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巴菲特的午餐?》**
华尔街的涟漪尚未平息,一份意外的邀请函,被送到了阿瑟顿庄园。
发出邀请的,是西海岸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金融家,莱昂纳德·肖。他举办了一场非公开的高级别金融沙龙,受邀者皆是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旧金山的家族办公室管理人以及少数几位像陈昊这样新近崛起的资本新贵。而沙龙最引人注目的嘉宾,是恰好在此地访问的、“奥马哈先知”沃伦·巴菲特的一位亲密副手,查理·芒格。
这并非那场后来被炒到天价的“巴菲特午餐”,但其私密性和与会者的层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舞台,也是外界窥探陈昊这个“神秘东方少年”的绝佳机会。
“老板,肖先生的沙龙,规格很高。芒格先生也会出席。这是一个融入本地顶级金融圈的好机会,但也可能……”王凯分析着利弊。
“也可能是个试探的局,对吧?”陈昊接话道,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去看看。准备一下。”
沙龙的地点在一处可以俯瞰整个旧金山湾的私人山顶俱乐部。环境优雅,气氛轻松,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资本张力。穿着考究的男男女女端着香槟,低声交谈着。
陈昊的到来,吸引了不少目光。他年轻得过分的面孔,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与会者中,显得格外突兀。许多人认出了他,或者说,认出了那个近期在原油市场上引发议论的名字。
莱昂纳德·肖,一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笑容热情却不及眼底的中年白人,亲自迎了上来。
“陈先生!欢迎欢迎!真是英雄出少年!你在原油市场上的那一笔,真是漂亮!”肖的热情有些夸张。
“肖先生过奖了,运气而已。”陈昊与他握手,语气平淡。
寒暄几句后,肖将他引荐给了几位重要的与会者,包括几位硅谷风投教父级人物。陈昊不卑不亢地与他们交谈,言简意赅,但每每提及对科技趋势的看法,总能切中要害,让这些老江湖也微微侧目。
终于,他见到了此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查理·芒格。这位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神锐利如鹰,正坐在角落的沙发上,与一位老者在交谈。
肖上前做了介绍。芒格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着陈昊,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
“年轻人,我听说了一些关于你的事。”芒格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包括你对原油的判断,以及……你似乎对当前的金融市场,抱有某种程度的……悲观?”
这话问得直接,周围几位旁听者都竖起了耳朵。这正是很多人对陈昊感兴趣,又感到疑惑的地方。一个刚刚在市场上大赚一笔的年轻人,按理说应该充满乐观才对。
陈昊知道,真正的交锋来了。他不能在芒格这样的智者面前卖弄那些确切的“预言”,但他可以分享基于逻辑和洞察的“担忧”。
“芒格先生,与其说是悲观,不如说是基于历史和逻辑的警惕。”陈昊组织着语言,尽量使用符合当前认知框架的表述,“我认为,当前市场的繁荣,建立在过度的杠杆和对复杂金融衍生品的盲目信任之上。当潮水退去,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人在裸泳。这符合您和巴菲特先生一直强调的‘理性’和‘风险控制’原则。”
他引用了芒格和巴菲特推崇的“能力圈”概念:“在我看来,许多投资者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投资于他们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产品。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芒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立刻反驳,反而追问:“那么,你认为‘潮水’会在何时退去?”
“这很难精确预测,芒格先生。”陈昊谨慎地回答,“但一些领先指标,例如特定信贷市场的利差变化、房地产市场的某些先行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些预警信号。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系统性风险暴露的概率,不容忽视。”
他与芒格就价值投资的本质、人性的弱点、泡沫的形成机制等话题,进行了短暂的交流。陈昊的见解虽然还带着年轻人的锐气,但其思维的深度和对风险本质的理解,让芒格眼中不时闪过欣赏的光芒。
当然,沙龙上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管理着大型科技股基金、正值春风得意的经理人,就对陈昊的“保守”观点不以为然。
“陈先生,科技正在改变一切!无限的成长性才是未来的主旋律!拘泥于过去的风险和杠杆,只会错过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的话语引来了不少认同。
陈昊没有与他争辩,只是淡淡地回应:“我同样相信科技的力量。但我投资的是具体的、能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而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时代概念’。并且,我认为在拥抱未来的同时,系好安全带,是明智的选择。”
观念的碰撞,在觥筹交错间无声地进行。
沙龙结束时,芒格与陈昊握了握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保持你的独立思考。这个世界需要更多清醒的头脑。”
离开俱乐部,坐进车里,王凯和张志远都显得有些兴奋。
“老板,您和芒格先生的对话太精彩了!”张志远激动地说。
陈昊却只是平静地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夜景。
“巴菲特的午餐?不,这还不够。”他轻声自语,“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聆听谁的教诲,而是成为那个……未来被人聆听的存在。”
这一次沙龙,他成功地在一小撮顶级圈层面前,初步树立了一个“年轻、敏锐、具备独立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形象。
这,就足够了。
        华尔街的涟漪尚未平息,一份意外的邀请函,被送到了阿瑟顿庄园。
发出邀请的,是西海岸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金融家,莱昂纳德·肖。他举办了一场非公开的高级别金融沙龙,受邀者皆是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旧金山的家族办公室管理人以及少数几位像陈昊这样新近崛起的资本新贵。而沙龙最引人注目的嘉宾,是恰好在此地访问的、“奥马哈先知”沃伦·巴菲特的一位亲密副手,查理·芒格。
这并非那场后来被炒到天价的“巴菲特午餐”,但其私密性和与会者的层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舞台,也是外界窥探陈昊这个“神秘东方少年”的绝佳机会。
“老板,肖先生的沙龙,规格很高。芒格先生也会出席。这是一个融入本地顶级金融圈的好机会,但也可能……”王凯分析着利弊。
“也可能是个试探的局,对吧?”陈昊接话道,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去看看。准备一下。”
沙龙的地点在一处可以俯瞰整个旧金山湾的私人山顶俱乐部。环境优雅,气氛轻松,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资本张力。穿着考究的男男女女端着香槟,低声交谈着。
陈昊的到来,吸引了不少目光。他年轻得过分的面孔,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与会者中,显得格外突兀。许多人认出了他,或者说,认出了那个近期在原油市场上引发议论的名字。
莱昂纳德·肖,一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笑容热情却不及眼底的中年白人,亲自迎了上来。
“陈先生!欢迎欢迎!真是英雄出少年!你在原油市场上的那一笔,真是漂亮!”肖的热情有些夸张。
“肖先生过奖了,运气而已。”陈昊与他握手,语气平淡。
寒暄几句后,肖将他引荐给了几位重要的与会者,包括几位硅谷风投教父级人物。陈昊不卑不亢地与他们交谈,言简意赅,但每每提及对科技趋势的看法,总能切中要害,让这些老江湖也微微侧目。
终于,他见到了此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查理·芒格。这位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神锐利如鹰,正坐在角落的沙发上,与一位老者在交谈。
肖上前做了介绍。芒格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着陈昊,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
“年轻人,我听说了一些关于你的事。”芒格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包括你对原油的判断,以及……你似乎对当前的金融市场,抱有某种程度的……悲观?”
这话问得直接,周围几位旁听者都竖起了耳朵。这正是很多人对陈昊感兴趣,又感到疑惑的地方。一个刚刚在市场上大赚一笔的年轻人,按理说应该充满乐观才对。
陈昊知道,真正的交锋来了。他不能在芒格这样的智者面前卖弄那些确切的“预言”,但他可以分享基于逻辑和洞察的“担忧”。
“芒格先生,与其说是悲观,不如说是基于历史和逻辑的警惕。”陈昊组织着语言,尽量使用符合当前认知框架的表述,“我认为,当前市场的繁荣,建立在过度的杠杆和对复杂金融衍生品的盲目信任之上。当潮水退去,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人在裸泳。这符合您和巴菲特先生一直强调的‘理性’和‘风险控制’原则。”
他引用了芒格和巴菲特推崇的“能力圈”概念:“在我看来,许多投资者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投资于他们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产品。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芒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立刻反驳,反而追问:“那么,你认为‘潮水’会在何时退去?”
“这很难精确预测,芒格先生。”陈昊谨慎地回答,“但一些领先指标,例如特定信贷市场的利差变化、房地产市场的某些先行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些预警信号。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系统性风险暴露的概率,不容忽视。”
他与芒格就价值投资的本质、人性的弱点、泡沫的形成机制等话题,进行了短暂的交流。陈昊的见解虽然还带着年轻人的锐气,但其思维的深度和对风险本质的理解,让芒格眼中不时闪过欣赏的光芒。
当然,沙龙上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管理着大型科技股基金、正值春风得意的经理人,就对陈昊的“保守”观点不以为然。
“陈先生,科技正在改变一切!无限的成长性才是未来的主旋律!拘泥于过去的风险和杠杆,只会错过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的话语引来了不少认同。
陈昊没有与他争辩,只是淡淡地回应:“我同样相信科技的力量。但我投资的是具体的、能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而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时代概念’。并且,我认为在拥抱未来的同时,系好安全带,是明智的选择。”
观念的碰撞,在觥筹交错间无声地进行。
沙龙结束时,芒格与陈昊握了握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保持你的独立思考。这个世界需要更多清醒的头脑。”
离开俱乐部,坐进车里,王凯和张志远都显得有些兴奋。
“老板,您和芒格先生的对话太精彩了!”张志远激动地说。
陈昊却只是平静地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夜景。
“巴菲特的午餐?不,这还不够。”他轻声自语,“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聆听谁的教诲,而是成为那个……未来被人聆听的存在。”
这一次沙龙,他成功地在一小撮顶级圈层面前,初步树立了一个“年轻、敏锐、具备独立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形象。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