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说不定,还真是个明君呢?-《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

  嬴政心潮翻涌,锵然拔出腰间长剑,剑锋直指苍穹,喝道:“大秦永昌!”

  将士们霍然起身,长戈如林,热血沸腾:“大秦永昌!”

  这壮阔场面,纵使嬴政素来沉静,此刻也难抑澎湃心绪。

  他胸膛剧烈起伏,耳畔排山倒海的呼喊似要将他托举至九霄,与日月争辉。

  自今日起,他——始皇帝嬴政,将开创亘古未有之伟业……

  登基大典声势浩大,嬴政的宣言仅是其中一环。

  直至日暮,典礼方告落幕。

  嬴政登基称“朕”,太子嬴天衡改称“孤”。

  夏阿房受册为后,母仪天下。

  此番大典不仅诞生千古一帝,更为华夏历史揭开新章。

  得偿所愿的嬴政,肩头担子却愈发沉重。

  昔日治理秦国,如今统御天下。

  本就勤政的他,如今连片刻闲暇亦难求,连嬴天衡也被召来协助批阅奏章。

  新朝首要之务,便是确立治国之制。

  秦尊法家,制度乃根基所在,不容丝毫差池。

  嬴天衡虽曾建言,嬴政仍召韩非、李斯、冯去疾、荀子等重臣共议。

  韩非率先奏道:“陛下,何不询太子殿下之意?”

  嬴政摆手:“他已陈其见,朕欲听诸卿高论。

  ”

  韩非肃然:“分封制沿袭千载,若沿用必遗祸无穷。

  臣请废分封,立新制。

  ”言辞凿凿,反对之意昭然。

  此时,李斯上前一步,躬身进言。

  \"陛下,臣亦认为分封制弊大于利。

  \"

  嬴政目光微动:\"爱卿但说无妨。

  \"

  李斯正色道:\"周初大封同姓诸侯,然数代之后血缘淡薄,诸侯互伐如仇敌,周室衰微而不能制。

  此乃前车之鉴。

  \"

  这番话直指要害。

  周朝八百年国祚看似长久,实则因分封诸侯权势过大而埋下祸根。

  天子深居九重,难制四方,终致诸侯相攻,天下大乱。

  更甚者,若有强藩崛起,或诸候联兵,恐重蹈殷商覆辙。

  昔年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而灭商,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及至春秋战国,周室仅存虚名。

  大秦岂能再蹈覆辙?况且分封必引诸子纷争。

  纵使陛下威加海内,骨肉相残终非善事。

  群臣皆敬服陛下,不忍圣名有瑕。

  嬴政神色凝重,微微颔首。

  众臣见状便不再多言——谏言已尽,圣裁自在君心。

  片刻沉寂后,嬴政沉声道:\"李卿所言,正合朕心。

  \"

  此言即定乾坤。

  皇帝既纳李斯之谏,便是决意废分封、行郡县。

  此时荀子上前补充:\"可划九州为郡县,遣流官治理。

  任免之权专属于陛下,旁人不得干预。

  \"

  \"只授治权不予统治,如此可保政令畅通。

  \"

  嬴政略带惊讶地看向荀子,似有所悟。

  冯去疾皱眉道:\"若无统治实权,官员何以服众?\"

  荀子抚须而答:\"官吏不过代陛下牧民,何需个人威望?当使陛下天威直达黎庶,令万民只知有秦,不知有官。

  \"

  \"若四海归心,何来乱源?老朽闻东宫于此已有成算。

  \"

  [

  荀子当即将整套治国方略呈于嬴天衡面前。

  \"为便于治理,可施行层级管控,将国土划分为里、亭、县、郡四级行政单位。

  \"

  ......

  \"郡级设郡守总揽政务,另置郡丞分管民政,郡尉统辖兵事,再设监御史督查百官。

  \"

  \"县级由县令主事,县丞辅佐政务,县尉执掌治安。

  \"

  \"乡级配置有秩总管,下设乡佐协助,游徼维持治安,三老教化民众,乡卒执行差役。

  \"

  \"每亭设亭长统管,配备亭佐辅助,亭侯传递文书,求盗缉捕盗贼,亭父处理杂务。

  \"

  \"里级由里正负责,父老调解纠纷,杜宰管理祭祀,监门巡察里巷。

  \"

  \"每十户设什长,五户设伍长,实行连坐互监之制。

  \"

  \"如此层层节制,既能确保政令通达,又可防止尾大不掉。

  更可施行分权制衡之策,使各级官吏相互制约。

  \"

  \"譬如郡守虽为一郡之长,但行政归郡丞,兵权属郡尉,监察在御史,三权分立,既可明晰权责,又能杜绝专权。

  \"

  这般制度设计,既提升行政效率,又强化中央集权。

  待体系完善,天下权柄尽归赢政,诏令所至,莫敢不从。

  赢政闻言展颜,他广询众议本就是为博采众长。

  治国大计自当群策群力。

  荀子此言正合其意,令他心中大定。

  这位帝王素来推崇变法图强,昔年商鞅之道深得其心。

  既知分封积弊,岂会重蹈覆辙?

  然庙堂之上异议犹存,今得重臣首肯,推行郡县制便多了几分把握。

  \"太子此前亦曾进言此事,今既得诸卿共识,待朝议之时颁布诏令,即日施行。

  \"

  群臣恭声称是,李斯忽又进言:\"陛下,除改制之外,尚有一事亟待圣裁。

  \"

  \"何事?\"

  嬴政询问道。

  李斯拱手回应:“大秦虽已兼并六国,但各地仍沿用旧制,文字、货币各异,数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亦不相同。

  若任其并存,恐生祸患。

  ”

  嬴政颔首认同。

  当年嬴天衡创立炎黄学宫,正是为此未雨绸缪,如今成效初显,自当全面革除积弊。

  核心在于凝聚人心——文字、言语、钱币、度量衡皆关乎民生,日日浸润其中,自能塑造黎民所思所想。

  唯有思想相通、习俗相融,方成铁板一块的强国。

  反观当下,六国虽灭,旧制犹存。

  楚人书楚字,齐商用齐币,纵使疆土归一,百姓心念故国,何谈归附?人心涣散,所谓“大一统”不过虚名。

  嬴政目光渐沉:如今四海皆秦,却连文字尚且千差万别,莫说列国各异,同一城内竟有数种书体,文书传递尚且阻滞,何况教化万民?

  货币更显荒唐,刀币、布币、蚁鼻钱混杂市井,轻重不一,折算繁琐;度量衡亦无定规,商贾争执日日不休。

  这般乱象,皆因诸侯昔日各自为政所致。

  如今重担尽落嬴政肩头,须得雷霆手段整改。

  恰在此时,嬴政将竹简传示群臣:“太子早有对策,诸卿且观其详。

  ”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殿中响起低诵声。

  大臣们相视而笑:“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臣等愧不能及。

  ”

  “陛下明鉴!”李斯率先奏道,“太子之策尽善尽美,臣等附议!”

  经朝议后,嬴政挥袖定鼎。

  三日后,千年分封制终成史册,郡县新章自此而开。

  帝国行政区划与改革

  九州疆域被细分为三十六郡,分别为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泗水、巨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及长沙郡。

  随后,朝廷选派官员赴各地任职,确保政令通达。

  与此同时,旧法废止,秦国律令全面推行。

  文字、货币、度量衡亦同步革新:六国繁杂文字尽废,独尊小篆;货币统一为上币黄金(以镒计,一镒合二十两)与下币圆形方孔铜钱(半两为单位);商鞅所定度量衡制度成为全国标准。

  为便利交通,嬴政下令统一车轨,规定车轮间距皆为六尺,并修建驰道以加强军事调度。

  原皇陵与长城工程终止——仙朝既立,何需陵寝?匈奴将灭,长城亦成多余。

  科举开创与新政成效

  郡县制与文化统一迅速落实,半年内覆盖全国。

  其间虽有叛乱,皆被平息。

  此外,不良人袁天罡自海外引入的土豆、玉米等作物连获丰收,推广种植后,百姓再无饥馑之忧。

  战乱平息,盛世可期。

  ( 百姓心声

  谁还愿意跟着那些做着复国梦的人瞎折腾?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去送死,除非脑子进水了!

  如今举国上下,百姓对大秦帝国打心底里拥护。

  他们尤其感激带来这一切的嬴政和嬴天衡——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家家都有余粮余钱,孩子们都能上学识字了……

  就在这当口,大秦的首届科举考试正式拉开帷幕。

  由十九太子嬴天衡担任主考官,儒家大师荀子和丞相韩非辅佐。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

  这场科举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虽然很多百姓目不识丁无法应考,但个个欢欣鼓舞——自己没文化不打紧,还能全力培养下一代!

  过去大家总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真舍得让孩子读书的却没几个。

  不是不想,而是实在供不起。

  再说就算读了书,平民子弟想出头比登天还难,倒不如老实种地来得实在。

  现在可不一样了!科举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让天下父母看到了希望。

  哪个不盼着子孙有出息?从前是没指望,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说什么也要拼出个新天地!

  如今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议论这事。

  虽说当年秦军东征西讨时,确实沾染了不少鲜血,那些失去亲人的心里难免有怨气。

  在有些人眼里,秦军就是索命恶鬼,秦王更是恐怖化身。

  但随着新政接连出台,许多人的想法渐渐变了。

  百姓虽说不识几个字,可谁对他们好心里都门儿清。

  千百年来,哪有君王像这样替平民着想?更别说给草根平步青云的机会了!

  这位自称\"始皇帝\"的君王,似乎也没传说中那么可怕。

  说不定,还真是个明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