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与村落刚因水车共享、以工抵债等事,维系住一丝艰难的平衡与互助,一场更大的风波,却如同蓄势已久的洪水,猛然冲垮了这短暂的宁静。
这一日,数名县衙工房的胥吏,在一名身着青色官袍、面无表情的工房典史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东塘地界。他们手持皮尺、木桩,沿着塘东外围的棉田一路丈量、打桩,圈定了一大片土地,其中便包括了李青禾工坊那十几亩经过“血肥”滋养、刚刚恢复生机、寄托着来年偿还官贷与工债希望的棉田!
“奉县尊大人谕令!”工房典史展开一卷公文,声音冰冷地对着闻讯赶来的李青禾及众多乡邻宣布,“为保县境漕运畅通,灌溉周遭万亩良田,官府决议开挖‘惠民大渠’,引西河水东灌。尔等所占之地,正在渠线之上!即日起,限期十日,自行清理地上附着之物!官府将依律给予青苗补偿!”
此言一出,如同晴天霹雳!
开挖大渠?占用棉田?
李青禾心猛地一沉,急步上前:“大人!此事为何从未听闻?此乃我工坊赖以生存的棉田,去岁刚遭大火,今岁方才缓过……”
“官府规划,岂需事事与你等小民商议?”典史不耐烦地打断她,抖了抖手中的公文,“此乃县尊大人亲自勘定之利民工程!尔等只需遵令行事即可!至于补偿……”他瞥了一眼那长势良好的棉田,嘴角撇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依《田亩征用则例》,按中田青苗补偿,每亩折银一两五钱。”
每亩一两五钱?!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一两五钱?这简直是抢!”
“去岁那般光景,一亩好棉田出息都不止这个数!”
“这哪是‘惠民渠’,这是要命渠啊!”
李青禾气得浑身发颤。去岁大火后,她投入多少心血肥田养地?如今这棉田沃土油黑,苗势茁壮,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价值远超寻常中田!更别提其上寄托的军需订单、工债务、全村希望!一两五钱一亩,无异于明抢!
“大人!”李青禾强压怒火,声音因激动而愈发嘶哑,“此田绝非寻常中田!去岁投入肥力、工本远超此数!且田中所产,关系军需供应,岂能以此低价征用?还请大人明察,重新核价!”
典史脸色一沉:“李娘子!莫非你想抗命不成?补偿标准乃朝廷则例所定,岂容你讨价还价?休要聒噪,速速领了补偿银,清理田地!若延误渠工,按阻挠公务论处!”
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胥役们开始强行打下更多的木桩,白色的石灰线如同毒蛇般,缠绕在青翠的棉苗上。
乡邻们又急又怒,却敢怒不敢言,只能围着李青禾,将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李青禾看着那冰冷的石灰线,看着胥役们蛮横的动作,看着典史那不容置疑的嘴脸,深陷的眼窝里,先是愤怒,继而是一片冰冷的绝望,最后,却燃起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她知道,寻常哀求辩解已无用处。官府既已决定,且开出如此低价,显见是打定了主意要强征此地。
但她不能退!退一步,便是工坊倾覆,债务压顶,全村生机断绝!
她猛地转身,对张寡妇厉声道:“看好这里!在我回来之前,谁也不准动棉田一株苗!”
说完,她头也不回地疾步奔回工坊那间存放重要文书的小屋。
片刻之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她再次出现。手中紧紧捧着两样东西:一本是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田契》——那是她当初买下这片滩地的凭证;另一本,则是厚厚的新册子——那是工坊详细的《赋税册》,上面清晰记录着去岁至今,工坊为这片棉田所缴纳的各类赋税,以及投入的肥料、人工、乃至那场大火后的重建成本!
她手持这两本册子,如同手持着最后的武器,目光如炬,直视那工房典史:“大人既言《则例》,民妇便与大人论一论这《则例》!田产可征,乃朝廷法度,民妇不敢违抗!然则,《则例》亦云:‘征用熟田,需按实估价,补偿青苗、工本!’”
她将《田契》翻开,指向上面的地块标注和买地金额:“此乃官府所发田契,证明此地乃民妇合法产业!”她又重重翻开《赋税册》,一页页展示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此乃工坊历年缴纳田赋、以及去岁至今为此田投入巨资之明证!其所产棉花,专供军需,价值几何,县尊大人亦可知晓!如今大人仅依‘中田’例,每亩一两五钱便要强征,与明抢何异?此等‘补偿’,岂是《则例》本意?岂是‘惠民’之道?!”
她声音嘶哑,却字字铿锵,句句在理,竟将那典史驳得一时语塞。
“你……你强词夺理!”典史面红耳赤,恼羞成怒。
“民妇并非强词夺理,只求一个公道!”李青禾毫不退让,目光扫过围观的乡邻,声音陡然提高,“田产,官府可征!但这份公道——难征!”
最后三个字,她几乎是吼出来的,带着无尽的悲愤与决绝。
“民妇今日,便持这《田契》《赋税册》,去县衙门前,击鼓鸣冤!请县尊大人亲自看看,这‘惠民大渠’,究竟是如何‘惠’的我等小民!这‘补偿’,究竟合的是哪条《则例》!”
说罢,她不再看那典史一眼,手持两本沉重的册子,转身便朝着县城方向,一步步走去。她的背影枯槁却挺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力量与意志。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击鼓鸣冤?对抗官府工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那工房典史也愣在当场,脸色青白交错。他没想到这妇人如此刚烈决绝。
塘埂方向。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高处。 浑浊的目光…… 追随着那个手持书册、决然走向县城的枯槁背影。 风中, 似乎传来她嘶哑却坚定的声音——“田产可征,公道难征!”
枯槁的嘴唇…… 紧紧抿着, 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 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那双始终半眯着的眼睛里, 闪过一丝极其复杂难辨的光芒。 他缓缓抬起脚, 竟也一步步地, 跟在了那背影之后, 保持着一段距离, 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县衙方向, 暮鼓即将敲响。 一场民与官的正面较量, 即将—— ……擂——……响——……堂——……鼓——!
这一日,数名县衙工房的胥吏,在一名身着青色官袍、面无表情的工房典史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东塘地界。他们手持皮尺、木桩,沿着塘东外围的棉田一路丈量、打桩,圈定了一大片土地,其中便包括了李青禾工坊那十几亩经过“血肥”滋养、刚刚恢复生机、寄托着来年偿还官贷与工债希望的棉田!
“奉县尊大人谕令!”工房典史展开一卷公文,声音冰冷地对着闻讯赶来的李青禾及众多乡邻宣布,“为保县境漕运畅通,灌溉周遭万亩良田,官府决议开挖‘惠民大渠’,引西河水东灌。尔等所占之地,正在渠线之上!即日起,限期十日,自行清理地上附着之物!官府将依律给予青苗补偿!”
此言一出,如同晴天霹雳!
开挖大渠?占用棉田?
李青禾心猛地一沉,急步上前:“大人!此事为何从未听闻?此乃我工坊赖以生存的棉田,去岁刚遭大火,今岁方才缓过……”
“官府规划,岂需事事与你等小民商议?”典史不耐烦地打断她,抖了抖手中的公文,“此乃县尊大人亲自勘定之利民工程!尔等只需遵令行事即可!至于补偿……”他瞥了一眼那长势良好的棉田,嘴角撇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依《田亩征用则例》,按中田青苗补偿,每亩折银一两五钱。”
每亩一两五钱?!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一两五钱?这简直是抢!”
“去岁那般光景,一亩好棉田出息都不止这个数!”
“这哪是‘惠民渠’,这是要命渠啊!”
李青禾气得浑身发颤。去岁大火后,她投入多少心血肥田养地?如今这棉田沃土油黑,苗势茁壮,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价值远超寻常中田!更别提其上寄托的军需订单、工债务、全村希望!一两五钱一亩,无异于明抢!
“大人!”李青禾强压怒火,声音因激动而愈发嘶哑,“此田绝非寻常中田!去岁投入肥力、工本远超此数!且田中所产,关系军需供应,岂能以此低价征用?还请大人明察,重新核价!”
典史脸色一沉:“李娘子!莫非你想抗命不成?补偿标准乃朝廷则例所定,岂容你讨价还价?休要聒噪,速速领了补偿银,清理田地!若延误渠工,按阻挠公务论处!”
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胥役们开始强行打下更多的木桩,白色的石灰线如同毒蛇般,缠绕在青翠的棉苗上。
乡邻们又急又怒,却敢怒不敢言,只能围着李青禾,将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李青禾看着那冰冷的石灰线,看着胥役们蛮横的动作,看着典史那不容置疑的嘴脸,深陷的眼窝里,先是愤怒,继而是一片冰冷的绝望,最后,却燃起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她知道,寻常哀求辩解已无用处。官府既已决定,且开出如此低价,显见是打定了主意要强征此地。
但她不能退!退一步,便是工坊倾覆,债务压顶,全村生机断绝!
她猛地转身,对张寡妇厉声道:“看好这里!在我回来之前,谁也不准动棉田一株苗!”
说完,她头也不回地疾步奔回工坊那间存放重要文书的小屋。
片刻之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她再次出现。手中紧紧捧着两样东西:一本是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田契》——那是她当初买下这片滩地的凭证;另一本,则是厚厚的新册子——那是工坊详细的《赋税册》,上面清晰记录着去岁至今,工坊为这片棉田所缴纳的各类赋税,以及投入的肥料、人工、乃至那场大火后的重建成本!
她手持这两本册子,如同手持着最后的武器,目光如炬,直视那工房典史:“大人既言《则例》,民妇便与大人论一论这《则例》!田产可征,乃朝廷法度,民妇不敢违抗!然则,《则例》亦云:‘征用熟田,需按实估价,补偿青苗、工本!’”
她将《田契》翻开,指向上面的地块标注和买地金额:“此乃官府所发田契,证明此地乃民妇合法产业!”她又重重翻开《赋税册》,一页页展示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此乃工坊历年缴纳田赋、以及去岁至今为此田投入巨资之明证!其所产棉花,专供军需,价值几何,县尊大人亦可知晓!如今大人仅依‘中田’例,每亩一两五钱便要强征,与明抢何异?此等‘补偿’,岂是《则例》本意?岂是‘惠民’之道?!”
她声音嘶哑,却字字铿锵,句句在理,竟将那典史驳得一时语塞。
“你……你强词夺理!”典史面红耳赤,恼羞成怒。
“民妇并非强词夺理,只求一个公道!”李青禾毫不退让,目光扫过围观的乡邻,声音陡然提高,“田产,官府可征!但这份公道——难征!”
最后三个字,她几乎是吼出来的,带着无尽的悲愤与决绝。
“民妇今日,便持这《田契》《赋税册》,去县衙门前,击鼓鸣冤!请县尊大人亲自看看,这‘惠民大渠’,究竟是如何‘惠’的我等小民!这‘补偿’,究竟合的是哪条《则例》!”
说罢,她不再看那典史一眼,手持两本沉重的册子,转身便朝着县城方向,一步步走去。她的背影枯槁却挺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力量与意志。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击鼓鸣冤?对抗官府工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那工房典史也愣在当场,脸色青白交错。他没想到这妇人如此刚烈决绝。
塘埂方向。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高处。 浑浊的目光…… 追随着那个手持书册、决然走向县城的枯槁背影。 风中, 似乎传来她嘶哑却坚定的声音——“田产可征,公道难征!”
枯槁的嘴唇…… 紧紧抿着, 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 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那双始终半眯着的眼睛里, 闪过一丝极其复杂难辨的光芒。 他缓缓抬起脚, 竟也一步步地, 跟在了那背影之后, 保持着一段距离, 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县衙方向, 暮鼓即将敲响。 一场民与官的正面较量, 即将—— ……擂——……响——……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