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她也怕黑-《荆棘中的常春藤》

  林野的手指停在那片焦黑的纸屑上,指尖微微发颤。

  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灰烬与旧书页被火舌舔舐后的苦味,像某种沉睡多年的记忆正一寸寸苏醒。

  她不敢抬头看母亲的脸,怕自己一旦对视,就会溃不成军。

  “惩罚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爱。”

  这句话曾在无数个夜晚刺进她的耳朵,钉入骨髓。

  小时候发烧到三十九度,周慧敏仍逼她背完二十个英语单词才准吃药;作文比赛拿了二等奖,换来的是当众撕碎奖状:“差一分就是失败,你要学会恨它。”那时她总以为,母亲是天生冷血,是披着人皮的荆棘怪兽。

  可现在,这句曾被她当作暴行遮羞布的话,竟从一本烧毁的心理学教材中爬了出来——带着泛黄的批注、密密麻麻的下划线,甚至还有干涸的泪痕。

  江予安说得对。

  有些控制,根本不是恶意,而是母亲唯一会表达的靠近。

  林野缓缓蹲下,膝盖压在地毯粗糙的纤维上。

  她没说话,只是伸手去拾另一角残片。

  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周慧敏的手抖了一下,镊子悬在半空,目光落在女儿低垂的发顶。

  十年了,这是她们第一次在同一片废墟里并肩跪坐,不再争吵,不再逃避,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地错开节奏。

  “你……怎么想到回来?”周慧敏终于开口,声音沙得像磨过砂纸。

  “我想知道,”林野盯着手中一片边缘卷曲的纸,“那本日记,是不是你寄给我的。”

  周慧敏猛地抬眼。

  一个月前,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出现在林野公寓门口。

  里面是一张复印页——她十二岁那年写下的日记残段:“今天我又考了第二名,妈妈说我可以死了。”字迹稚嫩却透着死气。

  背面用红笔写着:“对不起。”

  她查了邮戳,来自老宅所在区。

  她一度怀疑是父亲偷偷寄出,又怕是他替母亲顶罪。

  可若真是周慧敏亲手祭出……那就意味着,那个曾一把火烧掉她全部秘密的女人,如今竟在灰烬里翻找忏悔?

  “是我。”周慧敏闭上眼,“我整理阁楼时发现了藏在地板夹层里的复印件。我不知道你还留着这些……我以为全都烧干净了。”

  林野鼻尖一酸,强行咽下。

  原来那些她以为永远消失的文字,并未彻底湮灭。

  就像她胸口的荆棘纹身,哪怕结痂溃烂,也始终盘踞在那里,记录每一次被误解、被伤害、被否定的瞬间。

  而现在,连施害者也开始面对它的重量。

  窗外暮色渐浓,城市灯火次第亮起,映在书房玻璃上,模糊了母女俩的身影。

  林野忽然注意到,周慧敏的左手无名指上有一道浅淡疤痕,细长得像一条褪色的墨线。

  “你的手……”

  “缝纫机轧的。”周慧敏低头看了看,苦笑,“高三那年,我妈让我通宵做弟弟的校服,说‘姐姐就该懂事’。我不肯,她就把针车推过来,按着我的手压上去。”

  林野怔住。

  她从未想过,那个总是挺直脊背、眼神锐利如刀的母亲,也曾是个被逼着流血也不许哭的孩子。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一次,不再充满敌意。

  她们继续拼凑那些无法复原的碎片,像两个考古者,在彼此生命的断层中寻找证据。

  桌上那本《教育心理学》只剩半边封面,可林野还是看见了借阅章:市立图书馆,1987年3月。

  那是周慧敏十八岁那年。

  一个刚刚逃离原生家庭的女孩,怀揣教师梦走进师范学院,认真记下每一条“科学育儿法则”,试图用知识重塑命运。

  可她学到的,不过是把暴力包装成责任,把恐惧美化为期待。

  林野忽然明白,母亲不是不懂爱,而是从来没被好好爱过。

  良久,她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

  动作很轻,像是怕打破这片刻脆弱的平静。

  “妈。”她叫了一声,声音轻得几乎融进晚风。

  周慧敏抬头,眼里有迟疑,有戒备,还有一点近乎卑微的期盼。

  林野没再说什么,只低声问:“我能看看你的房间吗?就一眼。”

  周慧敏愣住,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林野转身走向走廊尽头那扇紧闭的房门。

  脚步很慢,像踩在回忆的薄冰上。

  她知道,有些真相还在更深的地方等着她——比如那张一直挂在客厅却从不允许她细看的老照片,比如父亲酒后嘟囔过的“你外婆从来不喜欢你妈”,比如为什么每年清明,母亲都要独自去郊外墓园站满两个小时,却不烧香,也不说话。

  但她现在不想追问。

  她只想看看,那个曾让她恐惧一生的女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是如何独自入睡的。

  林野推开那扇门时,仿佛推开了一个被时间封存的世界。

  房间小得近乎苛刻,墙面刷着二十年前流行的米黄色乳胶漆,边缘已泛灰开裂。

  一张老式铁架床,棕垫塌陷,上面铺着洗得发白的蓝格子床单;衣柜是那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常见的组合柜,边角磨损得露出了木芯,玻璃门上贴着一块胶布——像在修补某种不愿示人的裂痕。

  她一步步走近床头柜,目光落在那张照片上。

  少女时代的周慧敏扎着两条粗黑辫子,穿着洗旧的碎花衬衫,搂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两人站在一棵梧桐树下,笑得毫无防备。

  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洒在她们脸上,明亮得刺眼。

  那个小女孩约莫七八岁,脸颊凹陷,眼神却亮得出奇,像是把所有没说出口的话都藏进了笑容里。

  林野的心猛地一缩。

  她认得这张脸——不是从记忆中,而是从阁楼一只落灰的铁盒里偶然翻出的一张病历卡上。

  名字写着“周慧芳”,死亡年龄:9岁。

  死因: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

  “你从来没提过她。”林野听见自己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人。

  身后传来布料摩擦的窸窣声。

  周慧敏不知何时跟了进来,背对着她站在窗边,手指机械地整理着早已整齐的窗帘褶皱。

  “她死于肺炎。”母亲的声音很平,没有起伏,像在复述一段别人的故事,“那天半夜发起高烧,我哭着求我妈送医院,她说‘看一次病要五块钱,赔钱货死了省心’。”

  空气骤然凝滞。

  林野感到胸口一阵灼热,荆棘纹身悄然苏醒,金光在皮肤下缓缓流转——可这一次,疼痛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共鸣,如同深夜里听见远方钟声,震荡却不伤人。

  “第二天早上,她就不动了。”周慧敏依旧没回头,指尖捏住窗帘一角,用力到指节泛白,“我抱着她躺了一整天,摸她的脸,还是软的……我以为她只是睡着了。”

  窗外风起,吹动百叶窗轻轻晃荡,在墙上投下斑驳影子,像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后来呢?”林野问,嗓音微颤。

  “后来?我考上师范那年,我妈坐在门槛上嗑瓜子,说:‘你姐要是活着,也轮不到你。’”周慧敏终于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可眼角细纹里藏着一种被岁月磨钝的痛,“所以我拼命读书,我不想再被人说‘不配’。我也想……当个有用的人。”

  林野怔住了。

  她忽然明白,为什么母亲总逼她考第一——不是因为她冷血,而是她太懂“第二名”的代价;她逼她练琴、背书、忍受孤独,是因为在她成长的世界里,唯有优秀才能换来生存的权利。

  那些耳光、斥责、当众羞辱,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恐惧——对“不够好就会被抛弃”的原始恐惧。

  而这份恐惧,原本属于另一个早夭的女孩。

  林野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边缘因焦虑常年咬得参差。

  她曾无数次幻想母亲跪地忏悔,泪流满面地求她原谅。

  可此刻,面对这样一个把痛苦层层包裹、连悲伤都不敢直视的女人,她竟生不出恨意。

  只有心疼。

  离开老宅时天已全黑,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影。

  她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巷道里,脚步比来时轻了许多。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江予安的消息:

  【你妈刚刚打了我电话,问写《施害者的冬天》会不会让你更痛苦。

  她说了三次“对不起”。】

  林野停下脚步,仰头望着城市稀薄的星空,眼眶骤然发热。

  当晚,她在新买的牛皮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标题:

  《荆棘摇篮》终章:她也怕黑

  第一句话,她写了很久,删了又改,最终落下笔迹:

  “我恨她打我的手,可那手,也曾被人烧过。”

  夜深时,监控自动上传的记录显示,周慧敏整夜坐在客厅沙发上,反复播放那段小学朗诵视频。

  画面里的小女孩穿着蓝白校服,紧张地攥着话筒,而镜头外的母亲,手指掐进膝盖,嘴唇无声开合,像是在替女儿默念每一句台词。

  直到天光微亮,她才按下暂停键,对着空荡的房间,极轻地说了一句:

  “囡囡,妈妈今天……没打你。”

  与此同时,老社区电路升级工程进入最后阶段。

  林国栋作为供电局退休技工,主动承担主控箱迁移任务。

  几天后,林野去配电房帮忙清理杂物,在一堆废弃开关盒与锈蚀电线中,发现一个贴着褪色标签的塑料收纳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