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心灵的共鸣-《重生2004:打造湖人新王朝》

  ### **第137章 心灵的共鸣**

  苏梓晴离开洛杉矶返回香港后,陈昊的生活重心再次完全投入到球队的季前准备中。然而,这次短暂的相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未散。他们之间那种超越商业合作与普通朋友的情感联结,变得更加清晰和牢固。

  几天后,陈昊接到了苏梓晴从香港打来的越洋电话。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依旧清晰冷静,但陈昊能听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家族会议刚结束,”苏梓晴的语气带着些许无奈,“关于集团未来几年战略方向的争论很激烈。老一辈更倾向于守住传统的航运和地产基本盘,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贸然转型风险太大。”

  陈昊靠在办公室的椅背上,耐心地听着。他知道苏氏家族企业正面临转型的阵痛,传统的优势产业面临瓶颈,而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确立。

  “我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在亚太地区科技、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方案,”苏梓晴继续说道,“但阻力不小。有些人认为这些领域离我们的核心业务太远,不确定性太高。”

  陈昊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反问道:“你自己怎么看?抛开家族内部的意见,从市场和未来趋势的角度。”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梓晴更加坚定的声音:“我认为方向是对的。传统行业的天花板肉眼可见,必须寻找新的引擎。科技和消费领域,虽然风险存在,但增长潜力和想象空间巨大。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合作伙伴,控制好风险敞口。”

  “这和重建一支球队很像。”陈昊顺着她的话说道,嘴角带着笑意,“你不能只抱着过去的荣耀和成熟的战术体系不放。联盟在变,篮球的理念在进化。我们交易沙克,选择大卫·李和蒙塔·埃利斯,就是在拥抱变化,投资未来。过程会有阵痛,会不被理解,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核心框架是稳固的,就有机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他以湖人队的重建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破而后立”的商业哲学:“有时候,最大的风险不是变革本身,而是固步自封,错失变革的时机。重要的是拥有看清趋势的眼光,以及果断执行的魄力。就像我看好大卫·李的篮板和蒙塔的速度,你看好科技和消费的未来,本质上都是对某种潜在价值和增长逻辑的笃信。”

  苏梓晴静静地听着,陈昊的话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她心头因家族内部争论而带来的些许阴霾。他的比喻如此贴切,他的思路如此清晰。他不仅仅是在安慰她,更是在用他自己的实践,为她提供一种思维上的支持和印证。

  “你说得对,”苏梓晴的声音恢复了往常的明快,“或许我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说服他们,用更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勾勒出更清晰的未来图景。就像你用夏季联赛的表现,来回击那些c 的评分一样。”

  “没错,”陈昊笑道,“事实胜于雄辩。无论是球场还是商场,最终都要用成果说话。”

  两人又在电话里交流了一些对特定行业和投资标的看法,陈昊凭借来自未来的模糊记忆,偶尔提出一些颇具前瞻性的观点,让苏梓晴深受启发,甚至惊讶于他对某些新兴领域敏锐的洞察力。

  这通越洋电话打了近一个小时。挂断之后,陈昊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训练场上正在 individually workout(个人训练)的科比,心中感慨。他与苏梓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商业互利。他们是在各自征途上并肩前行的战友,是能够深刻理解彼此抱负与困境的知己,更是在心灵层面产生强烈共鸣的伙伴。

  这种共鸣,源于相似的视野格局,源于对未来的共同信念,源于面对挑战时都不愿随波逐流的坚韧性格。它比单纯的吸引更为牢固,比激情的冲动更为持久。

  心灵的共鸣,如同最优美的和弦,无需过多言语,便能奏出最和谐的乐章。陈昊知道,在他重建湖人王朝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能有这样一位灵魂知己相伴,是何其幸运。这份情感的重量与价值,丝毫不亚于他在球场上取得的任何一场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