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果能够定格就好了。
罔无故默默地想道,金色的眼眸中倒映着杯中袅袅升起的茶烟,以及身边朋友们温和的侧影。
可以说,这是自他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极少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次的温馨场景。
没有算计,没有强迫,没有令人窒息的掌控,只有平和的笑容、真诚的交谈,甚至还有一点点笨拙却温暖的礼节。
这短暂而珍贵的安宁与温暖,像一颗悄然落入心湖的种子,在他那片原本或许荒芜的情感世界里,生根发芽,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他贪恋这份感觉,希望它能持续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又浅浅啜了一口杯中温热的茶汤,任由那先苦后甘的滋味在唇齿间流转。
这一次,他再次开口,话语的意思与先前那句“苦尽甘来”相似,但其中似乎又多了些什么难以言喻的东西,或许是这份刚刚体悟到的、对“美好”的眷恋,又或许是对未来多了一分朦胧的期盼。
“我们好像......和茶一样,”他的声音比之前稍微低沉了些,带着点思索的意味,“生来就是苦的,但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他不仅仅是在说茶,更像是在描述一种隐约感知到的、关于存在的轨迹。
陆循正准备收起茶具的动作微微一顿,他抬眼看向罔无故,那双总是温和沉静的眸子里,极快地闪过一抹极其复杂、掺杂着恍惚、回忆乃至一丝痛楚的情绪,仿佛这句话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个被封存的角落。
但那情绪消失得极快,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便恢复了平静。
他温声赞同道,语气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笃定与祝愿:“会的。我们都会苦尽甘来的。”
他似乎被罔无故这简单却真挚的话语所触动,沉吟片刻,眼中泛起一丝带着怀念和感慨的光泽:“罔医生方才的话,对我启发很大,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首......很多年前读过的诗,意境颇为相合。”
他说着,起身走到那张简朴的办公桌后,弯腰从下方柜中取出了一个古朴的木盒。
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齐全的笔墨纸砚——细腻的徽墨,一方雕刻着云纹的端砚,数支大小不一的毛笔,还有一沓颜色微黄、质地绵韧的宣纸。
这套文房四宝的出现,与这间充满现代感的办公室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因陆循的气质而奇异地和谐。
罔无故的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他放下茶杯,几步就凑到了办公桌旁,金色的眼眸一眨不眨地盯着陆循的动作。
褚常青见状,也无声地站起身,走到了陆循的另一侧,安静地旁观。
陆循将宣纸在桌面上缓缓铺开,用镇纸压好。
他取水入砚,手持那锭徽墨,动作舒缓而专注地研磨起来,墨锭与砚台摩擦发出细微均匀的沙沙声,带着一种宁静的韵律。
墨香渐渐弥漫开来,与尚未散尽的茶香混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心静的气息。
磨好了浓淡相宜的墨汁,陆循从中选取了一支大小适中的狼毫笔,在砚边轻轻掭饱了墨。
他凝望着洁白的宣纸,目光沉静,仿佛在回忆,又仿佛在酝酿。
片刻后,他手腕悬空,笔尖落下,动作流畅而沉稳,带着一种内敛的力量感,开始在宣纸上挥毫书写。
罔无故看不懂有些复杂而优美的方块字,但他能感受到陆循书写时那种专注而投入的状态,以及笔下流淌出的、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和美。
他安静地看着,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褚常青站在一旁,青色的眸子跟随着陆循的笔锋移动,轻声将纸上的诗句念了出来,他的声音清冽,如同山间清泉,将诗句的意境缓缓道出:
“素手忽止龙泉注,春芽旋展青瓷。”
白皙的手忽然停止了注入龙泉泉水,春天的茶芽在青瓷杯中缓缓舒展。
“烟云袅袅鬓边丝。”
茶烟袅袅,如同鬓边的发丝轻柔飘动。
“暗香浮玉露,碧叶漾秋池。”
暗藏的香气浮动在如玉的露水中,碧绿的茶叶在秋日池塘般的水面荡漾。
笔锋稍顿,墨色流转,继续写下:
“忽道生来同此味,枯肠久耐寒饥。”
忽然说起人生来就如同这茶味,枯竭的肚肠长久忍受着寒冷与饥饿。
“终回甘韵似当时。”
终究会回味起甘甜的韵味,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松风传晚籁,雨过月明知。”
松间的风声传来夜晚的天籁,雨过后月光分外明亮。
最后一笔收势,陆循轻轻将毛笔搁在笔山上。
纸上墨迹未干,字迹清峻挺拔,风骨内含,一如他本人。
罔无故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句中每一个字的含义和所有典故,但通过褚常青的诵读和眼前这宁静书写的一幕,他仿佛能感受到那诗中描绘的烹茶场景,以及更深层的,那种历经困苦后,终于等到回甘,并迎来雨过天晴、月色澄明的意境。
这意境,与他刚才那句“我们生来就是苦的,但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以及此刻他心中对这份温馨的眷恋和期盼,奇妙地共鸣着。
他看着那幅墨香氤氲的字,又抬头看了看面带温和笑意、眼中似有追忆的陆循,再看了看身旁静立的褚常青,心中那片因为眷恋而微微荡漾的湖面,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更深的石子,漾开了层层叠叠的、复杂的涟漪。
有温暖,有茫然,有触动,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对某种更美好未来的隐约向往。
这不再仅仅是一杯茶的味道,也不仅仅是一句随口而出的感慨。
它像是一道微光,透过灰界永恒的阴霾,照进了他原本单调的世界,让他窥见了一丝不同的色彩和可能性。
罔无故默默地想道,金色的眼眸中倒映着杯中袅袅升起的茶烟,以及身边朋友们温和的侧影。
可以说,这是自他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极少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次的温馨场景。
没有算计,没有强迫,没有令人窒息的掌控,只有平和的笑容、真诚的交谈,甚至还有一点点笨拙却温暖的礼节。
这短暂而珍贵的安宁与温暖,像一颗悄然落入心湖的种子,在他那片原本或许荒芜的情感世界里,生根发芽,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他贪恋这份感觉,希望它能持续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又浅浅啜了一口杯中温热的茶汤,任由那先苦后甘的滋味在唇齿间流转。
这一次,他再次开口,话语的意思与先前那句“苦尽甘来”相似,但其中似乎又多了些什么难以言喻的东西,或许是这份刚刚体悟到的、对“美好”的眷恋,又或许是对未来多了一分朦胧的期盼。
“我们好像......和茶一样,”他的声音比之前稍微低沉了些,带着点思索的意味,“生来就是苦的,但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他不仅仅是在说茶,更像是在描述一种隐约感知到的、关于存在的轨迹。
陆循正准备收起茶具的动作微微一顿,他抬眼看向罔无故,那双总是温和沉静的眸子里,极快地闪过一抹极其复杂、掺杂着恍惚、回忆乃至一丝痛楚的情绪,仿佛这句话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个被封存的角落。
但那情绪消失得极快,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便恢复了平静。
他温声赞同道,语气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笃定与祝愿:“会的。我们都会苦尽甘来的。”
他似乎被罔无故这简单却真挚的话语所触动,沉吟片刻,眼中泛起一丝带着怀念和感慨的光泽:“罔医生方才的话,对我启发很大,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首......很多年前读过的诗,意境颇为相合。”
他说着,起身走到那张简朴的办公桌后,弯腰从下方柜中取出了一个古朴的木盒。
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齐全的笔墨纸砚——细腻的徽墨,一方雕刻着云纹的端砚,数支大小不一的毛笔,还有一沓颜色微黄、质地绵韧的宣纸。
这套文房四宝的出现,与这间充满现代感的办公室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因陆循的气质而奇异地和谐。
罔无故的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他放下茶杯,几步就凑到了办公桌旁,金色的眼眸一眨不眨地盯着陆循的动作。
褚常青见状,也无声地站起身,走到了陆循的另一侧,安静地旁观。
陆循将宣纸在桌面上缓缓铺开,用镇纸压好。
他取水入砚,手持那锭徽墨,动作舒缓而专注地研磨起来,墨锭与砚台摩擦发出细微均匀的沙沙声,带着一种宁静的韵律。
墨香渐渐弥漫开来,与尚未散尽的茶香混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心静的气息。
磨好了浓淡相宜的墨汁,陆循从中选取了一支大小适中的狼毫笔,在砚边轻轻掭饱了墨。
他凝望着洁白的宣纸,目光沉静,仿佛在回忆,又仿佛在酝酿。
片刻后,他手腕悬空,笔尖落下,动作流畅而沉稳,带着一种内敛的力量感,开始在宣纸上挥毫书写。
罔无故看不懂有些复杂而优美的方块字,但他能感受到陆循书写时那种专注而投入的状态,以及笔下流淌出的、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和美。
他安静地看着,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褚常青站在一旁,青色的眸子跟随着陆循的笔锋移动,轻声将纸上的诗句念了出来,他的声音清冽,如同山间清泉,将诗句的意境缓缓道出:
“素手忽止龙泉注,春芽旋展青瓷。”
白皙的手忽然停止了注入龙泉泉水,春天的茶芽在青瓷杯中缓缓舒展。
“烟云袅袅鬓边丝。”
茶烟袅袅,如同鬓边的发丝轻柔飘动。
“暗香浮玉露,碧叶漾秋池。”
暗藏的香气浮动在如玉的露水中,碧绿的茶叶在秋日池塘般的水面荡漾。
笔锋稍顿,墨色流转,继续写下:
“忽道生来同此味,枯肠久耐寒饥。”
忽然说起人生来就如同这茶味,枯竭的肚肠长久忍受着寒冷与饥饿。
“终回甘韵似当时。”
终究会回味起甘甜的韵味,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松风传晚籁,雨过月明知。”
松间的风声传来夜晚的天籁,雨过后月光分外明亮。
最后一笔收势,陆循轻轻将毛笔搁在笔山上。
纸上墨迹未干,字迹清峻挺拔,风骨内含,一如他本人。
罔无故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句中每一个字的含义和所有典故,但通过褚常青的诵读和眼前这宁静书写的一幕,他仿佛能感受到那诗中描绘的烹茶场景,以及更深层的,那种历经困苦后,终于等到回甘,并迎来雨过天晴、月色澄明的意境。
这意境,与他刚才那句“我们生来就是苦的,但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以及此刻他心中对这份温馨的眷恋和期盼,奇妙地共鸣着。
他看着那幅墨香氤氲的字,又抬头看了看面带温和笑意、眼中似有追忆的陆循,再看了看身旁静立的褚常青,心中那片因为眷恋而微微荡漾的湖面,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更深的石子,漾开了层层叠叠的、复杂的涟漪。
有温暖,有茫然,有触动,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对某种更美好未来的隐约向往。
这不再仅仅是一杯茶的味道,也不仅仅是一句随口而出的感慨。
它像是一道微光,透过灰界永恒的阴霾,照进了他原本单调的世界,让他窥见了一丝不同的色彩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