来定?”
“你刚才提了‘退出机制’,很好。”路明取出一枚玉符,法力注入,光纹流转间显出一份章程草案,“现在就可以改。你觉得哪里不妥,划掉,重写。我不拦。”
玉符悬浮于案上,字迹清晰。联络使走近两步,俯身细看。他的手指在“评审权限”一项停留许久,又滑到“数据上报频率”处,眉心微皱。
“每月一次记录反馈?”他问。
“可协商调整。”路明答,“试点初期频些,后期稳定了可减。”
联络使再看向“审查结果生效条件”,念出声:“需中枢与地方代表共同确认……若意见不合,暂行搁置?”
“是。”路明点头,“不同意,就不通过。不是我一句话的事。”
联络使抬头:“那观察员呢?真能列席?能发言?”
“不仅能列席,还能在决议文书上附注异议。”路明顿了顿,“而且,评审团必须有至少三成来自非中枢体系——包括你们这样的自治团体推举的人。”
屋内静了一瞬。
联络使慢慢直起身,伸手触向玉符。指尖刚碰到表面,又收了回去。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粗粝、布满旧茧,像常年握凿刻石留下的痕迹。
“如果……”他开口,声音低了些,“我们交了配方,也报了数据,可后来你们说不符合标准,断供了呢?”
“不会无理由断供。”路明语气不变,“任何决定都必须公开依据。如果是资源调配冲突,比如炉渣优先供给冶炼,那你们会提前一个月收到通知,并获得替代方案支持。若是技术应用出了问题,比如渠基沉陷,我们会派专人核查原因,而不是直接停配。”
“可你们还是掌握着最后开关。”联络使看着他,“钥匙在你们手里。”
“钥匙确实在我这儿。”路明没有否认,“但我可以用它锁门,也可以用它开门。关键是怎么用。所以,我要立一个规矩——凡被暂停资格的项目,三个月内可申诉,由第三方联席复审。若查实误判,责任人追责,损失补偿。”
联络使盯着他看了很久。
然后,他伸手,在玉符上修改了一行字。
“自愿退出者,过往贡献仍计入共修档案,不影响后续申请。”
他写完,指尖轻点,法力渗入玉符,字迹固化。
“加这句。”他说。
路明看了一眼,点头:“同意。即刻生效。”
玉符光芒微闪,章程完成修订。他将其拿起,轻轻放在陶匣之上,两件器物并列而置,一新一旧,一光一朴。
“这就算定了?”联络使问。
“算。”路明说,“只要你们愿意迈出第一步。”
联络使没立刻回应。他转过身,走到窗边,望着外庭石道尽头。几名侍从正默默清扫落叶,动作轻缓,不敢靠近此地。
良久,他回身,语气变了:“我们想建导灵塔。”
“我知道。”路明说。
“不是试,是真要建。”联络使目光坚定,“三条主渠已铺完,地气图录也标好了位置。缺三枚标准阵盘,还有两名懂炼材的技师。若能支援,两个月内可动工。”
“批准。”路明答得干脆。
联络使一怔:“你不问风险?不设期限?”
“问。”路明说,“但不过度约束。你们负责真实记录每一步进展,无论成败,半月一报。若有突发状况,随时传讯。其余,由你们自主决断。”
“包括选址、布阵、人员调配?”
“包括。”
联络使呼吸微滞,肩头不自觉地松了下来。他低头看了看陶匣,又看向那枚静静躺着的玉符。
“那就……申报为首例试点。”他说,“北境荒原自治农盟,正式申请加入试验性协作计划。”
“准。”路明抬手,一道法印打出,玉符亮起青光,自动封存,底部浮现出一行小字:“首项备案·导灵塔工程·北境渠首”。
他将玉符推向案中央:“十日内,阵盘与技师会抵达渠首营地。若中途遇阻,高台通道优先通行。”
联络使没伸手去拿玉符,而是看着它,仿佛在确认这不是一场短暂的让步。
“你会后悔吗?”他忽然问。
“什么?”
“今天做的这些。”联络使看着他,“放开一部分权,立一套不受你独控的规则。将来若有人借这机制生乱,第一个被问责的,是你。”
路明静了一息。
“若因惧怕担责就什么都不做,那才该被问责。”他说,“洪荒重启,不是靠一个人站得多高,是看有多少人能一起往前走。”
联络使没再说话。
他缓缓弯腰,双手重新扶住陶匣,动作比之前轻了许多。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玉符边缘,映出一道淡青色的线,刚好横过“共修档案”四字。
窗外,风又起,掠过檐角,铜铃轻晃了一下,随即归于平静。
路明坐在主位,目光落在远处山脊线上,神情未动。
联络使站在窗畔,肩背放松,陶匣稳稳置于臂弯。
两人之间,案上玉符与陶匣并列,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