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早上-《八零之小钱劝学记》

  早上七点的家属院宛如置身于鸭棚,吵吵嚷嚷,从楼上到楼下,从一栋楼到最后一栋楼,从里到外没有一处是安静的。

  钱家一家六口吃饱喝足从外面回家属院,钱绾热衷于和每个认识的人打招呼,小嘴叭叭没有一刻停下。

  她经过地方带着孩子家长丧着脸跟,身边邻居吐槽自家孩子两岁不会说话。

  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说自己知道的各种贵人语迟案例,好说歹说将人劝好,每个孩子都是个例,不能完全照搬。

  回家路上地上掉落着很多花瓣,提着小袋子的钱绾乐呵呵捡拾地上完整花瓣,嘴里哼着师傅教给她的曲子,小表情别提有多快活,让家人跟着心情愉悦。

  “绾绾,你昨天的日记没有完成,今天有两篇的任务哈。”

  钱桥话音刚落,家里其他四位成员谴责地看着他。

  钱温更是说:“爸爸,你是个扫兴的爸爸。”

  “爸爸,你不觉得你现在替日记,不合时宜吗?”钱誉语气中颇为无奈。

  钱敬看了眼父亲,而后是长久叹气。

  一个个的欠揍!钱桥的手抬起又放下,深吸一口气,再次给自己做起心理暗示,我是一个好爸爸。

  我是一个好爸爸。

  杨双面带笑容,免费看一场好戏。

  四个孩子手牵手往前跑,两个年纪大的会迁就两个小的速度。

  夫妻俩不紧不慢跟在儿女身后走在回家路上。

  杨双道:“大桥,你会不会太焦虑?小老幺不到三岁。”

  “不,”钱桥道,“去京城之前,我看过最新发表的育儿书,上面说像小老幺现在年龄是能做到根据看到事情总结问题,而且通过长期总结会让她们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她会在一次次总结中去观察事物因果关系、事物顺序等等。具体我记不太全,总归是好处多,书上说面对孩子提问我们作为家长要耐心回答……”

  听完丈夫长篇大论,杨双耳朵以及大脑嗡嗡响,还好以前没有所谓的育儿书。

  造孽啊!

  现在当家长不容易,当孩子更不容易。

  还好,大桥没有强调让她加入其中,否则她的会发脾气的。

  回到家,三位“小学在读”坐在书桌上抓耳挠腮,“幼儿园在读”被她爸爸抓住通过引导开始完成两天日记。

  随着上班时间流逝,家属院嘈杂逐渐变小,听清悦耳鸟鸣声。

  “终于写完了。”钱誉合上作文本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年轻十岁,写作文太不容易,“我以后坚决不当作家,太难了。”

  杨双放下书哄笑。

  “一个个写篇作文像是会要你们的命,”钱桥笑得得意,“你妈妈以前作文经常满分,一个个全部没遗传到你们妈妈的文采。”

  钱誉眼睛转动,笑得贼兮兮,他道:“爸,你要这样说,那我们作文差肯定是遗传你。”

  糟糕!

  回旋镖扎在自己身上,痛咧!

  钱桥清了清嗓子,从椅子上站起身,对妻子说:“双,时间不早,我们收拾东西回爸妈家?”

  杨双似笑非笑看着丈夫,又转移话题:“你去衣柜把布袋提出来。”

  三个大的小声吐槽自家爸爸在转移话题,杨双扶额小家伙们你们的声音能不能小一点?你们爸爸不是聋子,小心把他惹毛,你们有苦头吃。

  一家人提着伴手礼,锁好门,往距离家属院最近公交站台走出,前脚刚到公交站台,后脚公交车缓缓靠近。

  工作日公交车上的人不多,一家六口全部坐在椅子上。

  三十分钟停停开开,终于抵达杨双娘家,杨家老两口住在祖上留下来的民居,小小的钱绾踮起脚尖透过铁栅栏往里看满园五彩斑斓。

  房子面积不大,加上前院总共一百一十平方米,前院占了三十平方米,房子是一栋两层小楼,每一层八十平方米,一楼是客厅厨房以及老两口卧室,二楼是一家三口地盘。

  这样的房子在现在很多人看来,面积足够大,实际用起来,杨双大哥杨回觉得不够,想换一间更大的房子。

  可,换房的钱从哪里来?

  为了攒够换房的钱,杨回每天晚出晚归,为了拉单子,经常十二点多回家,每天喝的醉醺醺。

  见母亲欲言又止,杨双示意丈夫将手中提着的伴手礼交给两位老人以及外甥。

  老太太从口袋掏出五块钱递给孙子:“带着你弟弟妹妹出去玩一会。”

  钱绾依偎在母亲身边不愿意离开,在四个哥哥姐姐劝说下,总算把粘人包带走。

  等孩子们离开,翁婿二人相携来到前院喝茶赏花,聊聊最近发生在长康大小事情,以及未来在珈城的安排。

  堂屋,面容相似的母女各自坐在一张藤椅,杨双四处打量堂屋,她作为女儿留在这个家中痕迹越来越少。

  “你哥越发不像话。”年焘拉着女儿的手哭诉,“每天喝的醉醺醺,今天凌晨两点才回家,你嫂子非要再买一套房子,说什么跟我们住不自在,我看她觉得小寻长大,是嫌弃我们两个老东西碍事。”

  “妈,肯定是你想多。”作为女儿杨双不想掺和进婆媳矛盾中,她哥解决不了的问题,她能解决?

  再说她不是当事人,无法从只言片语中判断事情对错。

  “连你也不向着我。”年焘将头扭到一边。

  杨双笑嘻嘻坐到母亲另一侧,双手抱着她的胳膊说:“我当然是向着你啦,要我说你和爸都有退休金,不如趁着腿脚好出去走走,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完全没必要留在家里。嫂子工作不忙,小寻十二岁能自理没必要你们天天陪着。”

  她只差没明说,爸妈你们太娇惯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好。她和大桥爱孩子,但不会做到事必躬亲,孩子总有一天会脱离父母,让孩子多学一些技能对他们将来有帮助。

  “那不行,”年焘连连摆头,“小寻他最喜欢吃我做的饭,没有我做饭,他吃不香。”

  杨双无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何必在她跟前说,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