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首诗传遍青阳,这秀才真出名了!-《诗词显圣,死囚逆天改命!》

  黑风寨!

  这三个字,像三支淬毒的冷箭,射穿了广场上刚刚升腾起来的欢庆气氛。

  王丞哲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官仓放火是虚招,真正的杀手锏,是调动了城外那伙无法无天的山匪!

  李绍元这是疯了!

  他这是要玉石俱焚,拉着整个青阳县给他陪葬!

  “大人!”报信的衙役声音发颤,“张捕头已经带人封锁了四门,并且派快马向府城求援了!”

  “来不及了!”王丞哲牙关紧咬。

  府城派兵,最快也要三日。

  而黑风寨那群亡命徒,从山上冲下来,连半天都不需要!

  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刚刚用一场公审和一首诗凝聚起来的民心,在这即将到来的血光之灾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老师,我们……”林凡扶着陈望,也听到了这惊人的消息。

  他的心头,刚被阳光照暖,又被一片阴云笼罩。

  “慌什么!”

  王丞哲猛地一转身,面向身后那群同样面露惊恐的衙役和百姓。

  他强行压下心头的巨浪,声音里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镇定。

  “李家丧心病狂,勾结山匪,此乃自取灭亡之道!”

  “本官在此立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即刻起,全城戒严!所有衙役、民壮,立刻上城墙布防!”

  “传我命令,打开武库,凡是愿意守城的青壮,皆可领取兵器,守我城池,保我家园!”

  他没有丝毫犹豫,一道道命令清晰地发了出去。

  那股子临危不乱的气度,竟硬生生将百姓心中滋生的恐慌,压下去了一半。

  众人看着这位年轻的县令,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愣头青,而是一位真正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的父母官。

  林凡看着王丞哲的背影,心中生出几分敬意。

  这位县令,有担当。

  ……

  县衙前的风波,暂时被王丞哲强力压下。

  但林凡的故事,却像是长了翅膀,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向了青阳县的每一个角落。

  当林凡搀扶着陈望夫子,走出县衙大门,走上回家的那条街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万众瞩目。

  街边的店铺里,掌柜的和伙计都跑了出来,对着他指指点点,脸上全是激动。

  路上的行人,自动分开一条道路,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混杂着敬畏、感激与好奇的神情。

  “快看!是林秀才!”

  “就是他!就是他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个卖炊饼的大婶,满脸涨红,也顾不上做生意了,从篮子里抓出两个最热乎的炊饼,不由分说就塞进了林凡怀里。

  “林秀才,饿了吧?快吃!快吃!你可是我们青阳县的大英雄!”

  林凡还没来得及推辞,旁边一个卖菜的老汉,又将一捆水灵灵的青菜递了过来。

  “林秀才,别嫌弃,这是俺自家种的,没打药!”

  越来越多的人围了上来。

  他们送来的,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一个鸡蛋,一把红枣,或是一句朴实的问候。

  可这股热忱,却比任何金银财宝,都更加滚烫。

  林凡抱着满怀的东西,有些手足无措,只能不停地作揖感谢。

  陈望夫子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拍了拍林凡的胳膊。

  “孩子,这就是人心。”

  “你为他们争了公道,他们便将你记在心里。”

  林凡的心,被这股暖流彻底填满了。

  他终于明白,自己那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所求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声名。

  而是要让这世间的公道与正气,有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城中最大的“悦来客”茶楼里。

  说书先生的惊堂木一拍,整个大堂都安静了下来。

  往日里,他说的是《三国》,讲的是《水浒》。

  可今天,他要讲的,是刚刚发生在县衙门口的真人真事。

  “话说那高台之上,李家供奉孙敬才,口出恶言,颠倒黑白!更以一首杀伐之诗,引动文气,要将咱们的林秀才,当场镇杀!”

  说书先生压低了嗓音,将那股肃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茶客们听得屏气凝神,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广场之上,感受到了那股刺骨的寒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咱们的林秀才,他做了什么?”

  先生将扇子“唰”地一下展开,声音陡然拔高。

  “他昂首向天,口占一绝!”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好!”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整个茶楼瞬间炸开了锅!

  “说得好!”

  “这诗,听着就提气!”

  “什么狗屁供奉,在咱们林秀才面前,屁都不是!”

  一时间,喝彩声、拍桌声、议论声,几乎要将茶楼的屋顶掀翻。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连同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短短半天之内,传遍了青阳县的大街小巷。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闺阁妇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上两句。

  林凡这个名字,也彻底取代了李家,成为了青阳县最响亮的招牌。

  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秀才的范畴。

  青阳县的文坛,更是掀起了一场地震。

  几位平日里闭门读书的老儒生,破天荒地齐聚在陈望家中。

  他们讨论的,不是经义,也不是策论,而是林凡的那两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一出,老夫枯坐十年,竟觉得茅塞顿开!”刘砚舟激动地站了起来,满脸红光。

  “天人感应,老夫只在古籍中见过记载,未曾想,有生之年,竟能亲眼目睹!”

  “陈兄,你教出了一个好学生啊!此子,是我青阳文运之所系,更是我青州文坛未来的希望!”

  陈望老夫子听着同窗们的赞誉,手捻胡须,笑得合不拢嘴,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几乎要溢出来。

  而这股风潮,并未停止在青阳县城。

  一些往来的客商,将县衙公审的奇闻和那两首惊艳的诗篇,带到了周边的乡镇。

  一时间,临县的文人学子,也开始听闻青阳县出了一个名叫林凡的奇才。

  这日黄昏。

  夕阳的余晖,给青阳县的城门楼,镀上了一层金边。

  城墙之上,王丞哲正带着衙役和民壮,紧张地布置着防务,所有人的心头,都压着黑风寨那块沉甸甸的石头。

  城门处,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书生,牵着一匹瘦马,在验过路引后,走进了城门。

  他拦住一个正要回家的民壮,客气地拱了拱手。

  “这位兄台,请了。”

  “在下从邻县而来,想向您打听一个人。”

  “您可知,那位写出‘春风吹又生’的林凡林秀才,家住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