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国有钱庄+内阁议政-《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豫北黄河沿线尚有部分地方,收获的小麦还是可以的,豫南等地的小麦因有淮河。

  也还是保有了部分,只有豫中地区因两条河流无法触及,减产稍微严重了些。

  为了对抗即将到来的兼并浪潮,崇祯以为是时候推动,国有钱庄的设立了。

  考虑到百姓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还不能一上来就建钱庄,信誉度是个大问题。

  找冯一俊调运了些粮食,崇祯又回到了福王府,这里宫殿都是现成的住着正好。

  崇祯跳下马向王府内走去,行至半路驻足询问道:“李若琏,洛阳有惠民局的分店吗?”

  “他的前身就是凝香阁,若是不清楚现在去查探一番,看能否找到京师周掌柜的行踪。”

  李若琏领命而去,崇祯回王府后监督了一番,水力锻锤的零部件制造。

  见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崇祯回到了王府的宫殿,他要往京师传几份旨意过去。

  旱灾波及可不是一个省,山河四省都遭遇到了严重的旱灾,崇祯是非常清楚的。

  这一年还算好的,明后两年才是最难熬的,会波及到湖广、南直隶等长江中下游。

  若不想办法,这几年必将出现兼并浪潮,很多百姓会沦为佃户甚至流民。

  正在崇祯愁眉不展时,李若琏带着周掌柜回了王府,周掌柜的到来崇祯是有点意外的。

  疑惑道:“你是何时到的洛阳?河南这边惠民局铺展得如何了?”

  周掌柜叩首后道:“陛下,草民已经将惠民局,开遍了河南主要大城。”

  “个别小城也有所涉及,若想每城都铺展开,还需要较长时日方才可以。”

  崇祯点头道:“起来吧!加快店铺开设的速度,朕要你在今年之前,将店开遍河南。”

  “若因店铺选址耗时,必要的时候可寻求锦衣卫协助,李若琏给过你个玉佩来吧?”

  周掌柜起身后躬身道:“回陛下,确有此事!不过草民还未曾用过。”

  崇祯挑眉道:“现在,朕授权你可以使用,定要在年前将店面,开到南直隶与湖广等地。”

  “朕,要用惠民局的信誉做保,开设全国性的国有钱庄,这一条很重要不得有误!”

  “对了,山河四省的惠民局,每月盈利大概多少银子?肥皂的售卖现在怎么样了?”

  周掌柜像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个账本,翻看了几页道:“陛下,以洛阳城为例。”

  “昨日,惠民局售卖的所有货物,总计收入是六百九十二两,其中光肥皂就占了三成。”

  “京师各大店铺,肥皂售卖略有放缓的迹象,可能是新鲜劲过了,又用起了替代品。”

  肥皂遇冷是必然的,以如今这个售卖的价格,恐怕只有大家族才会一直用。

  若是想用市场来调剂,就必须将配方公布出去,这事崇祯也考虑过了。

  赚的钱确实足够多了,如今内帑里拿个几百万两,还是很轻松的。

  这才是崇祯敢于,开设国有钱庄的底气,以前只能想想而已。

  惠民局卖天下所有商品,实际上却仅有几十种,衣食住行全算上也才几十种商品。

  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看来,惠民局所售卖的商品,确实算得上琳琅满目了。

  选惠民局做国有钱庄,是崇祯深思熟虑过的,不仅有口碑体量还足够大。

  开钱庄这碗饭,绝不会太好吃进嘴,毕竟多出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会让别的钱庄警惕。

  钱庄最怕的是恶性挤兑,只有足够大的体量才不怕,你能挤兑一家还能挤兑全部?

  只要坚持个一两天,临近的城池就能调集足够的银子,毕竟赚的银子是要送往京师的。

  像什么几十万两银子存取,这个必须设置相应的规范,不然几天就能给你整倒闭。

  崇祯对李若琏道:“让你手下可信之人,分别进驻每家惠民局,主要盯着银子的进出。”

  周掌柜长期跟锦衣卫打交道,他可太清楚这帮人是干啥的了,陛下往惠民局安排人。

  是不信任自己了吗?吓得,周掌柜跪地叩首道:“陛下,草民从未贪污过一分银子啊!”

  崇祯安慰道:“朕,当然知道周掌柜的忠心。不然,你早从这方世界消失了!”

  “之所以让你知道,朕会派人进驻惠民局,便是从未怀疑过你。”

  “钱庄这个东西,朕光信任你无用,你手下的人心可隔着肚皮,这事你可曾考虑过?”

  听到陛下如此一说,周掌柜也是频频点头,开办钱庄每日银钱,流通数额只会越来越多。

  像商人开设的钱庄,他们的掌柜都是直系亲属,旁支都很难涉及核心业务。

  陛下将这事交给他,已经算天大的信任了,但他只是一个人而非神,无法看穿每个人。

  周掌柜点头道:“陛下,这钱庄何时挂牌,需要另行扩增门头吗?”

  崇祯轻笑道:“这倒不必,将收钱的柜台隔开一半,用于钱庄的开设。”

  “这个是装潢的图纸,你拿去照着装就行,材质什么的别怕浪费。”

  其实,也就是简单的铁条,类似于老式窗户。

  只不过,为展现其独特气质,选用了整面玻璃做窗户,这玩意崇祯就没有多做过。

  只是用镜子拍卖,狠狠的薅过几笔,各大城池放个三五块,专门坑一波富户的银子。

  主要作用还是,让惠民局短时间内,便能打响名声。

  同时,惠民局也会放出,各种平价和低价货物,这些货物纯纯赔本赚吆喝。

  这也是短时间内,惠民局便能快速扩充的原因,若不用些小手段。

  光靠自然铺开,猴年马月都扩充不满山河四省,这不利于崇祯收割富人的银子。

  现在就是跟老天比时间,明年旱情会继续扩大,若无国有钱庄的介入。

  土地兼并的乱象,会短时间集中爆发,再到崇祯十六年,灾情更甚时农民起义又得来了。

  只有稳住国内的秩序,才能腾出手发展经济,有钱了方才能彻底,碾灭建奴那些臭虫!

  并不是崇祯对建奴,占据中原才有如此大敌意,你占了中原还能打得外敌嗷嗷叫!

  比如蒙古,他的口碑就要强过建奴,至少他有着最大的国土面积。

  建奴摘桃子拿下中原后,就开始闭关锁国,销毁火器自废武功。

  华夏最早的二十八连发自生火铳,比最早的机枪早了近两百年,只要肯潜心研发。

  打到红夷人的老巢,最多就是十年的事。哪知这帮蠢货压根,只喜欢跑马圈地加享受。

  而此时的京师文渊阁,几大阁老聚在一起,激烈的探讨着什么。

  只见程国祥争辩道:“税银税粮只是暂时调用,陛下说话向来算数,你们有何好怕的?”

  杨嗣昌将手中茶杯,重重放在桌案上,拍桌怒道:“本官乃首辅,绝不同意此议!”

  “兵部今年发往辽东的粮饷,还有六月战事的抚恤,都尚未结清如何能截留税银、税粮?”

  程国祥也是针锋相对道:“陛下都说了,只是短暂借调,待陛下回京后就补上。”

  杨嗣昌嗤笑道:“兵部给你来管咯!你户部不是有银子吗?你自己去填窟窿吧!”

  礼部尚书林欲楫道:“两位阁老别吵了,都是为陛下做事,没必要闹得面红耳赤的!”

  “这样,两位阁老各退一步。陛下要借调税银、税粮,不同意就是抗旨不遵!”

  “同意的话,又与国策背道而驰,理论上咱们该劝阻,但陛下说过凡事要灵活处置!”

  “今年河南确实遭了旱灾,这在之前各地题本中,就已看得明了做不得假。”

  “粮食借调确实省力了,不用运到京师再运往灾区,只有税银之事嘛……”

  程国祥暗自撇了撇嘴,他可太清楚这些人要说什么,都惦记太仓里那点银两。

  毕竟,都在等着银子用,而掌管银子的又是他程国祥,别人想从他这拿银子。

  除非陛下御批,或者内阁与陛下共同商议,且都举手通过才能拿到。

  这时,崇祯人都在河南,御批自然不能实现。

  那就只能从程国祥这里,看能否弄出来一些, 再有三个月就要过年了。

  过完年就需要,筹备陛下的万寿节了,三十岁的整寿,必须是要大办的。

  虽然,崇祯表示过省点银子,用来开设恩科。但那是陛下一人之言,做臣子的你要真信。

  皇帝虽然不会有意见,这事搁礼部看来,就是大不敬之罪。

  新任内阁成员,吏部尚书傅永淳,则老神在在不发表看法。

  恩科之事,这是陛下金口特批过的,程国祥也把银子拨出来,各地正在举办恩科秋试。

  明年万寿节之时,在奉天殿举行殿试,他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

  所以,他很理智的没有参与到,程国祥与杨嗣昌的争执之中,反正这也不关他的事。

  至于,今年过年的宴会,年底各部大臣的赏赐,等陛下回京再处理也不迟。

  他只需起草好方案,到时候拿给陛下御批就行,别的事情他一概不参与。

  毕竟,去年的裁撤冗余官员,他就得罪了很多人。

  抱紧陛下大腿,跟程国祥这个钱袋子,才是他现在该做的事。

  他要做能臣,而不是谁都不喜的孤臣。陛下将裁撤冗余交给他时,就已经总结出了经验。

  工部尚书则很少参与,这些勾心斗角之事,哪怕圣旨抽调湖广的岁铁,他也不曾管过。

  那些铁都是户部收的,不管是做火枪、火炮,还是甲胄、兵器,都会有定量的。

  见林欲楫也站在杨嗣昌那边,程国祥果断捂住胸口道:“哎呀!心好痛!快,给我拿药!”

  程国祥心想,赖不过去就先拖拖时间,等陛下回来再决定,拿多少银子出来。

  按理说,从收商税开始相较于之前,户部太仓的银子,确实要多了不少。

  都与农税持平了,但程国祥这人吧!勤俭都成了他的习惯,让他拿钱跟要他命差不多。

  众人一看程国祥又玩这招,怒声道:“行啦!别老装病,每次都用这招你不能换换?”

  程国祥见这招不管用了,也是尴尬的挠挠头道:“杨阁老,你看这样行不行。”

  “待陛下回京,只要陛下点头同意,抚恤、军饷、粮食,兵部要多少就给多少。”

  杨嗣昌皱眉道:“难道陛下一直不回来,你就让边关将士,饿着肚子守城吗?”

  “这是要出大事的,难道非要等到部队哗变,到时候罪责你来承担不成?你担得起吗?”

  程国祥思虑再三道:“先拨部分粮食去辽东,宣府与大同两地,陛下说他们种土豆了。”

  “户部下发调令,让两地总督自行筹措军粮,土豆便宜又好吃,这你们是知道的。”

  杨嗣昌气得手指着程国祥,怒道:“此事,老夫不管了!部队若哗变你程国祥难辞其咎!”

  林欲楫出来打圆场道:“诸位,都是为朝廷做事,别伤了和气!想必,陛下很快就回了。”

  最终,经过几人商议,截留湖广北上的岁铁,粮食与税银。

  户部足额给付辽东粮饷,宣府与大同两镇,则调拨部分饷银,理由是暂时没打仗了。

  三部和谈后,这两镇确实没了军事压力,只需维持互市安全,多数时候只是在练兵。

  将该发的文书、粮饷都拨付后,内阁各部大臣又开始,各司其职不再争执。

  崇祯收到户部回信,已是六天后了,发往各地的户部文书,都在快马加鞭的送达。

  过了月余的时间,第一批送过来的生铁,已经到了洛阳福王府。

  王庄滩的水力锻锤,已经立起来一座了,人工运河挖通后,再给水车调个位置就行。

  福王府被崇祯当成了仓库,除了每日所用生铁,运往王庄滩加工外。

  其余都被严格管控起来,晋城的焦煤通过孟津渡,也在持续不断的运过来。

  期间,崇祯还去了河南中部,各城指导冬小麦种植。

  并严令各地官府,在明年雨季来临前,务必挖好足量的大、中型水库。

  既然知道明年干旱会更严重,那就只能提前挖好水库,能蓄一点水就得一点水。

  至少,干旱来临之时,不会颗粒无收。百姓能收到粮食,才不至于大面积卖地。

  若是依然不够生活,也有惠民局兜底,低息借贷供百姓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