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大营的中军帐内,烛火如昼,却驱不散帐内的肃杀之气。帐外的风雪拍打着帐帘,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关乎天下走向的议事伴奏。项羽按着腰间的霸王剑,剑穗上的玉坠随着他的呼吸微微晃动,目光扫过帐内的将领,最终落在范增身上。
“刘邦小儿占着函谷关不走,还敢私通章邯的残部,当真好大的胆子!”项羽的声音如同惊雷,震得帐内的烛火都在颤抖,“亚父,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范增抚着花白的胡须,眉头紧锁如沟壑。他面前的案几上摊着秦地舆图,函谷关的位置被朱砂圈了又圈,旁边还标注着刘邦驻军的数量与布防。“霸王息怒,”范增的声音沉稳如石,“刘邦据函谷关,一是想借天险自保,二是想与章邯勾结,图谋关中。此刻若强行攻城,我军至少要折损三成兵力,得不偿失。”
帐内的将领们顿时议论纷纷。项庄按剑起身,怒目圆睁:“亚父未免太过保守!我军有四十万之众,刘邦不过十万,函谷关再险,难道还挡得住我江东子弟?”
“项将军此言差矣。”范增摇头,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崤山古道,“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邦又在关内囤积了足够半年的粮草。我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若陷入持久战,天策军与章邯必趁机而动,到时候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项羽的脸色稍缓,却依旧带着戾气:“那依亚父之计,该如何应对?”
“以利诱之,以势压之。”范增眼中闪过精光,“可派人去见刘邦,许他‘共分秦地’——函谷关以东归楚,以西归汉,让他先交出章邯的联络密信,表明诚意。如此一来,既能稳住刘邦,避免他与章邯联手,又能为我军西进争取时间。”
“共分秦地?”项庄嗤笑,“刘邦那等贪得无厌之辈,怎会满足于此?”
“他会的。”范增胸有成竹,“刘邦深知自己不是我军对手,能分得半壁秦地,已是意外之喜。更何况,他若不答应,我军便以‘私通秦军’为由伐之,天下诸侯只会赞我军讨逆,无人会帮他。”
项羽沉吟片刻,霸王剑在掌中转动半圈,剑刃映出他冷峻的侧脸:“亚父之计虽妙,可派谁去出使刘邦军营?此人需能言善辩,还要洞悉刘邦的心思,绝不能被他糊弄。”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将领们面面相觑。刘邦狡猾如狐,寻常使者去了,怕是只会被他牵着鼻子走。范增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帐门口的张良身上——他昨日刚从天策军营地赶来,此刻正捧着一卷竹简,神色平静地站在角落。
“张良先生,”范增拱手道,“先生曾与刘邦有旧交,对其性情了如指掌,此去出使,非先生莫属。”
张良抬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躬身应道:“亚父谬赞。良不过是一介谋士,恐难当此重任。”
“先生过谦了。”项羽开口,语气缓和了几分,“先生当年辅佐韩王成,智谋过人,刘邦对先生向来敬重。你去见他,他必不敢轻慢。”他向前一步,剑尖点在舆图上的刘邦军营,“你只需替本王问他三件事:一,是否愿交出与章邯的密信;二,是否承认函谷关为楚、汉分界;三,何时能与我军联手,共灭天策军与章邯残部。”
张良心中一凛。项羽的第三个问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杀机——若刘邦答应联手,便是与天策军结死仇;若不答应,项羽便有了伐汉的借口。他定了定神,拱手道:“良可出使,但有一事请求:若刘邦愿交出密信并承认分界,还请霸王暂息兵戈,给天下百姓留几分喘息。”
“只要他识相,本王自然不会滥杀。”项羽冷哼一声,“但若他敢耍花样,本王的霸王剑,可不认什么旧交!”他从案上拿起一枚虎符,扔给张良,“持此符去,若刘邦敢扣你,本王即刻发兵函谷关!”
张良接过虎符,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掌心蔓延至全身。他知道,这趟出使看似是去谈判,实则是在刀尖上跳舞——既要稳住项羽,又不能真的让刘邦与楚军绑死,更要为天策军争取时间。
一、帐外的暗流
离开中军帐时,风雪已小了些。张良捧着虎符,沿着营中的甬道往自己的营帐走,靴底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的轻响。刚转过拐角,就见一个黑影从树后闪出,挡在他面前。
“张先生留步。”来人是项羽的亲兵统领,脸上带着刀疤,眼神锐利如鹰,“霸王有令,先生出使期间,由属下带五十精兵护送。”
张良心中了然——这哪里是护送,分明是监视。他不动声色地颔首:“有劳统领。只是刘邦军营耳目众多,带太多人恐引起猜忌,不如只带五人,扮作随从,更为妥当。”
刀疤统领略一沉吟,点头道:“先生说得是。便依先生之意,五人随行,其余人在关外接应。”
回到营帐,张良立刻关上帐门,从怀中掏出一卷密信——这是临行前天宇交给他的,上面写着天策军的应急方案。他借着烛火细读,指尖在“若楚军逼刘邦联手,则散布‘项羽欲吞并汉地’的流言”一行上反复摩挲。
“先生,该动身了。”帐外传来刀疤统领的声音。
张良将密信焚于烛火,灰烬混入炉中,随即换上一身素色布袍,只带了一个装着盟书草稿的行囊。走出营帐时,五个精壮的楚兵已牵着马等候在雪地里,个个腰佩短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刘邦军营距此三百里,若快马加鞭,明日午时便可抵达。”刀疤统领翻身上马,语气生硬,“先生请吧。”
张良也上了马,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望向天策军所在的方向。那里的夜空漆黑一片,没有烽火,没有信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他知道,天宇和韩信此刻一定在陕城的城楼上,望着他远去的方向,等待着消息。
“驾!”刀疤统领轻喝一声,策马前行。张良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雪粒溅在布袍上,很快融化成水,带来刺骨的寒意。他攥紧了藏在袖中的小竹筒——里面是韩信给的三色烟火,红烟示警,白烟求援,蓝烟则代表“可按原计划行事”。
行至半途,路过一处破败的山神庙,刀疤统领勒住马:“在此歇息片刻,让马喘口气。”
众人下马入庙,楚兵生火取暖,刀疤统领则守在门口,目光如炬。张良借着添柴的机会,悄悄将一张字条塞进神像的缝隙里——上面写着“项羽欲逼刘邦共击天策,需速传消息”,这是给天策军暗哨的信号。
他刚塞好字条,刀疤统领突然走进来:“先生在做什么?”
“天冷,给神像添些柴,求个平安。”张良从容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统领不信?”
刀疤统领盯着神像看了片刻,没发现异常,冷哼一声转身出去。张良暗自松了口气,知道这张字条很快会通过暗哨传到天宇手中——天策军的情报网,远比楚军想象的更密。
二、临行前的叮嘱
次日午时,函谷关的轮廓终于出现在风雪中。关楼的旗帜上绣着“汉”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守城的士兵弓上弦刀出鞘,警惕地盯着来者。
“奉霸王令,张良出使汉王军营,烦请通报。”刀疤统领上前喊话,声音在关下回荡。
守城校尉验过虎符,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去通报刘邦。半个时辰后,关门缓缓开启,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带着一队亲兵迎了出来,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张先生大驾光临,汉王已在营中备下薄酒,特来相迎。”
张良与郦食其寒暄几句,目光却不动声色地扫过汉军的布防——关墙加高了三尺,箭楼增加了五座,城门口还新挖了壕沟,显然是做足了防御准备。他心中冷笑,刘邦果然是防着楚军的。
进入关内,汉军营地连绵十里,炊烟袅袅,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天。郦食其指着操练的士兵,得意道:“我军兵强马壮,足以守此函谷关,张先生看了,想必也能安心。”
“汉王治军有方,良佩服。”张良淡淡回应,目光却落在远处的粮仓——那里守卫森严,至少有五百精兵,粮草储备显然比楚军预想的更充足。
刘邦的中军帐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酒肉已摆上案几。刘邦穿着锦袍,脸上堆着笑,老远就迎了上来:“子房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托汉王的福,一切安好。”张良拱手行礼,目光平静无波,“此次前来,是奉霸王之命,与汉王商议共分秦地之事。”
刘邦拉着张良入席,亲自为他斟酒:“子房兄不必多礼,有话但说无妨。项羽那厮又想打什么主意?”
张良刚要开口,刀疤统领突然咳嗽一声,眼神带着警告。张良心中了然,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霸王说了,只要汉王交出与章邯的密信,承认函谷关为楚、汉分界,便可共享秦地,互不侵扰。”
刘邦的脸色微变,随即哈哈一笑:“章邯?我与他素无往来,何来密信?项羽这是听了谁的谗言,竟来怀疑我?”
“汉王是否有密信,良不敢妄断。”张良放下酒杯,语气严肃,“但霸王已在关外驻军四十万,若汉王不表诚意,恐难善了。”
帐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郦食其刚要说话,被刘邦用眼色制止。刘邦盯着张良,突然笑道:“子房兄与我有旧,不妨实言相告:项羽真的肯与我共分秦地?他那性子,怕是容不得我占半寸土地吧。”
这正是张良等待的机会。他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神秘:“汉王明鉴,霸王虽刚猛,却也知强攻函谷关得不偿失。此次让良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无奈。良倒是有一计,可让汉王既不得罪项羽,又能保住函谷关。”
刘邦眼中闪过精光:“子房兄请讲。”
“交出一封假密信,承认分界,但拖延联手之事。”张良凑近几分,声音压得更低,“就说需整顿兵马,待开春再议——届时天策军与章邯必有异动,项羽自顾不暇,自然不会再逼汉王。”
刀疤统领坐在角落,虽听不清具体内容,却见两人相谈甚欢,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刘邦抚掌大笑:“子房兄果然妙计!就依你所言。”他转身对郦食其道:“去取一封‘密信’来,就说从章邯使者身上搜出的,让项羽无话可说。”
张良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他端起酒杯,对着刘邦举了举:“汉王英明,此计定能化解危机。”
宴席过半,张良借口如厕,走到帐外。刀疤统领立刻跟了出来,寸步不离。张良望着关外的风雪,突然对着天空吹了一声口哨,声音尖锐,却很快被风声掩盖——这是给暗哨的信号,告知“谈判顺利,可按原计划散布流言”。
回到帐内时,刘邦已将一封密封的密信交给郦食其:“张先生,这便是‘章邯的密信’,烦请转交项羽,也好让他安心。”
张良接过密信,指尖触到信封的厚度,知道里面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起身告辞:“既已达成共识,良便不多留,这就回禀霸王。”
刘邦亲自送他至营门,握着他的手道:“子房兄,若日后有难处,尽管来找我,刘邦定不相负。”
张良心中冷笑,嘴上却道:“多谢汉王美意,良记下了。”
三、归途的杀机
离开汉军营地时,风雪又大了起来。刀疤统领拿着那封假密信,脸上带着满意的神色:“张先生果然有办法,这下霸王定能满意。”
张良淡淡一笑,没说话,心中却在盘算着下一步——如何让项羽相信这封密信是真的,又如何让他对刘邦的“拖延”产生怀疑。
行至昨日歇息的山神庙,刀疤统领再次提议歇息。进入庙内,他突然拔刀指向张良,眼神凶狠:“张先生,实不相瞒,霸王还有一道密令——若刘邦不肯交出密信,便取你性命;若他交了,便在回程中……”
话音未落,庙外突然传来箭雨声,五个楚兵应声倒地。刀疤统领大惊,刚要转身,就被一支冷箭射穿咽喉,瞪大了眼睛倒在地上。
张良转身,只见庙外站着十几个黑衣蒙面人,为首者摘下蒙面巾,正是天策军的间谍营统领林枭。“先生,奉将军令,特来接应。”
“你们怎么来了?”张良又惊又喜。
“将军收到您的字条,知道楚军会杀人灭口,特意派属下在此等候。”林枭递过一匹快马,“此地不宜久留,先生快随属下走,关外已有骑兵接应。”
张良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山神庙内的尸体,知道这场戏必须做足。“把楚兵的尸体处理干净,只留下刀疤统领的,再放一把火,让项羽以为是刘邦杀了使者。”
“属下明白。”林枭应道,立刻指挥手下行动。
火光很快冲天而起,映红了半边雪天。张良策马远去,身后的山神庙在烈火中坍塌,发出“噼啪”的声响。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项羽会认定刘邦背信弃义,楚、汉之间的裂痕,将再也无法弥补。
行至函谷关附近,天策军的骑兵已等候在那里。为首的校尉递给张良一面黑色披风:“将军说,先生一路辛苦,让属下护送您回陕城。”
张良披上披风,望着陕城的方向,那里的烽火台依旧漆黑,却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等待着他的归来。他勒住马,回头望向楚军大营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浅笑——项羽想借他的手绑定刘邦,却不知自己早已落入天策军的算计。
风雪中,马蹄声急促,载着张良奔向陕城,也载着天策军的希望。这场由他衔命开启的危局之变,终于在烽火与杀机中,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而函谷关内外的楚、汉两军,还在为那封假密信与一场假死的刺杀,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刘邦小儿占着函谷关不走,还敢私通章邯的残部,当真好大的胆子!”项羽的声音如同惊雷,震得帐内的烛火都在颤抖,“亚父,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范增抚着花白的胡须,眉头紧锁如沟壑。他面前的案几上摊着秦地舆图,函谷关的位置被朱砂圈了又圈,旁边还标注着刘邦驻军的数量与布防。“霸王息怒,”范增的声音沉稳如石,“刘邦据函谷关,一是想借天险自保,二是想与章邯勾结,图谋关中。此刻若强行攻城,我军至少要折损三成兵力,得不偿失。”
帐内的将领们顿时议论纷纷。项庄按剑起身,怒目圆睁:“亚父未免太过保守!我军有四十万之众,刘邦不过十万,函谷关再险,难道还挡得住我江东子弟?”
“项将军此言差矣。”范增摇头,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崤山古道,“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邦又在关内囤积了足够半年的粮草。我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若陷入持久战,天策军与章邯必趁机而动,到时候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项羽的脸色稍缓,却依旧带着戾气:“那依亚父之计,该如何应对?”
“以利诱之,以势压之。”范增眼中闪过精光,“可派人去见刘邦,许他‘共分秦地’——函谷关以东归楚,以西归汉,让他先交出章邯的联络密信,表明诚意。如此一来,既能稳住刘邦,避免他与章邯联手,又能为我军西进争取时间。”
“共分秦地?”项庄嗤笑,“刘邦那等贪得无厌之辈,怎会满足于此?”
“他会的。”范增胸有成竹,“刘邦深知自己不是我军对手,能分得半壁秦地,已是意外之喜。更何况,他若不答应,我军便以‘私通秦军’为由伐之,天下诸侯只会赞我军讨逆,无人会帮他。”
项羽沉吟片刻,霸王剑在掌中转动半圈,剑刃映出他冷峻的侧脸:“亚父之计虽妙,可派谁去出使刘邦军营?此人需能言善辩,还要洞悉刘邦的心思,绝不能被他糊弄。”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将领们面面相觑。刘邦狡猾如狐,寻常使者去了,怕是只会被他牵着鼻子走。范增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帐门口的张良身上——他昨日刚从天策军营地赶来,此刻正捧着一卷竹简,神色平静地站在角落。
“张良先生,”范增拱手道,“先生曾与刘邦有旧交,对其性情了如指掌,此去出使,非先生莫属。”
张良抬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躬身应道:“亚父谬赞。良不过是一介谋士,恐难当此重任。”
“先生过谦了。”项羽开口,语气缓和了几分,“先生当年辅佐韩王成,智谋过人,刘邦对先生向来敬重。你去见他,他必不敢轻慢。”他向前一步,剑尖点在舆图上的刘邦军营,“你只需替本王问他三件事:一,是否愿交出与章邯的密信;二,是否承认函谷关为楚、汉分界;三,何时能与我军联手,共灭天策军与章邯残部。”
张良心中一凛。项羽的第三个问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杀机——若刘邦答应联手,便是与天策军结死仇;若不答应,项羽便有了伐汉的借口。他定了定神,拱手道:“良可出使,但有一事请求:若刘邦愿交出密信并承认分界,还请霸王暂息兵戈,给天下百姓留几分喘息。”
“只要他识相,本王自然不会滥杀。”项羽冷哼一声,“但若他敢耍花样,本王的霸王剑,可不认什么旧交!”他从案上拿起一枚虎符,扔给张良,“持此符去,若刘邦敢扣你,本王即刻发兵函谷关!”
张良接过虎符,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掌心蔓延至全身。他知道,这趟出使看似是去谈判,实则是在刀尖上跳舞——既要稳住项羽,又不能真的让刘邦与楚军绑死,更要为天策军争取时间。
一、帐外的暗流
离开中军帐时,风雪已小了些。张良捧着虎符,沿着营中的甬道往自己的营帐走,靴底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的轻响。刚转过拐角,就见一个黑影从树后闪出,挡在他面前。
“张先生留步。”来人是项羽的亲兵统领,脸上带着刀疤,眼神锐利如鹰,“霸王有令,先生出使期间,由属下带五十精兵护送。”
张良心中了然——这哪里是护送,分明是监视。他不动声色地颔首:“有劳统领。只是刘邦军营耳目众多,带太多人恐引起猜忌,不如只带五人,扮作随从,更为妥当。”
刀疤统领略一沉吟,点头道:“先生说得是。便依先生之意,五人随行,其余人在关外接应。”
回到营帐,张良立刻关上帐门,从怀中掏出一卷密信——这是临行前天宇交给他的,上面写着天策军的应急方案。他借着烛火细读,指尖在“若楚军逼刘邦联手,则散布‘项羽欲吞并汉地’的流言”一行上反复摩挲。
“先生,该动身了。”帐外传来刀疤统领的声音。
张良将密信焚于烛火,灰烬混入炉中,随即换上一身素色布袍,只带了一个装着盟书草稿的行囊。走出营帐时,五个精壮的楚兵已牵着马等候在雪地里,个个腰佩短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刘邦军营距此三百里,若快马加鞭,明日午时便可抵达。”刀疤统领翻身上马,语气生硬,“先生请吧。”
张良也上了马,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望向天策军所在的方向。那里的夜空漆黑一片,没有烽火,没有信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他知道,天宇和韩信此刻一定在陕城的城楼上,望着他远去的方向,等待着消息。
“驾!”刀疤统领轻喝一声,策马前行。张良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雪粒溅在布袍上,很快融化成水,带来刺骨的寒意。他攥紧了藏在袖中的小竹筒——里面是韩信给的三色烟火,红烟示警,白烟求援,蓝烟则代表“可按原计划行事”。
行至半途,路过一处破败的山神庙,刀疤统领勒住马:“在此歇息片刻,让马喘口气。”
众人下马入庙,楚兵生火取暖,刀疤统领则守在门口,目光如炬。张良借着添柴的机会,悄悄将一张字条塞进神像的缝隙里——上面写着“项羽欲逼刘邦共击天策,需速传消息”,这是给天策军暗哨的信号。
他刚塞好字条,刀疤统领突然走进来:“先生在做什么?”
“天冷,给神像添些柴,求个平安。”张良从容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统领不信?”
刀疤统领盯着神像看了片刻,没发现异常,冷哼一声转身出去。张良暗自松了口气,知道这张字条很快会通过暗哨传到天宇手中——天策军的情报网,远比楚军想象的更密。
二、临行前的叮嘱
次日午时,函谷关的轮廓终于出现在风雪中。关楼的旗帜上绣着“汉”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守城的士兵弓上弦刀出鞘,警惕地盯着来者。
“奉霸王令,张良出使汉王军营,烦请通报。”刀疤统领上前喊话,声音在关下回荡。
守城校尉验过虎符,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去通报刘邦。半个时辰后,关门缓缓开启,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带着一队亲兵迎了出来,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张先生大驾光临,汉王已在营中备下薄酒,特来相迎。”
张良与郦食其寒暄几句,目光却不动声色地扫过汉军的布防——关墙加高了三尺,箭楼增加了五座,城门口还新挖了壕沟,显然是做足了防御准备。他心中冷笑,刘邦果然是防着楚军的。
进入关内,汉军营地连绵十里,炊烟袅袅,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天。郦食其指着操练的士兵,得意道:“我军兵强马壮,足以守此函谷关,张先生看了,想必也能安心。”
“汉王治军有方,良佩服。”张良淡淡回应,目光却落在远处的粮仓——那里守卫森严,至少有五百精兵,粮草储备显然比楚军预想的更充足。
刘邦的中军帐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酒肉已摆上案几。刘邦穿着锦袍,脸上堆着笑,老远就迎了上来:“子房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托汉王的福,一切安好。”张良拱手行礼,目光平静无波,“此次前来,是奉霸王之命,与汉王商议共分秦地之事。”
刘邦拉着张良入席,亲自为他斟酒:“子房兄不必多礼,有话但说无妨。项羽那厮又想打什么主意?”
张良刚要开口,刀疤统领突然咳嗽一声,眼神带着警告。张良心中了然,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霸王说了,只要汉王交出与章邯的密信,承认函谷关为楚、汉分界,便可共享秦地,互不侵扰。”
刘邦的脸色微变,随即哈哈一笑:“章邯?我与他素无往来,何来密信?项羽这是听了谁的谗言,竟来怀疑我?”
“汉王是否有密信,良不敢妄断。”张良放下酒杯,语气严肃,“但霸王已在关外驻军四十万,若汉王不表诚意,恐难善了。”
帐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郦食其刚要说话,被刘邦用眼色制止。刘邦盯着张良,突然笑道:“子房兄与我有旧,不妨实言相告:项羽真的肯与我共分秦地?他那性子,怕是容不得我占半寸土地吧。”
这正是张良等待的机会。他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神秘:“汉王明鉴,霸王虽刚猛,却也知强攻函谷关得不偿失。此次让良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无奈。良倒是有一计,可让汉王既不得罪项羽,又能保住函谷关。”
刘邦眼中闪过精光:“子房兄请讲。”
“交出一封假密信,承认分界,但拖延联手之事。”张良凑近几分,声音压得更低,“就说需整顿兵马,待开春再议——届时天策军与章邯必有异动,项羽自顾不暇,自然不会再逼汉王。”
刀疤统领坐在角落,虽听不清具体内容,却见两人相谈甚欢,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刘邦抚掌大笑:“子房兄果然妙计!就依你所言。”他转身对郦食其道:“去取一封‘密信’来,就说从章邯使者身上搜出的,让项羽无话可说。”
张良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他端起酒杯,对着刘邦举了举:“汉王英明,此计定能化解危机。”
宴席过半,张良借口如厕,走到帐外。刀疤统领立刻跟了出来,寸步不离。张良望着关外的风雪,突然对着天空吹了一声口哨,声音尖锐,却很快被风声掩盖——这是给暗哨的信号,告知“谈判顺利,可按原计划散布流言”。
回到帐内时,刘邦已将一封密封的密信交给郦食其:“张先生,这便是‘章邯的密信’,烦请转交项羽,也好让他安心。”
张良接过密信,指尖触到信封的厚度,知道里面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起身告辞:“既已达成共识,良便不多留,这就回禀霸王。”
刘邦亲自送他至营门,握着他的手道:“子房兄,若日后有难处,尽管来找我,刘邦定不相负。”
张良心中冷笑,嘴上却道:“多谢汉王美意,良记下了。”
三、归途的杀机
离开汉军营地时,风雪又大了起来。刀疤统领拿着那封假密信,脸上带着满意的神色:“张先生果然有办法,这下霸王定能满意。”
张良淡淡一笑,没说话,心中却在盘算着下一步——如何让项羽相信这封密信是真的,又如何让他对刘邦的“拖延”产生怀疑。
行至昨日歇息的山神庙,刀疤统领再次提议歇息。进入庙内,他突然拔刀指向张良,眼神凶狠:“张先生,实不相瞒,霸王还有一道密令——若刘邦不肯交出密信,便取你性命;若他交了,便在回程中……”
话音未落,庙外突然传来箭雨声,五个楚兵应声倒地。刀疤统领大惊,刚要转身,就被一支冷箭射穿咽喉,瞪大了眼睛倒在地上。
张良转身,只见庙外站着十几个黑衣蒙面人,为首者摘下蒙面巾,正是天策军的间谍营统领林枭。“先生,奉将军令,特来接应。”
“你们怎么来了?”张良又惊又喜。
“将军收到您的字条,知道楚军会杀人灭口,特意派属下在此等候。”林枭递过一匹快马,“此地不宜久留,先生快随属下走,关外已有骑兵接应。”
张良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山神庙内的尸体,知道这场戏必须做足。“把楚兵的尸体处理干净,只留下刀疤统领的,再放一把火,让项羽以为是刘邦杀了使者。”
“属下明白。”林枭应道,立刻指挥手下行动。
火光很快冲天而起,映红了半边雪天。张良策马远去,身后的山神庙在烈火中坍塌,发出“噼啪”的声响。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项羽会认定刘邦背信弃义,楚、汉之间的裂痕,将再也无法弥补。
行至函谷关附近,天策军的骑兵已等候在那里。为首的校尉递给张良一面黑色披风:“将军说,先生一路辛苦,让属下护送您回陕城。”
张良披上披风,望着陕城的方向,那里的烽火台依旧漆黑,却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等待着他的归来。他勒住马,回头望向楚军大营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浅笑——项羽想借他的手绑定刘邦,却不知自己早已落入天策军的算计。
风雪中,马蹄声急促,载着张良奔向陕城,也载着天策军的希望。这场由他衔命开启的危局之变,终于在烽火与杀机中,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而函谷关内外的楚、汉两军,还在为那封假密信与一场假死的刺杀,酝酿着更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