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罗生门的序幕-《明暗法则》

  咨询室里,时间仿佛被王倩的泪水浸润得缓慢而沉重。她没有立刻摘下墨镜,仿佛那层深色的镜片是她最后一道脆弱的屏障。余年保持着耐心,没有催促,只是将纸巾盒轻轻推到她手边。

  “没关系,在这里你说的话都会保密。”他的声音平稳如山涧溪流,不带任何评判,只有全然的接纳,“把你记得的,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具体时间、地点、言语和举动,尽可能详细地告诉我。无论你觉得多琐碎,都可能很重要。”

  这种专业而温和的态度,像一只无形的手,稍稍抚平了王倩紧绷的神经。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断断续续地叙述,话语依旧杂乱,带着哽咽:

  “上个月…项目聚餐后,他…刘经理,非要单独送我回家,在车上…他说我香水味道很好闻,手…手就搭在我膝盖上,我躲开了…”

  “上周三,在他办公室谈方案,就我们两个人,他走过来站在我椅子后面,俯身看屏幕,胸口…几乎贴到我头上,呼吸都喷在我耳边…说我头发很香…”

  “还有…微信上,他总是半夜发消息,问我‘睡了吗’、‘一个人寂不寂寞’…我都不敢回…”

  “前几天,我实在受不了,用尽量委婉的语气跟人事部李姐提了一下,说希望领导能注意下沟通方式…结果第二天,刘经理就在部门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有些人‘心理脆弱’、‘不适应团队文化’…我的转正评估报告上,也多了几条‘沟通能力需加强’、‘团队融入度不足’的评语…”

  随着叙述,王倩的情绪从恐惧、屈辱,逐渐转向一种被不公对待的愤怒和无力。她终于抬手,缓缓摘下了墨镜,露出一双红肿却带着一丝倔强的眼睛。

  “律师,我叫王倩。”她看着余年,第一次清晰地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信任的交付。“我真的只是想好好工作,我没想惹事,可为什么…为什么做错事的人可以这么理直气壮?”

  “王倩女士,我理解你的感受。”余年郑重地回应了她的自我介绍,“寻求公正不是惹事。你刚才提到的这些细节,包括聚餐时间、微信聊天记录、会议内容、评估报告,这些都是重要的线索。我们会帮你梳理。”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条分缕析地引导她构建时间线和证据链:“你提到的微信记录,都还在吗?有没有截图?”

  “车上的事,当时有行车记录仪的可能吗?或者,有没有其他同事知道他是单独送你回家的?”

  “会议上不点名的批评,有没有会议纪要?当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可以作证吗?”

  就在余年冷静地引导王倩还原事实、固定证据时,林晓在一旁记录,握着笔的手指却越来越紧。同为女性,王倩描述的那些充满压迫感和侵犯感的细节,让她感同身受,一股怒火在她胸中翻腾。尤其是听到人事部门不仅不作为,反而疑似配合打压时,她几乎要忍不住出声。

  当王倩说到刘经理在会议上含沙射影的批评时,林晓终于没忍住,低声对余年说:“余老师,这太欺负人了!这明明就是打击报复!”

  余年看了林晓一眼,眼神沉稳,带着一丝提醒。他理解林晓的愤怒,但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和专业。“林晓,愤怒是动力,但不能让它影响判断。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证据,能摆在台面上,经得起质证的证据。”

  他转回头,继续对王倩说:“王女士,根据你目前描述的情况,对方很可能会否认。他会说只是正常关心,是你误解了;肢体接触是无意的;微信是正常沟通;工作评价是对事不对人。这会形成一种‘各执一词’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罗生门’。”

  王倩的脸色又白了几分。

  “但‘罗生门’不代表我们无计可施。”余年话锋一转,语气坚定,“法律讲求证据链条。单一的证据或许薄弱,但当诸多间接证据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指向高度可能性的逻辑闭环时,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构建这个链条。”

  他初步判断,这不仅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性骚扰事件,更可能涉及用人单位未能履行防止和制止职场性骚扰的法定义务,甚至可能存在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情况。情况比单纯的骚扰更复杂。

  “接下来,我们需要系统地收集和固定所有证据。”余年开始部署,“林晓,你协助王女士,将她所有的微信聊天记录进行公证保全,指导她详细写下每一次事件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在场人员、具体言行和她的感受。同时,留意寻找任何可能的目击者或知情同事,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确保王女士的安全和隐私。”

  “王女士,你自己也要注意,尽可能避免与刘经理单独相处,所有工作沟通尽量保留邮件或文字记录。”

  听着余年清晰、冷静又有条理的安排,王倩那颗一直悬在半空、惶恐不安的心,仿佛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暂时倚靠的礁石。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火光。

  罗生门的序幕已经拉开,一方是看似强势、掌握着权力话语的经理,另一方是孤立无援、仅有模糊指控的年轻员工。而余年,将要带领他的团队,在这片迷雾中,为弱者寻找那道通往公正的狭窄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