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陈昊反锁了房门,拉上了窗帘,营造出一个封闭而安全的空间。他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聚焦在手中那封古朴的信封上。
“陈昊 亲启”。那三个毛笔字铁画银钩,透着一股岁月的沉淀感和不容置疑的力量。落款的“陈”字,更是带着一种孤峭与威严。
他深吸一口气,用裁纸刀小心地划开封口。
里面是几张质地优良的信纸,以及……一张照片。
他先拿起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老人,穿着中式对襟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异常明亮锐利,即使透过静态的相片,也能感受到那股逼人的精气神和久居人上的气场。他坐在一张红木太师椅上,背景是一排高大的书架,隐约可见线装书和古玩摆件。
这应该就是那位“陈伯”了。陈昊端详着照片,试图从中找到一丝与自己家族的关联,但毫无头绪。这位老人的气质,与他印象中所有的亲戚都相去甚远。
放下照片,他展开了信纸。信是用钢笔书写的,字迹与信封上一致,苍劲有力,布局章法严谨,透着书写者极强的自律和修养。
“陈昊侄孙如晤:
贸然致信,唐突之处,尚请见谅。
老朽陈国栋,承蒙你叔祖陈启明先生信赖,忝为家族管家数十载,世人多称我一声‘陈伯’。”
开篇的称呼和自我介绍,就让陈昊心头一震。侄孙?叔祖?这关系比他预想的还要远一层,但“家族管家”、“数十载”这些词,又暗示着一个枝繁叶茂、底蕴深厚的家族。
他继续往下看。
“启明先生乃你祖父之胞弟,年少时即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创业,历尽艰辛,终有所成。然先生一生醉心事业,膝下并无子嗣,且因早年与你祖父有些许理念不合,加之世事动荡,联系渐疏,乃至音讯断绝。此乃先生平生一大憾事。”
原来如此!陈昊心中豁然开朗。一位早年出国、与国内家族断绝联系、没有直系后代的神秘叔祖。这完美地解释了他前世今生都对此一无所知的原因。
“月前,启明先生于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享年七十有八。先生在弥留之际,尤念及故乡亲人,深感愧对兄长血脉。故立下遗嘱,希望在其身后,能由陈家血脉至亲,继承其部分产业,以续家族香火,弥补生前遗憾。”
继承产业!
陈昊的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虽然早有预感,但当这两个字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带来的冲击力依旧巨大。他之前辛苦博彩、炒股积累的十几万,与一位在海外奋斗一生、拥有管家和“产业”的叔祖留下的遗产相比,恐怕只是九牛一毛。
“经多方查访,老朽得知你乃启明先生兄长唯一之嫡孙,符合遗嘱继承之首要条件。然,先生亦曾言,财富若所托非人,反为灾祸之端。故而,继承权之最终确认,尚需对你进行一番考察,以定品性能力。”
信读到这里,陈昊完全明白了。这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那位素未谋面的叔祖,在生命的最后,既想回归家族血脉,又担心财富会毁掉后人,因此设置了门槛。
“见信后,若你有意,可联系王凯,安排与老朽一会之期。会面之时,亦是考察之始。望你慎重思之,好自为之。
另:随信附上旧照一帧,以便识认。
陈国栋 笔
公元二零零四年六月”
信的内容到此为止。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产业规模、具体地点的信息,只有一个见面考察的邀请。
陈昊放下信纸,靠在椅背上,心潮起伏。
命运的十字路口,以一种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突兀地横亘在眼前。
去,还是不去?
如果去,他将踏入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面对一位深不可测的老管家和一场目的不明的考察。风险未知,可能遇到骗局,也可能卷入复杂的家族事务。
如果不去,他可以继续按照自己原有的蓝图,凭借信息差稳步发展,未来同样可期。只是,可能会错过一个极大的助力,一个能让他的帝国梦想大大提速的契机。
他拿起那张照片,再次端详着陈伯那双锐利的眼睛。那眼神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视他的内心。
这不是骗局。陈昊的直觉告诉他。对方的气度、做事的章法(先派人送信而非直接电话),以及信中透露出的信息逻辑,都指向一个真实而庞大的背景。
那么,是机遇?
一份来自海外的、需要考核才能继承的遗产……
这不仅能解决他未来大规模投资的资金来源“合法性”问题,更能提供一个极高的起点和平台。无论是收购湖人,还是进行其他大型商业运作,一个显赫的、拥有海外资产的背景,都将扫清无数障碍。
风险与机遇并存。
但他陈昊,本就是逆天重生之人,又何惧挑战?
他的眼中,渐渐燃起斗志的光芒。
这封意外的来信,不仅没有打乱他的计划,反而为他提供了一条通往巅峰的……捷径。
当然,前提是,他需要通过那位陈伯的“考察”。
他拿起王凯的名片,又看了看信末的日期。距离写信之日,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他不再犹豫。
命运的十字路口,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拿起那部诺基亚手机,按照名片上的号码,拨了出去。
“王先生,我是陈昊。关于与陈伯先生的会面,我想我们可以尽快安排。”
电话那头,王凯的声音依旧沉稳:“好的,陈先生。我会立刻汇报陈伯。预计明天给您具体时间和地点。”
“可以。”
挂断电话,陈昊看向窗外,夜色已然降临。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陈昊 亲启”。那三个毛笔字铁画银钩,透着一股岁月的沉淀感和不容置疑的力量。落款的“陈”字,更是带着一种孤峭与威严。
他深吸一口气,用裁纸刀小心地划开封口。
里面是几张质地优良的信纸,以及……一张照片。
他先拿起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老人,穿着中式对襟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异常明亮锐利,即使透过静态的相片,也能感受到那股逼人的精气神和久居人上的气场。他坐在一张红木太师椅上,背景是一排高大的书架,隐约可见线装书和古玩摆件。
这应该就是那位“陈伯”了。陈昊端详着照片,试图从中找到一丝与自己家族的关联,但毫无头绪。这位老人的气质,与他印象中所有的亲戚都相去甚远。
放下照片,他展开了信纸。信是用钢笔书写的,字迹与信封上一致,苍劲有力,布局章法严谨,透着书写者极强的自律和修养。
“陈昊侄孙如晤:
贸然致信,唐突之处,尚请见谅。
老朽陈国栋,承蒙你叔祖陈启明先生信赖,忝为家族管家数十载,世人多称我一声‘陈伯’。”
开篇的称呼和自我介绍,就让陈昊心头一震。侄孙?叔祖?这关系比他预想的还要远一层,但“家族管家”、“数十载”这些词,又暗示着一个枝繁叶茂、底蕴深厚的家族。
他继续往下看。
“启明先生乃你祖父之胞弟,年少时即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创业,历尽艰辛,终有所成。然先生一生醉心事业,膝下并无子嗣,且因早年与你祖父有些许理念不合,加之世事动荡,联系渐疏,乃至音讯断绝。此乃先生平生一大憾事。”
原来如此!陈昊心中豁然开朗。一位早年出国、与国内家族断绝联系、没有直系后代的神秘叔祖。这完美地解释了他前世今生都对此一无所知的原因。
“月前,启明先生于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享年七十有八。先生在弥留之际,尤念及故乡亲人,深感愧对兄长血脉。故立下遗嘱,希望在其身后,能由陈家血脉至亲,继承其部分产业,以续家族香火,弥补生前遗憾。”
继承产业!
陈昊的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虽然早有预感,但当这两个字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带来的冲击力依旧巨大。他之前辛苦博彩、炒股积累的十几万,与一位在海外奋斗一生、拥有管家和“产业”的叔祖留下的遗产相比,恐怕只是九牛一毛。
“经多方查访,老朽得知你乃启明先生兄长唯一之嫡孙,符合遗嘱继承之首要条件。然,先生亦曾言,财富若所托非人,反为灾祸之端。故而,继承权之最终确认,尚需对你进行一番考察,以定品性能力。”
信读到这里,陈昊完全明白了。这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那位素未谋面的叔祖,在生命的最后,既想回归家族血脉,又担心财富会毁掉后人,因此设置了门槛。
“见信后,若你有意,可联系王凯,安排与老朽一会之期。会面之时,亦是考察之始。望你慎重思之,好自为之。
另:随信附上旧照一帧,以便识认。
陈国栋 笔
公元二零零四年六月”
信的内容到此为止。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产业规模、具体地点的信息,只有一个见面考察的邀请。
陈昊放下信纸,靠在椅背上,心潮起伏。
命运的十字路口,以一种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突兀地横亘在眼前。
去,还是不去?
如果去,他将踏入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面对一位深不可测的老管家和一场目的不明的考察。风险未知,可能遇到骗局,也可能卷入复杂的家族事务。
如果不去,他可以继续按照自己原有的蓝图,凭借信息差稳步发展,未来同样可期。只是,可能会错过一个极大的助力,一个能让他的帝国梦想大大提速的契机。
他拿起那张照片,再次端详着陈伯那双锐利的眼睛。那眼神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视他的内心。
这不是骗局。陈昊的直觉告诉他。对方的气度、做事的章法(先派人送信而非直接电话),以及信中透露出的信息逻辑,都指向一个真实而庞大的背景。
那么,是机遇?
一份来自海外的、需要考核才能继承的遗产……
这不仅能解决他未来大规模投资的资金来源“合法性”问题,更能提供一个极高的起点和平台。无论是收购湖人,还是进行其他大型商业运作,一个显赫的、拥有海外资产的背景,都将扫清无数障碍。
风险与机遇并存。
但他陈昊,本就是逆天重生之人,又何惧挑战?
他的眼中,渐渐燃起斗志的光芒。
这封意外的来信,不仅没有打乱他的计划,反而为他提供了一条通往巅峰的……捷径。
当然,前提是,他需要通过那位陈伯的“考察”。
他拿起王凯的名片,又看了看信末的日期。距离写信之日,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他不再犹豫。
命运的十字路口,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拿起那部诺基亚手机,按照名片上的号码,拨了出去。
“王先生,我是陈昊。关于与陈伯先生的会面,我想我们可以尽快安排。”
电话那头,王凯的声音依旧沉稳:“好的,陈先生。我会立刻汇报陈伯。预计明天给您具体时间和地点。”
“可以。”
挂断电话,陈昊看向窗外,夜色已然降临。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