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买铺子买下人-《三任前夫哥送我当上皇太后》

  就在程妍在空间里为了\"美食大业\"而奋斗的同时,前院的厅堂中,气氛却截然不同。

  烛火在精致的青铜灯台上静静燃烧,将室内照得亮如白昼。

  宋凌端坐在黄花梨木的圈椅上,一身月白锦袍在烛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他指节分明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茶杯边缘,那白玉般的指尖在青瓷杯壁上轻轻划过,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景行兄,\"宋凌终于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了许多,\"西北那边,近来不太平。\"

  他眉宇间笼罩着一层与他平日玩世不恭形象不符的凝重,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桃花眼此刻写满了严肃。

  他微微前倾身子,压低了声音,向坐在对面的谢瞻讲述着边关近来发生的几场关键战役的详细情况。

  按大夏律例与官场规矩,这些涉及军国大事的机密,是绝不能轻易透露给无关人等的,尤其谢瞻如今并无官职在身,更是在家中养伤。

  但宋凌说起来却毫无顾忌,仿佛只是在谈论今日的天气一般自然。

  他与谢瞻,是真正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交情。

  从幼时在御书房一同听太傅讲课,到少年时在演武场切磋武艺,再到后来谢瞻奔赴沙场,他留守京城,这份情谊从未改变。

  他太了解眼前这个看似清冷疏离、实则心怀丘壑的男人了。

  他清楚地记得,年少时,当其他勋贵子弟还在斗鸡走马、沉迷风月时,谢瞻就已经抱着艰涩的兵书在演武场边一看就是一天,那双专注的眼睛仿佛要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他也从未忘记,谢瞻那双看似平静无波的眼眸,在望向西北边关方向时,会燃起怎样一种深沉而炽热的光芒,那是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是对驰骋沙场的渴望。

  谢瞻想做的是什么?

  他胸中藏着的,是纵横沙场、护国安民的抱负,是继承其父辈遗志,即便如今重伤在身,这份信念也从未熄灭。

  所以,宋凌愿意说。

  他不仅是在向挚友分享信息,更是在用这种方式,无声地支持着谢瞻那份不曾熄灭的信念。

  他知道,这些来自前线的最新战报,对谢瞻而言,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来得珍贵。

  这是让他与那个他魂牵梦萦的战场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

  而谢瞻,始终安静地聆听着,面上看不出太多情绪。

  他靠在椅背上,右手随意搭在扶手上,左手则放在膝头,姿态看似放松,但细看之下,他背脊挺得笔直,那是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

  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眸,随着宋凌的叙述,时而锐利如鹰隐,时而沉静如寒潭。

  当宋凌提到某场战役的布阵时,他的指尖在桌面轻轻划过,仿佛在推演着千里之外的沙场格局;当说到某位将领的决策时,他微微蹙眉,似乎在心中评估着这个决定的得失。

  整个厅堂,只剩下宋凌低沉的声音与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交织出一种别样的严肃与默契。

  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仿佛两个在密谋着天下大事的谋士。

  \"......所以,目前局势便是如此。\"

  宋凌终于说完,端起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仿佛要冲淡方才那些沉重话题带来的压抑感。

  谢瞻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如此说来,匈奴今冬必定还会再犯。\"

  这不是疑问,而是肯定的判断。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片他曾经奋战过的土地。

  宋凌点头:\"父皇也是这般认为。只是朝中主和派声音不小,认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应当以和谈为主。\"

  谢瞻的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冷笑,却没有再说什么。

  有些话,不必明说,彼此心照不宣。

  这一夜,两个男人在烛光下谈论着家国天下。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程妍的卧室。

  她早早起身,神采奕奕,显然昨夜的\"寻宝\"行动收获颇丰。

  用过早膳后,她便将寻找新铺面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她唤来稳重可靠的郑大来。

  郑大来是郑叔的儿子,二十出头的年纪,做事踏实,头脑灵活,这些日子帮着程妍打理庄子上的事务,很是得力。

  \"大来,今日你陪我去东市的牙行看看。\"程妍吩咐道,又对青绿说,\"你也一同去,帮我记着些细节。\"

  \"是,少夫人。\"

  郑大来恭敬应道,他今日穿着一身干净的青色短打,显得精神利落。

  三人乘着马车来到东市。

  东市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处处彰显着京城的富庶与活力。

  刚到牙行门口,就见院子里黑压压地蹲了一地的人,男女老少皆有,粗略看去约有二三十人。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色饥黄,神色惶然或麻木,只有少数几个年轻人眼中还残留着一丝希望的光芒。

  牙行的管事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留着两撇小胡子,眼睛滴溜溜地转着,透着商人的精明。

  见程妍衣着不俗,一身淡紫色绣缠枝莲纹的锦缎衣裙,外罩月白色比甲,头戴珍珠步摇,气质不凡,又带着随从,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躬身行礼。

  \"这位夫人安好!您是想要看看宅院,还是瞧瞧下人?巧了,敝号刚到了一批新人,都是身家清白的,您瞧瞧有没有合眼缘的?\"

  他声音洪亮,语气热络,一边说一边用眼睛快速打量着程妍的衣着和配饰,似乎在估算她的财力。

  说着,便转身对着院子里的人群吆喝道:\"都站起来,排好队!让贵人好好瞧瞧!\"

  人群一阵骚动,人们慢吞吞地站起来,按照管事的指示排成几排,低着头,不敢直视程妍。

  程妍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中已有计较。

  她今日来主要是为了看铺面,但既然遇到了合适的人手,提前买下也无妨。

  她看了眼青绿,青绿会意,清了清嗓子,扬声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确保每个人都能听见:

  \"都听好了。会灶上手艺的、有过售卖经验的、身怀木工、绣活等一技之长的、会写会算记账的、或是曾读过书识得字的,站到前面来。其余人,暂且退后。\"

  话音落下,人群再次骚动起来。

  大部分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依言向后退去,留在原地的,只剩下五个人。

  这五人相互看了看,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程妍仔细打量这五人。

  为首的是一位约莫四十余岁的妇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只用一根木簪固定。

  她衣着虽旧却干净整洁,双手交叠放在身前,神态不卑不亢,眼神平静,与那些惶惶不安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你们都自报一下家门吧,原籍何处,有何技艺傍身。\"程妍吩咐道,语气平和,不带丝毫居高临下的意味。

  那妇人率先开口,声音平稳有力:\"回夫人的话,老身姓赵,京城人士,早年自梳未嫁,曾在安远伯府上做过二十年的厨娘,后因伯爷获罪,府中仆役散了大半,老身也被发卖出来。\"

  她口齿清晰,经历也说得明白,没有刻意隐瞒或夸大。

  程妍点了点头,这赵嬷嬷看起来是个利落人,有手艺,也有在大府邸做事的经验,正是她需要的管理人才。

  接着是一户四口之家,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带着一个快二十来岁的男孩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

  那男子躬身回道,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夫人,小的姓刘,原是济南府人,家中世代是做走街串巷的货郎生意,卖些自家做的糕饼熟食。

  年前老家遭了水灾,实在活不下去,这才......这才带着妻儿一路逃难至京城,无奈自卖自身。\"

  他说着,声音有些哽咽,旁边的妻子悄悄抹了抹眼角。

  他们虽然面带风霜,衣衫褴褛,但收拾得还算干净,眼神中也带着强烈的求生欲。

  那个男孩低着头,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女孩则偷偷抬眼看了程妍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去。

  程妍对这刘姓一家也算满意,有制作和售卖吃食的经验,正是她开设零食铺子需要的人手。

  \"好,这五个人,我都要了。\"

  程妍转向牙行管事,干脆利落地说。

  \"诶!好嘞!夫人好眼光!小的这就去给您准备他们的奴籍文书!\"

  管事喜出望外,连忙应承,转身就要去办理。

  \"且慢,\"青绿上前一步,拦住了正要转身的管事,她举止得体,语气却不容置疑,\"先不急着办文书。我家夫人今日主要是来看铺面的,若有合意的,到时候人契、房契一并办理,也省得你再跑一趟。\"

  牙行管事心下更是欢喜,这是遇上了爽快又有实力的大主顾!

  他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连连躬身:\"是是是,姑娘考虑得周到!小的这就带夫人去看铺面!\"

  他连忙应声,取了钥匙,亲自引着程妍一行人出门去看房。那五个被选中的人则被暂时安置在牙行后院等候。

  因程妍明确要求只看东市的铺子,管事便直接带着他们来到了东市最繁华的地段。他一边走一边热情地介绍:\"夫人,咱们东市可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商业宝地,这里的铺面那是寸土寸金,不过以夫人的气度,自然要配最好的位置!\"

  看的第一间铺子,位置极佳,就在东市入口最繁华、人流如织的地段。

  原是一家镖局的落脚点,是个两层的旧式建筑,灰墙黑瓦,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推门进去,里面空间宽敞,但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装修,墙壁斑驳,地面坑洼,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胜在位置好,但价格也不菲。

  \"这铺子位置没得说,\"

  管事搓着手介绍,\"就是需要好好修缮一番。不过以夫人的眼光,定然能把它打理得漂漂亮亮!\"

  程妍没有表态,只是仔细查看了房屋的结构,又上楼看了看。

  二楼的空间比一楼小些,但采光不错,可以改造成雅间或者仓库。

  第二间铺子位于东市的中段,面积比第一间大了近一半,是个宽敞的二楼小房,后面带着一个小院。

  左右邻舍多是客栈和饭庄,铺面原本也是一家食肆,因经营不善而关门,里面还遗留了不少桌椅板凳、灶台碗柜,稍加修整便可使用。

  程妍里外看了一圈,未置可否。

  这间铺子的优点是基础设施齐全,改造起来省时省力,但位置不如第一间那么显眼。

  \"夫人若是不满意,小的这里还有一间更大的!\"

  管事见她前两间都没表态,以为她嫌小或位置不够好,便又引着她去看第三间。

  这间铺子面积确实宽敞,是前两间的总和,但位置却有些尴尬,离\"妍香阁\"不远,而\"妍香阁\"本身就已处于东市相对偏僻的角落了。

  这间铺子门前冷清,人流稀少,与前面两间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程妍在门口站了片刻,感受了一下周边环境。

  她注意到这条街上的店铺大多门可罗雀,只有零星几个顾客。

  她心中已有决断。

  \"不必再看其他了,\"她直接对管事说,\"就定下前两间吧。\"

  管事愣了一下,随即喜形于色:\"夫人真是好眼光!这两间铺子都是咱们牙行的精品!不知夫人是租是买?\"

  \"买。\"程妍言简意赅。

  商定好价格,程妍便让郑大来带着青绿,随同牙行管事去办理购买奴仆的契约以及铺面的地契过户等一应手续。

  她自己则转身去了\"妍香阁\",她要去看看周掌柜那边的经营情况,同时也要开始规划这两间新铺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