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坏掉的摇篮曲-《荆棘中的常春藤》

  林野盯着电脑屏幕角落那个未命名的文件夹,指尖悬在触控板上方,迟迟没有点下。

  窗外夜色浓稠,城市灯火如碎玻璃般铺展到天边,而她的呼吸却像被什么攥住了,轻得几乎听不见。

  她最终点了进去。

  音频自动播放——电流杂音中,一段沙哑、断续的旋律缓缓流出。

  是童谣,一首她从未完整听过、却莫名熟悉的调子。

  副歌部分总在同一个音符上卡住,像是唱的人突然忘了词,又像是……不敢往下唱。

  音质模糊,但足够辨认出那是林国栋的声音。

  林野猛地抬头,拨通江予安的电话,声音绷得发紧:“这录音……你怎么会有?”

  “你爸修灯那晚,”江予安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低而稳,像一道锚,“他哼到第三遍时,突然停了。我录下了最后半句。”

  林野怔住。

  那天她离开配电房后,江予安才赶到——他是怎么知道父亲会哼这首歌的?

  可她没追问,只觉心口一沉,荆棘纹身悄然泛起微冷的刺痛。

  她重新戴上耳机,一遍遍回放那走调的音符。

  不是失误。

  是刻意卡住。

  仿佛只要不唱完,记忆就不会溃堤;仿佛只要不碰到底层那一声叹息,就能继续扮演沉默的父亲。

  她起身翻出尘封的童年相册,在泛黄纸页的背面,一行褪色红笔字刺入眼帘:

  “三岁,发烧,整夜哭,林国栋唱童谣止住。”

  林野手指一颤。

  母亲写的?

  周慧敏竟会在某个清醒或酒醉的夜里,记下这样一句话?

  她从未听父亲提过。也从不曾记得自己曾因一首歌安静下来。

  当晚,她抱着笔记本和耳机回到老宅。

  家属楼走廊依旧潮湿阴暗,门缝里透出厨房微弱的灯光。

  她推门进去时,林国栋正低头擦拭工具,扳手、螺丝刀整齐排列在油布上,像某种仪式。

  “爸,”她轻声开口,“你以前……会唱歌?”

  老人动作一顿,没抬头,只是将一块抹布折了又折。

  “唱过。”他说,嗓音干涩,“后来……她说了,难听,会吓着你。”

  空气凝滞了一瞬。

  林野望着他布满裂口与老茧的手,忽然想起少年时代那些深夜——她蜷在房间角落发抖,焦虑如潮水淹没呼吸,而厨房的水管总在此刻“恰好”漏水。

  水流哗哗响着,盖过了她的抽泣,也遮住了门外那个笨拙蹲守的身影。

  原来他不是不会安抚。

  是他被禁止了表达的方式。

  他的温柔,早就在“难听”“没必要”“别添乱”的训斥中,被一点点剪碎、藏进噪音里。

  她喉咙发紧,低声说:“我想把那首歌修好。”

  林国栋抬眼看了她一眼,目光浑浊却深邃,像井底沉了半辈子的月光。

  他没问为什么,也没阻拦,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第二天,她带着原始录音去找江予安。

  他在心理咨询室后的资料间架起设备,耳机并联,两人一同反复剥离杂音。

  当频谱图展开时,异样浮现——那走调的音符处,原有一段极轻微的女声哼唱,被人为抹除过,只剩残频波动。

  “这是……”林野屏息。

  “有人清除了另一道声音。”江予安语气沉下,“而且很小心,不是普通降噪能造成的。”

  林野脑中电光火石——外婆。

  那个在周慧敏醉酒夜被提起的女人:“我妈唯一温柔的时候,是给我唱摇篮曲。”那时她烧伤了手,跪在灶台前哭,没人管,只有母亲哼着歌,把她搂进怀里。

  原来父亲不是唱不好。

  他是唱到那段,就会想起妻子童年里那个缩在厨房角落的小女孩——烫红的手背,无人问津的眼泪,还有那唯一一次响起的摇篮曲。

  而他救不了她。

  也不能替她哭。

  所以他只能卡在那个音符上,年复一年,在配电房昏黄的灯下,用半句残歌祭奠两个被压抑的灵魂。

  几天后,林野完成修复版。

  女声轻柔浮现,与林国栋沙哑的男声交织成完整的旋律。

  她没再听第二遍,只默默存入U盘。

  临走前,江予安叫住她。

  “你打算怎么用它?”

  她站在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来往的人群,良久才说:“让更多人听见那些‘没唱完’的歌。”

  江予安没再问。他知道,有些声音,本就不为回答而存在。

  夜深回家时,林野将U盘插入电脑,新建文档,输入标题:《坏掉的摇篮曲》。

  光标闪烁,如同心跳。

  她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她终于明白——有些沉默,不是爱的缺席,而是爱得太深,深到连出口都怕惊扰了伤口。

  而这一次,她想让那首歌,完整地,响一次。

  林野将修复版的童谣《坏掉的摇篮曲》剪辑进“藏声阁”新展区时,特意选用了最原始的音频波形作为视觉背景。

  黑白交错的声纹如荆棘蔓延,在幽暗展厅中央缓缓律动,像一颗悬停跳动的心脏。

  她没有加任何注解,只在展台下方嵌入一行小字:“有些声音,不是为了被听见,而是为了不再被掩埋。”

  首日开放那天,上海下着细密冷雨。

  林野站在展馆入口处接待访客,目光却频频扫向楼梯口。

  她没抱希望——父亲从不参与她的事,哪怕她成了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倾听者联盟”发起人,他也只是默默修好家里那盏总闪的灯。

  可下午三点十七分,林国栋来了。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鞋底沾着潮湿的泥痕,在门口站了许久才走进来。

  他没看别人,径直走向那个播放童谣的小型音响装置。

  展厅里很安静,只有那首歌在循环:女声轻柔,男声沙哑,两个残缺的声音终于拼成一段完整的旋律。

  林野躲在资料室的玻璃后望着他。

  十二分钟,一分不差。

  他始终低着头,手插在裤兜里,肩膀微微塌陷,像是承受着某种无形的重量。

  期间有几位观众靠近聆听,他便不动声色地退开几步,等人群散去又悄然返回原位。

  没有人和他说话,他也不与任何人对视。

  离开前,他在展台边缘停留了几秒,然后轻轻放下一卷蓝色绝缘胶带——那是电工常用的型号,林野再熟悉不过。

  但当她后来颤抖着拆开胶带,才发现中间嵌着一枚生锈的八音盒发条,边缘已磨出铜绿,轴心微微扭曲。

  是她婴儿床旧物。

  江予安见到那一刻几乎失语。

  他知道这件东西曾被周慧敏锁进柜子深处,说是“太旧了,留着碍眼”。

  当年林野高烧不退,这八音盒每夜自动旋转,播一首走调的《月光光》,直到某天突然停摆。

  后来谁也没提它去哪儿了。

  “他一直留着。”江予安低声说,指尖抚过那枚发条,“甚至……藏进了工作工具包里。”

  当晚,林野翻找父亲送来的工具包,想找出更多痕迹。

  她在夹层中摸到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泛黄且带着机油味。

  展开后,是林国栋特有的、歪斜却用力的笔迹:

  “我想唱,可每次开口,都像在替她妈还债。”

  那一瞬,心口的荆棘纹身剧烈起伏,金线般的脉络在皮肤下灼烫流动,仿佛无数被压抑的呜咽终于找到了出口。

  她一直以为父母的爱是残缺的拼图——一块缺失于高压,一块沉没于沉默。

  可此刻她忽然明白,他们不是拼不出完整图案的人,而是各自手里攥着别人砸碎的碎片,连握紧都疼,更别说交付给下一代。

  而监控记录显示,就在当天夜里,林国栋在例行重启家属楼配电系统时,第一次主动延长了断电时间——整整五秒。

  那五秒,整栋楼陷入黑暗,电梯暂停运行,走廊应急灯未及启动。

  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江予安看着录像回放,轻声说:“像一次漫长的吞咽。他在咽下什么很久以前就该哭出来的东西。”

  林野坐在电脑前,望着屏幕上的展览数据统计,久久未动。

  窗外,城市灯火依旧如碎玻璃铺展。

  但她心里某个长久闭锁的角落,正悄然裂开一道缝隙——

  光,开始有了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