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抽丝剥茧-《明暗法则》

  病房里,时间仿佛被消毒水的气味拉长。余年半蹲在病床前,目光平和地注视着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小张。

  “车标…像个盾牌,两边有翅膀…”小张努力地比划着,声音虚弱,“颜色很亮…那个人,很瘦,头发染成…那种金黄色,很扎眼…他下车看我,我闻到他身上…有酒气…”

  酒气!余年眼神一凝。如果肇事者酒驾,那这就不再是简单的交通事故,而是涉嫌危险驾驶罪,性质截然不同。

  “他穿的什么衣服?有没有戴首饰?说话有什么口音?除了酒气,还有没有其他味道,比如香水?”余年的问题细碎而具体,如同在拼凑一幅模糊的画像。他知道,伤者的第一印象虽然可能因撞击而混乱,但某些感官细节却往往异常深刻和准确。

  “衣服…好像是件花衬衫,很骚包…脖子上有条很粗的链子…”小张断断续续地回忆,“他好像骂了句脏话…具体…记不清了…”

  另一边,林晓则在安抚小张父母情绪的同时,开始了严谨的证据固定工作。她详细记录了事故时间、地点、小张的送餐路线,并请小张父母尽可能回忆交警来时带来的那个“司机”的样貌特征——中年,微胖,穿着普通夹克,与儿子描述的“黄毛、花衬衫、金链子”形象天差地别。

  “那个来顶包的,一看就心虚,话都说不利索!”小张父亲愤愤道,“警察问话,他眼神一直躲闪!”

  正在这时,老周的信息通过加密通道传到了余年的手机上。初步排查有了结果:根据事发路段前方一个路口(非直接肇事点)的公共监控模糊画面,结合时间推算,锁定了一辆符合“黑色、豪车、车标疑似宾利”特征的车辆。但由于角度和清晰度问题,无法看清司机面容。车辆牌照似乎被故意遮挡或污损,难以辨认。

  “对方有备而来。”余年心中了然。遮挡号牌,酒驾,顶包…这一系列操作,显示出肇事者绝非一时冲动,而是试图系统性地逃避法律制裁。

  他站起身,对林晓吩咐:“立刻起草一份法律意见和证据保全申请。重点强调本案存在‘顶包’重大嫌疑,且原始肇事者可能涉嫌酒驾甚至危险驾驶罪。要求交警部门立即封存肇事车辆,进行痕迹鉴定(尤其是方向盘、档把等处的指纹、dNA),并调取车辆行车记录仪数据(如果未被破坏)。同时,申请对前来‘自首’的司机进行严格的讯问,并采集其生物样本与车辆痕迹进行比对。”

  “另外,”余年补充道,思路清晰得令人心定,“以律师名义,向办案的交警部门正式提交函件,指出伤者对司机体貌特征的描述与前来承担责任者存在根本性矛盾,并提供小张关于司机‘身上有酒气’的关键证言,督促警方就此深入调查,查明真正肇事者。”

  林晓迅速记录,她发现余年此刻展现出的,不仅是法律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刑侦般的敏锐和对程序节点的精准把握。他正在用法律的武器,为小张搭建起一道追寻真相的防线。

  很快,法律意见书和证据保全申请被迅速送达交警部门。同时,在老周的协助下,一份梳理了案件疑点、伤者指认与“顶包”司机形象巨大反差的材料,也被匿名投递到了市公安局的督察和法制部门。这是余年借鉴了《毛选》中“统一战线”和“发动群众”的思路,借助体系内部可能的正义力量,形成外部监督压力。

  做完这一切,余年再次看向病床上因疼痛和虚弱而昏睡过去的小张。这个热心肠的年轻人,此刻正承受着身体和未来的双重不确定性。

  “余老师,我们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肇事者吗?”林晓看着小张,语气带着担忧。

  “真相就像埋在沙砾下的钻石,只要方法得当,耐心挖掘,总会有显露的时候。”余年目光坚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合法手段,防止证据被湮灭,迫使对方露出破绽。只要真正的肇事者存在,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接下来,就看警方那边的调查力度,以及…那个‘顶包’的司机,能扛多久了。”

  车轮下的疑云,在余年抽丝剥茧般的介入下,似乎透出了一丝微光。但众人都明白,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那个隐藏在幕后的“黄毛”富二代,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能量,绝不会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