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这个在江南省版图上,长久以来都如同一个不起眼注脚的存在,正以一种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速度,发生着剧变。
想要理解这场剧变的深刻程度,首先必须理清它过往的底色。
青川县,地处江南省西南部丘陵地带,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下辖八镇四乡,户籍总人口41.7万人,常住人口约33万。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县。
其地理特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境内多山,耕地稀少且零碎,严重制约了传统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人文方面,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驿道和军事要塞,民风相对彪悍,宗族势力影响深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张、钱两家黑恶势力得以盘踞数十年的土壤。
经济结构上,过去的青川只有两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矿产。 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贡献了往年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工业产值和接近一半的财政税收。
但这种依赖,是粗放且致命的。
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而随着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这条支柱早已摇摇欲坠。
第二支柱,是劳务输出。
每年有近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的工厂和工地。
他们用汗水换回的汇款,是支撑县域消费市场的基石。
但这背后,是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及整个县城经济活力的严重缺失。
反映在数据上,则更为直观。
林远上任前的最后一个财年,青川县的全年GDP总量为152.3亿元,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财政收入: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8.1亿元,但财政支出却高达35.4亿元,超过27亿元的巨大缺口,完全依赖省市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占比18.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43.5%(其中矿业占35%),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8.3%。结构极不健康,缺乏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林远接手时的青川是一个暮气沉沉、财政困窘、产业落后、民心涣散的烂摊子。
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一份由县统计局联合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经过三轮交叉核对后,最终呈报到省发改委的经济数据报告,在江南省的经济决策圈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截至第三季度末:
青川县前三季度GDP总量已达175.6亿元,同比增长35.7%!
这个增速,不仅位列全省第一,更是第二名的近两倍。
按照这个趋势预测,全年GDP总量将历史性地突破230亿大关,一年时间净增近80亿!
财政收入: 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12%!
首次实现了单季度财政收入超越十年前的全年总和。
更关键的是,税收收入占比,从过去的不足60%,跃升至85%,财政“造血”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8.3%,两项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
这份堪称“奇迹”的数据报告,让所有拿到它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感到了匪夷所思。
很快媒体的“长枪短炮”,便对准了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最先嗅到味道的,是省内官媒《江南日报》。
他们派出了最资深的首席记者,带队在青川进行了一周的深度调研,最终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篇名为《“青川奇迹”背后的发展密码》的系列报道。
报道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从工业升级,到营商环境,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旅实践……
报道将青川的变革,提升到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高度。
这篇报道,如同打开了舆论的闸门。
《江州晚报》、《江南经济观察》等省市级媒体迅速跟进。
很快,这股热潮便蔓延到了全国。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财经频道……国家级的媒体,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创造了“西部山区发展样本”的小县城。
“青川速度”、“青川模式”一时间成了网络上的热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林远和他核心团队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低调。
林远直接下令,除县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外,他和孟彦、周云帆、张强等核心领导,一概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个人专访。
“把镜头对准我们的企业家,对准我们的一线工人,对准我们青川的老百姓。”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林远这样说道,“他们才是创造奇迹的主角。我们是服务者,不是明星。”
即使是红颜知己的苏菲,一再软磨硬泡,林远依然坚持住,没有接受她的采访。
这种务实不务虚的态度,让整个青川官场,都形成了一种埋头干实事、不搞花架子的风气。
然而,林远想低调,却有人偏不让他低调。
这个人,就是常务副县长何平。
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和站队失败的打击后,这位官场老油条,迅速找到了自己全新的“政治生态位”——成为林书记最忠诚、最狂热的“首席吹鼓手”。
“各位记者朋友们,青川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一次面对十几家媒体的长枪短炮时,何平站在县政府的大楼前,慷慨激昂,手舞足蹈。
“那就是因为我们有林远书记这样一位‘主心骨’!是林书记,以他非凡的政治智慧、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和敢于担当的魄力,为我们青川擘画了今天这张宏伟的蓝图!”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林书记的每一个决策,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上!从特钢基地到算力中心,那都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就是格局!这就是高瞻远瞩!”
这段充满了肉麻吹捧的采访视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林远是在顾盼的办公室里,哭笑不得地看完的。
“老板,”顾盼忍着笑汇报道,“这已经是何县长这个月,第五次以‘青川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了。”
林远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知道,何平这是向他递交“投名状”。
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何平是林远书记麾下最忠诚的那条狗。
对于这种行为,林远懒得去管。
只要他不耽误干正事,随他去折腾。
一个被彻底打断了脊梁的对手,有时候比一个被清除掉的对手更有用。
至少,他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警示牌”。
媒体的疯狂报道,很快就带来了第二个“幸福的烦恼”——全国各地的政府考察团,纷至沓来。
从邻近的兄弟县市,到千里之外的西部贫困地区,甚至还有沿海的发达城市……
一时间,青川县政府的招待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
最多的一天,县政府同时接待了来自五个不同省份的七个考察团。
周云帆和张强这些核心领导,几乎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被分割成了两部分。
上午陪同考察,下午开会研究工作,晚上还要参加接待晚宴。
“老板再这么下去,咱们的正事都别干了,干脆成立一个‘青川考察接待办公室’算了!”
在一次碰头会上,一向沉稳的周云帆也忍不住开始抱怨。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所累,疲于奔命。
只有一个人,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老板,”孟彦放下手里的茶杯,“我倒觉得,这不仅不是个麻烦,反而……是咱们青川下一个产业的引爆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你们想,”孟彦站起身,走到了那幅巨大的青川县地图前,“他们为什么来?他们是来学习‘青川模式’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青川模式’,做成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门可以明码标价的生意呢?”
“我的构思是,由我们县国资委牵头,联合县委党校成立一个全新的机构——‘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
“我们把‘特钢基地’的建设经验,做成一门《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课程;把‘丽景花园’的盘活案例,做成一门《城市烂尾项目处置》的专题研讨;把‘算力中心’的弯道超车,做成一门《数字经济下的县域发展新机遇》的高端讲座!”
“我们请谁来讲课?就请李珂、赵静、朱海坤,甚至可以请汉斯!让他们用最真实的案例,来讲最干的干货!”
“至于收费嘛……”孟彦的嘴角,勾起一抹商人般的微笑,“按照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时长,分为不同的套餐。食宿,统一安排在我们青川石砚文旅小镇的特色民宿和酒店里。这不仅能解决我们的接待压力,还能为我们的文旅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能力的客源!”
听完孟彦这番石破天惊的构思,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商业脑洞,给彻底震住了。
许久,林远才缓缓地开口。
“孟彦啊孟彦……你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你这是直接打造成一个‘全国县域发展的西点军校’啊!”
想要理解这场剧变的深刻程度,首先必须理清它过往的底色。
青川县,地处江南省西南部丘陵地带,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下辖八镇四乡,户籍总人口41.7万人,常住人口约33万。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县。
其地理特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境内多山,耕地稀少且零碎,严重制约了传统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人文方面,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驿道和军事要塞,民风相对彪悍,宗族势力影响深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张、钱两家黑恶势力得以盘踞数十年的土壤。
经济结构上,过去的青川只有两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矿产。 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贡献了往年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工业产值和接近一半的财政税收。
但这种依赖,是粗放且致命的。
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而随着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这条支柱早已摇摇欲坠。
第二支柱,是劳务输出。
每年有近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的工厂和工地。
他们用汗水换回的汇款,是支撑县域消费市场的基石。
但这背后,是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及整个县城经济活力的严重缺失。
反映在数据上,则更为直观。
林远上任前的最后一个财年,青川县的全年GDP总量为152.3亿元,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财政收入: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8.1亿元,但财政支出却高达35.4亿元,超过27亿元的巨大缺口,完全依赖省市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占比18.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43.5%(其中矿业占35%),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8.3%。结构极不健康,缺乏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林远接手时的青川是一个暮气沉沉、财政困窘、产业落后、民心涣散的烂摊子。
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一份由县统计局联合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经过三轮交叉核对后,最终呈报到省发改委的经济数据报告,在江南省的经济决策圈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截至第三季度末:
青川县前三季度GDP总量已达175.6亿元,同比增长35.7%!
这个增速,不仅位列全省第一,更是第二名的近两倍。
按照这个趋势预测,全年GDP总量将历史性地突破230亿大关,一年时间净增近80亿!
财政收入: 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12%!
首次实现了单季度财政收入超越十年前的全年总和。
更关键的是,税收收入占比,从过去的不足60%,跃升至85%,财政“造血”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8.3%,两项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
这份堪称“奇迹”的数据报告,让所有拿到它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感到了匪夷所思。
很快媒体的“长枪短炮”,便对准了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最先嗅到味道的,是省内官媒《江南日报》。
他们派出了最资深的首席记者,带队在青川进行了一周的深度调研,最终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篇名为《“青川奇迹”背后的发展密码》的系列报道。
报道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从工业升级,到营商环境,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旅实践……
报道将青川的变革,提升到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高度。
这篇报道,如同打开了舆论的闸门。
《江州晚报》、《江南经济观察》等省市级媒体迅速跟进。
很快,这股热潮便蔓延到了全国。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财经频道……国家级的媒体,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创造了“西部山区发展样本”的小县城。
“青川速度”、“青川模式”一时间成了网络上的热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林远和他核心团队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低调。
林远直接下令,除县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外,他和孟彦、周云帆、张强等核心领导,一概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个人专访。
“把镜头对准我们的企业家,对准我们的一线工人,对准我们青川的老百姓。”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林远这样说道,“他们才是创造奇迹的主角。我们是服务者,不是明星。”
即使是红颜知己的苏菲,一再软磨硬泡,林远依然坚持住,没有接受她的采访。
这种务实不务虚的态度,让整个青川官场,都形成了一种埋头干实事、不搞花架子的风气。
然而,林远想低调,却有人偏不让他低调。
这个人,就是常务副县长何平。
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和站队失败的打击后,这位官场老油条,迅速找到了自己全新的“政治生态位”——成为林书记最忠诚、最狂热的“首席吹鼓手”。
“各位记者朋友们,青川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一次面对十几家媒体的长枪短炮时,何平站在县政府的大楼前,慷慨激昂,手舞足蹈。
“那就是因为我们有林远书记这样一位‘主心骨’!是林书记,以他非凡的政治智慧、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和敢于担当的魄力,为我们青川擘画了今天这张宏伟的蓝图!”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林书记的每一个决策,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上!从特钢基地到算力中心,那都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就是格局!这就是高瞻远瞩!”
这段充满了肉麻吹捧的采访视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林远是在顾盼的办公室里,哭笑不得地看完的。
“老板,”顾盼忍着笑汇报道,“这已经是何县长这个月,第五次以‘青川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了。”
林远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知道,何平这是向他递交“投名状”。
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何平是林远书记麾下最忠诚的那条狗。
对于这种行为,林远懒得去管。
只要他不耽误干正事,随他去折腾。
一个被彻底打断了脊梁的对手,有时候比一个被清除掉的对手更有用。
至少,他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警示牌”。
媒体的疯狂报道,很快就带来了第二个“幸福的烦恼”——全国各地的政府考察团,纷至沓来。
从邻近的兄弟县市,到千里之外的西部贫困地区,甚至还有沿海的发达城市……
一时间,青川县政府的招待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
最多的一天,县政府同时接待了来自五个不同省份的七个考察团。
周云帆和张强这些核心领导,几乎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被分割成了两部分。
上午陪同考察,下午开会研究工作,晚上还要参加接待晚宴。
“老板再这么下去,咱们的正事都别干了,干脆成立一个‘青川考察接待办公室’算了!”
在一次碰头会上,一向沉稳的周云帆也忍不住开始抱怨。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所累,疲于奔命。
只有一个人,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老板,”孟彦放下手里的茶杯,“我倒觉得,这不仅不是个麻烦,反而……是咱们青川下一个产业的引爆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你们想,”孟彦站起身,走到了那幅巨大的青川县地图前,“他们为什么来?他们是来学习‘青川模式’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青川模式’,做成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门可以明码标价的生意呢?”
“我的构思是,由我们县国资委牵头,联合县委党校成立一个全新的机构——‘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
“我们把‘特钢基地’的建设经验,做成一门《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课程;把‘丽景花园’的盘活案例,做成一门《城市烂尾项目处置》的专题研讨;把‘算力中心’的弯道超车,做成一门《数字经济下的县域发展新机遇》的高端讲座!”
“我们请谁来讲课?就请李珂、赵静、朱海坤,甚至可以请汉斯!让他们用最真实的案例,来讲最干的干货!”
“至于收费嘛……”孟彦的嘴角,勾起一抹商人般的微笑,“按照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时长,分为不同的套餐。食宿,统一安排在我们青川石砚文旅小镇的特色民宿和酒店里。这不仅能解决我们的接待压力,还能为我们的文旅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能力的客源!”
听完孟彦这番石破天惊的构思,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商业脑洞,给彻底震住了。
许久,林远才缓缓地开口。
“孟彦啊孟彦……你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你这是直接打造成一个‘全国县域发展的西点军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