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如同一个迟疑的访客,迟迟不肯将光明彻底洒向辽水西岸。天光在浓重的、饱含水汽的云层后挣扎,透出一种阴郁的、铅灰色的调子,映照着下方连绵起伏的唐军营寨,更显得肃穆而压抑。
御帐之内,李世民早已起身。他换上了全套的明光铠,甲叶在帐内昏聩的光线下,依然折射出冷硬的微光。他端坐在帅案后,面容平静,甚至比昨日更多了几分沉凝,唯有眼底深处那几缕未能完全隐藏的血丝,透露出他昨夜经历的煎熬与那个不可告人的、惊世骇俗的梦境。
另外一边,吴战则是根本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和身边的兄弟一样起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随意的性格让众人也不没特殊看待,不过心底的那种恭敬是无法抹杀的。
长孙无忌与李积,作为皇帝最核心的幕僚,被最早召入帐内。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身上某种微妙的变化——那并非找到了具体渡河方法的振奋,而是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决断,一种将信将疑却又强迫自己相信的奇异状态。
“陛下,”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问道,“昨夜可曾安寝?观陛下气色,似有思虑。”
李世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扫过两位心腹重臣,沉默了片刻。帐内只有三人沉重的呼吸声和帐外隐约传来的、大军清晨起身整顿的嘈杂。
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朕,昨夜得一天兆。”
只此一句,便让长孙无忌和李积心头剧震,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天兆?在这进退维谷之际?
李世民没有详细描述梦境中那幽蓝的水域与玄奥的对话,他只是用一种极其简练、近乎颁布诏令的语气说道:“天示于朕,今日午时三刻,将有异象显化于此辽水之上,助我大军渡河。”
帐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长孙无忌的瞳孔微微收缩,李积花白的眉毛也紧紧拧在了一起。他们都是历经风雨、务实至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这种玄虚之事,本能地抱有最深的怀疑。然而,说出这话的是皇帝,是创造了贞观盛世的天可汗,他们无法,也不敢立刻出言反驳。
“陛下,”李积斟酌着词句,声音干涩,“不知……是何异象?需我军如何配合?”他问得极其谨慎,试图将这件玄虚之事,拉回到可以理解和控制的现实层面。
“届时自知。”李世民的回答简短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深究的神秘,“传朕旨意,各军提前造饭,巳时之前,全军务必集结于西岸预设阵地,披甲执锐,列阵待命!弓弩上弦,骑兵备马,辎重整理,做好随时渡河之万全准备!”
这个命令,让长孙无忌和李积更加愕然。这不像是等待验证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兆”,倒像是确信无疑地准备进行一场计划周密的军事行动。
“陛下,”长孙无忌忍不住劝谏,“三军一动,耗费心力。若午时三刻……并无异象,届时军心士气,恐将……”他不敢再说下去,但那意思显而易见——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届时若无所依凭,军心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同两道冷电,射向长孙无忌。
“朕,信此天兆!”他一字一顿,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尔等,可信朕否?”
这不是询问,这是质询,是帝王意志的绝对体现。
长孙无忌和李积浑身一凛,再无丝毫犹豫,立刻躬身应道:“臣等谨遵圣谕!陛下之言,便是天意!”
“去吧。”李世民挥了挥手,“依令行事。另,传令水军,将所有船只、木筏整理就绪,泊于岸边,但……无朕亲令,任何人不得擅自下水!”
“遵旨!”
命令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迅速在庞大的军营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尽管各级将领心中充满了与长孙无忌、李积同样的疑惑与不解,但基于对天可汗近乎盲目的崇拜与严格的军纪,整个唐军大营还是如同一架精密的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
炊烟袅袅升起,旋即又被河风吹散。将士们沉默地咀嚼着干粮,检查着弓弦的韧性,磨砺着横刀陌刀的锋刃,将马匹的鞍辔一再调整确认。一股紧张而躁动不安的气氛,在队伍中弥漫。窃窃私语声如同暗流,在严整的队列底层涌动。
“听说了吗?陛下得了天启!”
“午时三刻?真有神仙来帮咱们?”
“这辽水龙王,莫非也要听咱陛下的号令?”
“谁知道呢……万一没有……”
“噤声!陛下自有道理!”
怀疑与期待,理性与信仰,在这些普通士卒的心中激烈交战。他们抬头望向那依旧阴沉沉的天空,望向远方那如同亘古凶兽般咆哮的浑黄河水,只觉得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手心的汗水,浸湿了冰冷的兵器木柄。
时间,在一种空前压抑而焦灼的氛围中,缓慢地流逝。
巳时将至,十余万唐军已然在西岸沿河数里的高地上,列成了庞大的、肃杀的军阵。
玄甲骑兵位于两翼,人马皆覆铁甲,如同乌云压境;步卒方阵居中,长槊如林,陌刀映着惨淡的天光,沉默中蕴藏着爆炸性的力量;弓弩手居于阵前和阵后高地,箭囊饱满,弓矢上弦,警惕地指向对岸可能出现的异动。
中军大纛之下,李世民金甲赤袍,骑乘飒露紫,在一众核心将领的簇拥下,如同定海神针般矗立在一处最高的土坡上。他的目光,穿越整个军阵,死死地锁定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之上。
长孙无忌、李积等人紧随其后,他们的心情比普通士兵更加复杂。他们既期盼那“天兆”真的出现,解此危局;又深恐那只是皇帝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最终导致难以收场的局面。他们的目光,不时地瞟向天空中太阳的方向,只觉得今日的太阳,仿佛被无形的锁链拖住了脚步,移动得异常缓慢。
对岸,高句丽的侦骑似乎也察觉到了唐军不寻常的大规模集结,人影绰绰,数量明显增多,远远地了望着这岸肃杀的军阵,充满了警惕与不解。
御帐之内,李世民早已起身。他换上了全套的明光铠,甲叶在帐内昏聩的光线下,依然折射出冷硬的微光。他端坐在帅案后,面容平静,甚至比昨日更多了几分沉凝,唯有眼底深处那几缕未能完全隐藏的血丝,透露出他昨夜经历的煎熬与那个不可告人的、惊世骇俗的梦境。
另外一边,吴战则是根本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和身边的兄弟一样起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随意的性格让众人也不没特殊看待,不过心底的那种恭敬是无法抹杀的。
长孙无忌与李积,作为皇帝最核心的幕僚,被最早召入帐内。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身上某种微妙的变化——那并非找到了具体渡河方法的振奋,而是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决断,一种将信将疑却又强迫自己相信的奇异状态。
“陛下,”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问道,“昨夜可曾安寝?观陛下气色,似有思虑。”
李世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扫过两位心腹重臣,沉默了片刻。帐内只有三人沉重的呼吸声和帐外隐约传来的、大军清晨起身整顿的嘈杂。
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朕,昨夜得一天兆。”
只此一句,便让长孙无忌和李积心头剧震,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天兆?在这进退维谷之际?
李世民没有详细描述梦境中那幽蓝的水域与玄奥的对话,他只是用一种极其简练、近乎颁布诏令的语气说道:“天示于朕,今日午时三刻,将有异象显化于此辽水之上,助我大军渡河。”
帐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长孙无忌的瞳孔微微收缩,李积花白的眉毛也紧紧拧在了一起。他们都是历经风雨、务实至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这种玄虚之事,本能地抱有最深的怀疑。然而,说出这话的是皇帝,是创造了贞观盛世的天可汗,他们无法,也不敢立刻出言反驳。
“陛下,”李积斟酌着词句,声音干涩,“不知……是何异象?需我军如何配合?”他问得极其谨慎,试图将这件玄虚之事,拉回到可以理解和控制的现实层面。
“届时自知。”李世民的回答简短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深究的神秘,“传朕旨意,各军提前造饭,巳时之前,全军务必集结于西岸预设阵地,披甲执锐,列阵待命!弓弩上弦,骑兵备马,辎重整理,做好随时渡河之万全准备!”
这个命令,让长孙无忌和李积更加愕然。这不像是等待验证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兆”,倒像是确信无疑地准备进行一场计划周密的军事行动。
“陛下,”长孙无忌忍不住劝谏,“三军一动,耗费心力。若午时三刻……并无异象,届时军心士气,恐将……”他不敢再说下去,但那意思显而易见——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届时若无所依凭,军心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同两道冷电,射向长孙无忌。
“朕,信此天兆!”他一字一顿,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尔等,可信朕否?”
这不是询问,这是质询,是帝王意志的绝对体现。
长孙无忌和李积浑身一凛,再无丝毫犹豫,立刻躬身应道:“臣等谨遵圣谕!陛下之言,便是天意!”
“去吧。”李世民挥了挥手,“依令行事。另,传令水军,将所有船只、木筏整理就绪,泊于岸边,但……无朕亲令,任何人不得擅自下水!”
“遵旨!”
命令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迅速在庞大的军营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尽管各级将领心中充满了与长孙无忌、李积同样的疑惑与不解,但基于对天可汗近乎盲目的崇拜与严格的军纪,整个唐军大营还是如同一架精密的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
炊烟袅袅升起,旋即又被河风吹散。将士们沉默地咀嚼着干粮,检查着弓弦的韧性,磨砺着横刀陌刀的锋刃,将马匹的鞍辔一再调整确认。一股紧张而躁动不安的气氛,在队伍中弥漫。窃窃私语声如同暗流,在严整的队列底层涌动。
“听说了吗?陛下得了天启!”
“午时三刻?真有神仙来帮咱们?”
“这辽水龙王,莫非也要听咱陛下的号令?”
“谁知道呢……万一没有……”
“噤声!陛下自有道理!”
怀疑与期待,理性与信仰,在这些普通士卒的心中激烈交战。他们抬头望向那依旧阴沉沉的天空,望向远方那如同亘古凶兽般咆哮的浑黄河水,只觉得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手心的汗水,浸湿了冰冷的兵器木柄。
时间,在一种空前压抑而焦灼的氛围中,缓慢地流逝。
巳时将至,十余万唐军已然在西岸沿河数里的高地上,列成了庞大的、肃杀的军阵。
玄甲骑兵位于两翼,人马皆覆铁甲,如同乌云压境;步卒方阵居中,长槊如林,陌刀映着惨淡的天光,沉默中蕴藏着爆炸性的力量;弓弩手居于阵前和阵后高地,箭囊饱满,弓矢上弦,警惕地指向对岸可能出现的异动。
中军大纛之下,李世民金甲赤袍,骑乘飒露紫,在一众核心将领的簇拥下,如同定海神针般矗立在一处最高的土坡上。他的目光,穿越整个军阵,死死地锁定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之上。
长孙无忌、李积等人紧随其后,他们的心情比普通士兵更加复杂。他们既期盼那“天兆”真的出现,解此危局;又深恐那只是皇帝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最终导致难以收场的局面。他们的目光,不时地瞟向天空中太阳的方向,只觉得今日的太阳,仿佛被无形的锁链拖住了脚步,移动得异常缓慢。
对岸,高句丽的侦骑似乎也察觉到了唐军不寻常的大规模集结,人影绰绰,数量明显增多,远远地了望着这岸肃杀的军阵,充满了警惕与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