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围三阙一-《明暗法则》

  手握技术造假的铁证,又洞悉了周博士被幕后黑手通过精密陷阱控制的真相,余年并没有急于行动。他知道,面对楚啸天这样级别的对手,贸然出击等于自杀。他需要策略,需要找到一个能让压力在敌人内部传导、最终导致其从最脆弱环节崩裂的巧妙支点。

  《孙子兵法》云:“围师必阙”。意思是包围敌人时,要故意留一个缺口,避免其因绝望而拼死反抗,引导其向预设的方向逃窜,从而在运动中歼灭。

  余年决定,对“青鸾”项目这个堡垒,实施一次精准的“围三阙一”。

  他首先找来林晓。

  “两份报告。”余年指示,“第一份,是我们之前准备好的,结论为‘谨慎观望’的明面版本,稍作修饰,让措辞再温和一点点,但核心风险提示不变。这份,可以‘正式’提交给吴天了。”

  “第二份,”他顿了顿,“起草一份措辞极其严厉的内部风险评估,明确指出技术数据存在严重不实陈述,涉嫌欺诈,并附上老周查到的那份关键证据——催化剂性能衰减的数据对比。这份报告的抬头,空着。”

  林晓立刻明白了余年的意图:“第一份是稳住他们,第二份……是准备递出去的‘刀子’?递给谁?”

  “暂时谁都不递。”余年摇头,“但它必须存在,而且要确保在‘必要’的时候,能以‘意外’的方式,递到该看到的人手里。比如,那位对‘青鸾’技术表达过担忧的汽车集团技术专家,或者……某些行业监管部门的匿名邮箱。”

  这是一种威慑,一把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的利剑。他要让吴天,尤其是让吴天背后那个真正的主宰者,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却又不知道剑锋具体指向何方。

  接着,他联系了老周。

  “老周,想办法,在不暴露我们自己的前提下,让周博士‘偶然’发现两件事。”余年布置道,“第一,让他知道他妻子名下的那家咨询公司,与‘未来生态’的资金往来,已经被某种‘神秘力量’盯上了,正在被溯源。第二,让他隐约察觉到,那个逼他债的地下钱庄,其背后的海外空壳,与楚啸天的律师事务所有关联。”

  老周沉默了几秒,回应:“有点难度,需要设计一个非常自然的‘信息泄漏’场景。比如,通过一个他信任的、但恰好也被我们影响的第三方?或者,利用他经常访问的某个金融或技术论坛,植入带有暗示性的‘钓鱼’信息?”

  “可以,具体方法你斟酌,原则是绝对隐蔽,不能让他怀疑到我们头上。”余年同意。他要做的,不是去接触周博士,而是要在周博士的内心世界里,播下怀疑和恐惧的种子,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相。这种自我发现的冲击力,远比外部的告知要强烈得多。

  最后,他斟酌良久,给苏晴发去了一条加密信息:

  「晴,方便时,以你记者调查行业乱象的公开身份,在不提及具体项目名称的前提下,撰写一篇关于‘某些新兴科技项目滥用概念包装、数据造假套取投资’的评论文章,观点可以犀利些。发布平台,最好能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

  苏晴很快回复:「明白。正在跟进另一个线索,与‘未来生态’早期投资的一家生物公司有关,似乎也涉及数据问题。可以并案评论,增强火力。三天内见稿。」

  一切安排就绪。余年像一个冷静的棋手,在棋盘上悄然布下了几颗看似分散,实则相互关联的棋子。

  明面上,一份“温和”的报告递出,暂时安抚了吴天,让他以为余年这边终于“识趣”地妥协了,或者至少是被拖住了。

  暗地里,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起,针对周博士的心理攻势悄然启动,而一场来自第三方媒体的、指向性明确的舆论风暴正在酝酿。

  他没有去堵死“青鸾”项目所有的生路,相反,他留下了一个看似可能的“生门”——如果项目方自己“主动”发现并“纠正”了技术瑕疵,如果周博士“良心发现”出面澄清,如果他们能“妥善”处理内部问题……这个局似乎还有转圜的余地。

  但这所谓的“生门”,实际上是一条被引导的、通往更深处陷阱的路径。余年要看的,就是当压力从不同方向悄然渗透时,这个看似坚固的堡垒内部,谁会先崩溃,谁会为了自保而做出选择。

  是吴天为了保住自己的“口碑”和前台地位而选择断腕?还是周博士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真相冲击下彻底反水?亦或是楚啸天察觉到危险,直接弃车保帅?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给余年带来新的信息和机会。

  他坐在办公室里,窗外夜色深沉。这场无声的围猎已经展开,他布下的网正在缓缓收拢。他很有耐心,他在等待,等待第一个承受不住压力的点,爆发出那决定性的裂响。

  围三阙一,留下的那个“一”,往往通向的不是生天,而是更早暴露的软肋,和更彻底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