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棉”风波因县令夫人的亲自辟谣而瞬间平息,东塘工坊非但未受损伤,声名反而因这番际遇更上一层楼。坊间皆言,李痘医的棉布乃是被县尊夫人“开过光”、“正过名”的祥瑞之物,一时间,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工坊门前车马络绎不绝,较之以往更盛。
这一日,一辆装饰雅致的青帷小车停在了东塘工坊略显简陋的院门外。车上下来一位衣着体面的嬷嬷,自称是县令夫人身边的管事嬷嬷,奉夫人之命,特来见李娘子。
工坊众人皆是一惊,不知是福是祸。李青禾闻讯,整理了一下粗布衣衫,平静地将嬷嬷迎入暂且充作待客之处的物料房。
嬷嬷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屋内堆放的原料和窗外轰鸣的织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脸上堆起笑容,从随身带来的一个锦囊中,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蓝皮线装书,封面上工整写着两个秀气的楷字——《女诫》。
“李娘子,”嬷嬷语气客气却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夫人感念你前番进献棉布之心,又闻你虽出身乡野,却自强不息,办工坊,惠乡邻,实属难得。特命老身将此书赠予娘子。夫人言道,《女诫》乃女子立身之本,明德知礼,方不坠妇道。望娘子闲暇时诵读体悟,于持家立业、教化女工,皆有益处。”
赠《女诫》?
张寡妇等人在一旁听了,脸上不禁露出几分惶恐与荣耀交织的复杂神色。县令夫人亲赠《女诫》,这在乡间乃是了不得的体面,意味着官家夫人对其品行的某种认可。但那书中所载的“卑弱”、“顺从”、“专一”之义,又与眼前这位带领她们开工坊、抗流言、甚至与军曹打交道的李青禾,显得那般格格不入。
李青禾双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女诫》,深陷的眼窝里波澜不惊。她缓缓躬身行礼,嘶哑的声音依旧平静:“民妇谢夫人厚爱。夫人金玉良言,民妇谨记于心。”
嬷嬷见她态度恭顺,心下满意,又略略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欲告辞。
“嬷嬷请留步。”李青禾却忽然开口,“夫人赐下宝书,教诲深重,民妇无以为报。工坊鄙陋,无有珍品,唯有近日督促女工们所做一物,或可博夫人一观,略解烦忧。”
说着,她示意周娘子从里间取出一卷裱糊在粗麻布上的物事。展开来看,并非字画,而是一幅用各色零碎布头、丝线精心拼贴、刺绣而成的《四季耕作图》。
只见图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场景栩栩如生。农人扶犁扬鞭,妇人弯腰除草,孩童拾穗,老者晒谷……每一幅小景都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针脚细密,色彩运用虽不华丽,却极其质朴真切,将田间地头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难得的是,图中还对所绘的改良水车、套种棉豆、压青肥田等法,做了细致的描绘。
“此图乃工坊众人根据民妇平日所言农事,共同缝制而成。”李青禾缓缓道,“内中亦包含些许因地制宜的耕种之法,皆乃实践所得。夫人深居宅院,或可借此图,略窥民间稼穑之艰与农人之智。虽不及《女诫》之微言大义,亦是吾等草野妇人,对天时地利、生计劳作的一点浅见拙识。”
嬷嬷接过那幅巨大的、散发着布帛和丝线气息的《四季耕作图》,初时有些讶异,觉得此物未免太过粗朴,难登大雅之堂。但细看之下,却被那其中蕴含的蓬勃生机与细致观察所吸引,尤其是图中蕴含的那些新奇农法,她虽不懂,却也觉别具一格。
“这……李娘子有心了。”嬷嬷语气缓和了许多,“老身定当将此图呈于夫人。”
数日后,县令夫人于后堂赏玩那幅《四季耕作图》。起初,她也只是出于礼貌略看一看。但看着看着,便被那图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与真挚情感所吸引。她虽不事生产,却也知米粮来之不易。图中描绘的辛勤劳作、巧妙农法,以及那跃然布上的、对土地与生活的热爱,让她感受到一种与深宅大院中诵读《女诫》完全不同的、坚实而蓬勃的力量。
她尤其对那“棉豆套种”、“水车灌溉”的细节感到新奇,唤来嬷嬷细问。嬷嬷便将李青禾所言及坊间听闻的种种,一一禀报。
县令夫人听罢,久久不语。她再次凝视那幅粗朴却生动的图卷,又看了看案头那本精美却略显刻板的《女诫》,轻轻叹了口气,对身旁心腹丫鬟道:
“以往只知《女诫》为女子规范,今日观此《耕作图》,方知世间还有另一番道理。李娘子此人,虽不识多少圣贤书,却于这田地生计之中,摸爬滚打,悟出了真正的持家立业、安身立命之道。此中有真道,胜虚文万千。”
夫人此言,虽未公然宣之于外,却在极小范围内流传开来,渐渐传入一些士绅家眷耳中。人们对李青禾及其工坊的看法,悄然间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意味——不再仅仅是精明能干的“痘医”、“匠首”,更是一位得到了官家夫人某种程度上的“道义”认可的特殊女子。
塘埂方向。 月色如水。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得知了后堂的这番评价。 浑浊的目光…… 投向工坊的灯火, 仿佛能穿透墙壁, 看到那幅凝聚了实践与智慧的《四季耕作图》。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带上了一丝复杂感慨的声音, 缓缓地吐出:
“……文——……” 声音顿了顿, 似在比较那两种不同的“道理”。 “…——赠——…” “…——图——…”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务实之道终获认可的深沉意味, 向下一点。 “…——实——!”
“文赠图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月色。 工坊内, 织机声依旧, 那幅无意间换得夫人一声叹的《耕作图》, 正静静地诉说着—— ……土——……地——……上——……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
这一日,一辆装饰雅致的青帷小车停在了东塘工坊略显简陋的院门外。车上下来一位衣着体面的嬷嬷,自称是县令夫人身边的管事嬷嬷,奉夫人之命,特来见李娘子。
工坊众人皆是一惊,不知是福是祸。李青禾闻讯,整理了一下粗布衣衫,平静地将嬷嬷迎入暂且充作待客之处的物料房。
嬷嬷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屋内堆放的原料和窗外轰鸣的织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脸上堆起笑容,从随身带来的一个锦囊中,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蓝皮线装书,封面上工整写着两个秀气的楷字——《女诫》。
“李娘子,”嬷嬷语气客气却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夫人感念你前番进献棉布之心,又闻你虽出身乡野,却自强不息,办工坊,惠乡邻,实属难得。特命老身将此书赠予娘子。夫人言道,《女诫》乃女子立身之本,明德知礼,方不坠妇道。望娘子闲暇时诵读体悟,于持家立业、教化女工,皆有益处。”
赠《女诫》?
张寡妇等人在一旁听了,脸上不禁露出几分惶恐与荣耀交织的复杂神色。县令夫人亲赠《女诫》,这在乡间乃是了不得的体面,意味着官家夫人对其品行的某种认可。但那书中所载的“卑弱”、“顺从”、“专一”之义,又与眼前这位带领她们开工坊、抗流言、甚至与军曹打交道的李青禾,显得那般格格不入。
李青禾双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女诫》,深陷的眼窝里波澜不惊。她缓缓躬身行礼,嘶哑的声音依旧平静:“民妇谢夫人厚爱。夫人金玉良言,民妇谨记于心。”
嬷嬷见她态度恭顺,心下满意,又略略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欲告辞。
“嬷嬷请留步。”李青禾却忽然开口,“夫人赐下宝书,教诲深重,民妇无以为报。工坊鄙陋,无有珍品,唯有近日督促女工们所做一物,或可博夫人一观,略解烦忧。”
说着,她示意周娘子从里间取出一卷裱糊在粗麻布上的物事。展开来看,并非字画,而是一幅用各色零碎布头、丝线精心拼贴、刺绣而成的《四季耕作图》。
只见图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场景栩栩如生。农人扶犁扬鞭,妇人弯腰除草,孩童拾穗,老者晒谷……每一幅小景都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针脚细密,色彩运用虽不华丽,却极其质朴真切,将田间地头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难得的是,图中还对所绘的改良水车、套种棉豆、压青肥田等法,做了细致的描绘。
“此图乃工坊众人根据民妇平日所言农事,共同缝制而成。”李青禾缓缓道,“内中亦包含些许因地制宜的耕种之法,皆乃实践所得。夫人深居宅院,或可借此图,略窥民间稼穑之艰与农人之智。虽不及《女诫》之微言大义,亦是吾等草野妇人,对天时地利、生计劳作的一点浅见拙识。”
嬷嬷接过那幅巨大的、散发着布帛和丝线气息的《四季耕作图》,初时有些讶异,觉得此物未免太过粗朴,难登大雅之堂。但细看之下,却被那其中蕴含的蓬勃生机与细致观察所吸引,尤其是图中蕴含的那些新奇农法,她虽不懂,却也觉别具一格。
“这……李娘子有心了。”嬷嬷语气缓和了许多,“老身定当将此图呈于夫人。”
数日后,县令夫人于后堂赏玩那幅《四季耕作图》。起初,她也只是出于礼貌略看一看。但看着看着,便被那图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与真挚情感所吸引。她虽不事生产,却也知米粮来之不易。图中描绘的辛勤劳作、巧妙农法,以及那跃然布上的、对土地与生活的热爱,让她感受到一种与深宅大院中诵读《女诫》完全不同的、坚实而蓬勃的力量。
她尤其对那“棉豆套种”、“水车灌溉”的细节感到新奇,唤来嬷嬷细问。嬷嬷便将李青禾所言及坊间听闻的种种,一一禀报。
县令夫人听罢,久久不语。她再次凝视那幅粗朴却生动的图卷,又看了看案头那本精美却略显刻板的《女诫》,轻轻叹了口气,对身旁心腹丫鬟道:
“以往只知《女诫》为女子规范,今日观此《耕作图》,方知世间还有另一番道理。李娘子此人,虽不识多少圣贤书,却于这田地生计之中,摸爬滚打,悟出了真正的持家立业、安身立命之道。此中有真道,胜虚文万千。”
夫人此言,虽未公然宣之于外,却在极小范围内流传开来,渐渐传入一些士绅家眷耳中。人们对李青禾及其工坊的看法,悄然间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意味——不再仅仅是精明能干的“痘医”、“匠首”,更是一位得到了官家夫人某种程度上的“道义”认可的特殊女子。
塘埂方向。 月色如水。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得知了后堂的这番评价。 浑浊的目光…… 投向工坊的灯火, 仿佛能穿透墙壁, 看到那幅凝聚了实践与智慧的《四季耕作图》。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带上了一丝复杂感慨的声音, 缓缓地吐出:
“……文——……” 声音顿了顿, 似在比较那两种不同的“道理”。 “…——赠——…” “…——图——…”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务实之道终获认可的深沉意味, 向下一点。 “…——实——!”
“文赠图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月色。 工坊内, 织机声依旧, 那幅无意间换得夫人一声叹的《耕作图》, 正静静地诉说着—— ……土——……地——……上——……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