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微光汇聚-《明暗法则》

  反击的齿轮开始转动,不同层面的力量在余年的调度下,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朝着共同的目标涌动。

  技术前线,老周的“考古”工作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

  临时搭建的备用服务器机房内,指示灯疯狂闪烁。老周几乎与机器融为一体,眼球追踪着屏幕上瀑布般刷新的数据流,双手在多个键盘间跳跃,时不时对着麦克风吐出几个精简到极致的指令,控制着远程节点的算力分配。

  “坏扇区太多了,像是在迷宫里排雷。”老周的声音因为高度集中而显得有些沙哑,“逆向解码触发了三次底层保护机制,我不得不临时编写了七个补丁来绕过……林晓,准备好接收区,下一批数据块可能包含有效信息,一旦校验通过,立刻启动固定程序!”

  “明白!”林晓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双手放在键盘和专用取证设备上,像一名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的狙击手。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与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共振。

  突然,老周主屏幕上一条红色的错误日志猛地跳出!

  “警告:物理磁头偏移超出容错阈值,3号备份盘即将永久性损毁!”

  “该死!”老周骂了一句,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划出一片残影,“启动紧急镜像备份,放弃物理修复,全力提取逻辑扇区!林晓,跟我同步,我甩数据,你接住!”

  “来了!”林晓全神贯注。

  数据流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冲入林晓的接收缓冲区。校验警报和成功提示音交错响起,气氛紧张到极点。

  民间寻踪线上,苏晴的耐心得到了回报。

  在城郊一个老旧小区里,她见到了那位校友的后人,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教师。对方起初对苏晴的来访颇为警惕,直到苏晴出示了校友会的正式介绍信(通过秦哥的关系弄到的),并坦言是为了理清一桩陈年旧案的真相。

  “李哲学长……我父亲生前偶尔提起过他,说他是他们那届真正的天才,可惜了。”中年教师叹了口气,从储藏室深处搬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这是我父亲留下的东西,你们看看吧,希望能有帮助。”

  箱子里是些旧课本、笔记和合影。苏晴小心翼翼地翻找着,大部分是与李哲无关的普通物品。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一本夹在《无机化学》教材里的、巴掌大的硬壳笔记本引起了她的注意。

  笔记本很旧,封面没有任何字样。她轻轻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化学公式和实验记录,笔迹清秀而熟悉——与老周恢复出的李哲实验数据碎片上的笔迹一致!

  她强忍着激动,一页页翻下去。笔记的后半部分,记录了一些看似随心所欲的分子式组合和反应条件推测,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着“稳定性测试?”“信息承载可能?”等字样。在其中一页的角落,她看到了一个被反复涂改又写下的分子式片段——与“夜莺案”加密药剂的核心结构式,有超过80%的相似度!

  这不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这是李哲私下的研究手稿!他很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独立探索那种特殊加密药剂的雏形!

  苏晴立刻将关键页拍照传回。这条线索,将李哲从“可能的受害者”向前推进到了“核心技术的研究者”,其死亡背后的动机,瞬间变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而在另一条更隐蔽的战线上,秦哥也开始动作了。

  他没有直接接触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人或事,而是动用了他在律政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下的人脉和“江湖地位”。几个电话,几场看似随意的茶叙,一些关于“近期某些部门动作有点奇怪”、“听说上面有人对陈年旧案重新感兴趣”的风声,便开始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悄然流传。

  这种看似不着痕迹的“敲边鼓”,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直接证据,而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一种让陈志安及其背后势力感到“不适”和“被注视”的压力。当水开始浑浊,藏在深处的鱼,才有可能不安地游动。

  信息如同星光,从不同的方向汇聚到余年这里。硬盘数据、私人笔记、江湖风声……每一点微光都照亮了拼图的一角。

  余年看着苏晴传回的笔记照片,上面是李哲青涩却充满探索精神的笔迹。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的研究,他的生命,最终却成了巨大阴谋的基石与祭品。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李哲”的名字旁,用力写下了两个词:

  「天才」与「牺牲品」。

  然后,他圈定了那个反复出现的加密药剂分子式片段。

  接下来,该让这条隐藏了三十年的毒蛇,露出它真正的毒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