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卡农”张伟的监控,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下布下了一张无声的网。警方很快发现,张伟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枯燥,白天大多混迹于网吧和台球厅,晚上则回到一处租住的群租房。他的银行账户在收到小卉那一万“诚意金”后,果然在当天下午就通过Atm机被取现,取款人戴着帽子和口罩,身形与张伟有几分相似,但反侦察意识很强,刻意避开了高清摄像头。
“取款人很可能就是张伟自己,或者是他的同伙。”王警官在案情通报会上分析,“钱取出来后,链条就断了。我们暂时没有发现他将现金交给其他人的直接证据。”
线索似乎在这里打了个结。
然而,老周那边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对“校园福利社”的广告投放进行了深度溯源,发现那条“应急借款”广告的最终投放方,指向一家注册在邻市的“创世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表面业务是网络推广,但其注册资本与实际业务规模严重不符,且公司法人代表是一个年逾七十的农村老人,明显是挂名的“傀儡”。
“查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以及它的资金往来,特别是与已知的涉案账户有无关联。”余年指示。
“已经在穿透核查。”老周回应,“这家公司的对公账户与张伟的个人账户没有直接往来,但它定期向几个不同的个人账户支付‘推广服务费’,其中有一个账户的开户人,经人脸识别比对,与张伟在台球厅频繁接触的一个绰号‘黑皮的社会青年高度吻合!”
“黑皮……”王警官立刻调取了“黑皮”的资料,真名李强,有抢劫前科,是派出所的常客。“立刻将李强纳入监控范围!”
一张更大的网悄然撒开。监控重点从张伟一人,扩展到了张伟和李强两人。
与此同时,苏晴与小卉的沟通也在持续。在得知警方已经锁定关键人物后,小卉的勇气似乎增加了一些。她向苏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当初那个“客服”在诱导她借款时,曾“无意”中透露,他们公司“业务”很好,像她这样的“客户”很多,还暗示如果她能介绍“新客户”,可以减免部分利息。
“他们这是在发展下线!”林晓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传销架构结合了套路贷和敲诈勒索!”
“问问小卉,她是否认识其他可能也陷入其中的同学?或者,她是否被拉进过什么特殊的群组?”余年立刻追问。
苏晴小心翼翼地询问,小卉回忆了很久,才不确定地回复:「好像……好像有一次那个客服把我拉进过一个临时群聊,里面有好几个人,客服在里面发一些‘成功放款’的截图,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但没几分钟就把群解散了。里面的人我都不认识,昵称也很乱。」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说明对方有一个潜在的受害者群体,并且在进行社群化的管理和洗脑。
“老周,尝试恢复小卉微信上那个已解散的临时群聊信息,哪怕只能恢复部分成员昵称或零碎信息也好!警方那边,请技术部门协助,看能否从微信服务器层面找到这个群组的残留数据。”余年意识到,这可能是揭开整个受害者网络的关键。
“难度极大,但值得一试。”老周立刻投入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案件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以“校园福利社”这类看似正规平台为引流入口,通过“创世纪”这类空壳公司投放诱饵广告,由隐藏在网络后的“客服”团队实施套路贷和裸照威胁,再利用“卡农”张伟和李强这类底层人员进行资金归集和线下恐吓的结构化、链条化犯罪网络。
“这个团伙组织严密,线上线下一体,分工明确,而且非常懂得利用法律空白和受害者心理。”王警官总结道,“我们现在掌握了张伟和李强这两个线下环节,也掌握了‘创世纪’这个广告投放环节,但最核心的线上‘客服’团队和幕后老板,依然隐藏在境外服务器和层层代理之后。”
“那就从我们掌握的环节突破!”余年目光坚定,“张伟和李强,就是撬开整个链条的支点。他们层次不高,反侦察能力有限,心理防线相对脆弱。建议警方选择合适时机,对张伟和李强实施秘密抓捕,进行突击审讯,争取从他们口中打开缺口,找到上线!”
王警官沉吟片刻,同意了余年的建议。“可以。我们部署一下,选择他们再次进行现金交易或者聚会时动手,力求人赃并获,避免打草惊蛇。”
一张针对校园贷犯罪团伙的实体大网,开始悄然收紧。目标,锁定在了张伟和李强身上。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收网的最佳时机。每个人都清楚,抓捕这两个小角色只是开始,真正的目的是顺着藤蔓,摸到那个隐藏在网络背后,肆意收割青春和尊严的罪恶之瓜。
林晓整理着即将用于报捕的法律文书,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她知道,真正的战斗,即将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的较量。而这一次,她手中的法律武器,将直面那些真实的、散发着恶意的面孔。
“取款人很可能就是张伟自己,或者是他的同伙。”王警官在案情通报会上分析,“钱取出来后,链条就断了。我们暂时没有发现他将现金交给其他人的直接证据。”
线索似乎在这里打了个结。
然而,老周那边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对“校园福利社”的广告投放进行了深度溯源,发现那条“应急借款”广告的最终投放方,指向一家注册在邻市的“创世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表面业务是网络推广,但其注册资本与实际业务规模严重不符,且公司法人代表是一个年逾七十的农村老人,明显是挂名的“傀儡”。
“查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以及它的资金往来,特别是与已知的涉案账户有无关联。”余年指示。
“已经在穿透核查。”老周回应,“这家公司的对公账户与张伟的个人账户没有直接往来,但它定期向几个不同的个人账户支付‘推广服务费’,其中有一个账户的开户人,经人脸识别比对,与张伟在台球厅频繁接触的一个绰号‘黑皮的社会青年高度吻合!”
“黑皮……”王警官立刻调取了“黑皮”的资料,真名李强,有抢劫前科,是派出所的常客。“立刻将李强纳入监控范围!”
一张更大的网悄然撒开。监控重点从张伟一人,扩展到了张伟和李强两人。
与此同时,苏晴与小卉的沟通也在持续。在得知警方已经锁定关键人物后,小卉的勇气似乎增加了一些。她向苏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当初那个“客服”在诱导她借款时,曾“无意”中透露,他们公司“业务”很好,像她这样的“客户”很多,还暗示如果她能介绍“新客户”,可以减免部分利息。
“他们这是在发展下线!”林晓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传销架构结合了套路贷和敲诈勒索!”
“问问小卉,她是否认识其他可能也陷入其中的同学?或者,她是否被拉进过什么特殊的群组?”余年立刻追问。
苏晴小心翼翼地询问,小卉回忆了很久,才不确定地回复:「好像……好像有一次那个客服把我拉进过一个临时群聊,里面有好几个人,客服在里面发一些‘成功放款’的截图,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但没几分钟就把群解散了。里面的人我都不认识,昵称也很乱。」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说明对方有一个潜在的受害者群体,并且在进行社群化的管理和洗脑。
“老周,尝试恢复小卉微信上那个已解散的临时群聊信息,哪怕只能恢复部分成员昵称或零碎信息也好!警方那边,请技术部门协助,看能否从微信服务器层面找到这个群组的残留数据。”余年意识到,这可能是揭开整个受害者网络的关键。
“难度极大,但值得一试。”老周立刻投入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案件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以“校园福利社”这类看似正规平台为引流入口,通过“创世纪”这类空壳公司投放诱饵广告,由隐藏在网络后的“客服”团队实施套路贷和裸照威胁,再利用“卡农”张伟和李强这类底层人员进行资金归集和线下恐吓的结构化、链条化犯罪网络。
“这个团伙组织严密,线上线下一体,分工明确,而且非常懂得利用法律空白和受害者心理。”王警官总结道,“我们现在掌握了张伟和李强这两个线下环节,也掌握了‘创世纪’这个广告投放环节,但最核心的线上‘客服’团队和幕后老板,依然隐藏在境外服务器和层层代理之后。”
“那就从我们掌握的环节突破!”余年目光坚定,“张伟和李强,就是撬开整个链条的支点。他们层次不高,反侦察能力有限,心理防线相对脆弱。建议警方选择合适时机,对张伟和李强实施秘密抓捕,进行突击审讯,争取从他们口中打开缺口,找到上线!”
王警官沉吟片刻,同意了余年的建议。“可以。我们部署一下,选择他们再次进行现金交易或者聚会时动手,力求人赃并获,避免打草惊蛇。”
一张针对校园贷犯罪团伙的实体大网,开始悄然收紧。目标,锁定在了张伟和李强身上。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收网的最佳时机。每个人都清楚,抓捕这两个小角色只是开始,真正的目的是顺着藤蔓,摸到那个隐藏在网络背后,肆意收割青春和尊严的罪恶之瓜。
林晓整理着即将用于报捕的法律文书,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她知道,真正的战斗,即将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的较量。而这一次,她手中的法律武器,将直面那些真实的、散发着恶意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