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攻守易形-《明暗法则》

  林晓带着任务,再次扎进了临河街的市井烟火之中。这一次,她的目标明确——为“钱某非善意”寻找铁证。

  起初的走访并不顺利。邻里商铺虽然对李师傅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一听说要作证对抗新来的、看起来颇有势力的房东,大多面露难色,言辞闪烁。毕竟,谁也不想惹祸上身。

  林晓没有气馁,她想起余年教导的“事上磨练”,调整策略,不再急切地要求对方作证,而是以闲聊的方式,引导他们回忆“李记汽修”多年的经营状况,以及钱某派人来看店时的细节。她带着一个小录音笔(在告知对方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记录下这些看似零碎,却可能蕴含关键信息的对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街角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杂货店,老板娘张姨的话提供了重大突破。

  “哎哟,那个钱老板,来看过好几次店咧!”张姨快人快语,“第一次来,就带着那个光头,在我这儿买水,还指着李师傅的店问东问西,问生意怎么样,开了多少年了。我明明告诉过他,李师傅在这儿十几年了,街坊修车都认他这儿!他还能不知道?”

  这段话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张姨虽然不敢写书面证词,但在林晓的恳求下,同意在必要时,可以配合律师向法庭说明情况。

  与此同时,余年通过自己的渠道,对钱某的背景进行了初步了解。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钱某名下有一家“鼎晟商业管理公司”,近两年在周边区域收购了多处老旧临街物业,其操作手法颇为相似——快速收购,然后以各种手段清退原有租户,再统一招租或整体开发,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有几起类似的纠纷,但大多以租户拿到少量补偿后搬离告终。

  “行为模式……”余年看着老周传来的简要报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与他在《毛选》中读到的通过分析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不谋而合。钱某并非不知情,而是惯用这种手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法律程序的复杂性,低成本、高效率地清理场地。其“善意”的外衣下,包裹着的是精明的商业算计和对底层经营者生存权的漠视。

  证据与情报在手,攻守之势悄然转变。

  余年再次提笔,起草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证据更为扎实的法律意见书。这一次,他不再仅仅回应,而是主动出击。

  意见书中,他首先援引了《民法典》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明确指出“善意”需以“不知情且无重大过失”为前提。紧接着,他抛出了张姨的证言(以“有证人可证实”的表述,暂不暴露具体信息)以及“鼎晟公司”类似的商业行为模式,强烈质疑钱某在购买前已知晓或应当知晓“李记汽修”长期租赁的存在,其声称的“善意”难以成立,至少存在重大过失。

  然后,他笔锋一转,将矛头直指问题的另一关键——原房东。“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条,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我方当事人李大国并未收到任何通知,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严重侵害。原房东故意隐瞒长期租约的事实,已构成严重违约,并与买受人(钱某)的行为共同导致了我方当事人的损失扩大。”

  他正式代表李大国,提出三项核心诉求:

  1. 确认原租赁合同对新房主钱某继续有效。

  2. 追究原房东隐瞒租约、侵犯优先购买权的违约责任。

  3. 要求钱某就其指使的威胁、破坏财产行为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这份意见书,如同一份战斗檄文,被同时送达给钱某、其代理律师鼎坤律师事务所、原房东,以及街道办和区住建委(房屋租赁管理部门)。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坐不住的竟是原房东!他很快打电话给李大国,语气懊恼又带着埋怨,说钱某那边现在反过来追究他隐瞒信息的责任,要求降低购房款或承担违约金。“老李啊,你看这事闹的…我当时也是没办法…你能不能跟你的律师说说,别告我了…”

  而钱某那边的鼎坤律师事务所,也再次发来函件,语气明显软化了许多。虽然仍坚持其客户“初衷是善意的”,但不再强硬要求李大国承认合同无效,而是提出“希望能面对面协商,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并暗示补偿金额可以“再谈谈”。

  “余老师,他们让步了!”林晓看着对方的回函,难掩兴奋。她亲身经历了从证据收集受阻,到找到关键证人,再到对方态度转变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扎实的证据和精准的法律策略才是打破僵局最有力的武器。

  余年脸上却不见太多喜色。他清楚,协商阶段的让步,往往伴随着更多的陷阱和算计。“这只是战略相持阶段,远未到胜利的时候。对方提出协商,无非是想探我们的底牌,以及用更低的成本解决问题。我们要谈,但必须坚持我们的核心底线——租赁合同必须得到履行,李师傅的修理厂必须能继续开下去。”

  他吩咐林晓:“回复对方,我们同意协商,但地点必须在我们指定的公共场合,比如街道办的调解室。同时,将我们的核心诉求再次明确告知对方。在协商之前,我们提起诉讼的准备程序照常进行,不能有丝毫松懈。”

  《孙子兵法》有云:“围师必阙。” 虽然他们现在占据了主动,但也不能将对方逼入绝境,狗急跳墙。给予对方一个协商的出口,同时在法律和舆论上保持高压,才是最可能为李大国争取到最好结果的策略。

  这场围绕“买卖不破租赁”展开的较量,已经从最初的力量悬殊,逐渐转变为一场在法律、证据和心理层面上的精彩博弈。余年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临河街那个小小的点上,他知道,下一场面对面交锋,将决定李大国的“李记汽修”,能否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继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