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站在墙头,脚爪在砖缝间轻轻一踩,振翅飞走了。裴砚关上院门,转身看见沈知意已经换好粗布衣裳,手里拎着竹篮和本子,正要出门。
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裴砚明白,今天的事不能等。
茶园在村后坡上,晨光刚照到茶树梢。沈知意蹲下身,翻开本子第一页,写下“三月十二日,晴,风北”。她伸手摸了摸泥土,指尖沾了些湿气,又抬头看太阳角度,在本子上记下“光照时长约四小时”。
阿斑跟在她脚边,尾巴低垂,走得慢。它不像平时那样爱跳上石台晒太阳,今天一直贴着沈知意走。
裴砚从书坊带回几张纸,上面画了表格。他摊开给沈知意看:“采茶时间、采摘人姓名、手法、鲜叶状态,每项都填。”
沈知意接过笔,在表头写上“桂语茶手作日志”七个字。字写得稳,一笔没抖。
他们一起走到老茶区。这里种的是本地老品种,叶片厚,芽头短,长得慢,但香气浓。沈知意叫来两个常帮忙的妇人,把表格递过去。
“以后每天采完茶,你们在这里签字。”她说,“我也会来看。”
妇人有些迟疑。“这……有必要吗?咱们一直这么采的。”
“现在不一样了。”沈知意说,“有人打着我们的名字卖茶,我们得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真的。”
裴砚把剩下的表格钉在茶棚柱子上。“谁采的,什么时候采的,一眼就能查到。”
没人再说话。阳光照下来,茶树影子拉长。妇人们开始动手,动作比往常更轻。
中午前,沈知意回到祖屋。她在桂花树下铺开纸,继续写昨夜未完的手稿。写到“三蒸三晾”的火候时,她停下笔,低声念出来。
“第一蒸,锅底冒小泡,叶子软而不烂;第二蒸,水汽转白,翻动一次;第三蒸,关火闷半刻……”
阿斑趴在案角,耳朵忽然动了一下。
她接着写:“封香要在傍晚,露水未起,桂花刚开七分。炒完茶,趁热拌花,盖陶罐,埋入井边土中,静置一夜。”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她写完这一段,合上本子,看了看天色。
午后,几位老茶农陆续来了。陈婶提着一篮新摘的野菜,老李叔拄着拐杖,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婆,是村里最老的采茶人。
沈知意泡了春露茶,请他们坐下。
她把刚才写的那段读了一遍。阿婆听完,笑了:“你写的‘听锅声辨温’,我们小时候都这么说。现在年轻人炒茶用温度计,哪还懂这个?”
老李叔点头:“那年大旱,井快干了,大家轮流守。桑园那边的人也来帮我们护茶,说茶根连着土脉,倒了就难复原。”
沈知意拿出本子,把这话记下。她问:“还有没有别的规矩?比如遇到暴雨怎么办?”
阿婆说:“暴雨前抢收,不能等。鲜叶沾太多水,蒸不出香。收回来要摊在竹席上,底下垫炭火盆,慢烘去湿气。”
“炭火温度不能高,不然叶子会焦。”老李叔补充,“以前用的是松枝灰,现在难得了。”
沈知意一条条记下来。她发现,这些细节从未写进任何资料,只在老人嘴里传着。一旦他们不在了,这些东西也就断了。
她抬起头:“我想把这些都整理出来,做成记录。你们愿意签字作证吗?”
阿婆把手按在纸上:“我签。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
签字时,她的手抖得厉害,但名字写得很清楚。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选出三款茶——春露、秋藏、岁寒。每一款都重新封装,配上一张手工纸卡片。
裴砚用毛笔写了三段话。一张写祖母教她采茶,一张写大旱之年村民守井护园,一张写暴雨夜众人抢收鲜叶,忙到天亮。
卡片放进小木盒,盒子外系着麻绳。
下午,他们在桂语斋设了六席。陈婶、老李叔、阿婆都来了,还有三位常来喝茶的老客。
不谈价格,不说市场。只烧水,泡茶,讲故事。
沈知意先泡春露。水刚沸,倒入壶中,茶香慢慢散开。
裴砚把第一张卡片递给陈婶。她戴上老花镜,慢慢读完,抬头说:“这事我知道。那年你奶奶带着你,在园子里住了半个月,生怕虫咬了嫩芽。”
接着泡秋藏。茶叶沉浮,汤色金黄。
裴砚念第二张卡上的字:“那年大旱,桑叶枯尽,养蚕人却说‘茶园不能倒’。”
屋里很安静。老李叔低头看着茶杯,手指轻轻摩挲杯沿。
“我们家就是靠那年挺过来的。”他说,“别人砍桑树换粮,我们没动。因为江家娘子答应,明年收成好了,优先买我们的桑叶喂蚕。”
最后一道岁寒,是去年冬藏的老茶。汤厚味醇,回甘长久。
阿婆喝了一口,叹了口气:“现在的茶,快是快,方便是方便。可喝不出人心了。”
没人反驳。大家都明白,外面那些便宜茶,省了时间,省了工,也省了心意。
茶会结束时,天已擦黑。陈婶把卡片小心折好,放进衣兜。
“这茶,不该只卖给懂行的人。”她说,“该让不懂的人也尝到真东西。”
沈知意没回答。她收拾茶具,把剩下的茶叶封好。
裴砚把日志副本整理成册,放进布包。明天他要去县里复印存档。
阿斑跳上桌子,鼻子碰了碰那本《桃溪茶事考》。封面还空着,没有题字。
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端起一杯刚泡的春露。茶汤清亮,映着屋檐下的灯。
裴砚走过来,把一件薄衫搭在她肩上。他没说话,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她喝茶。
风吹过院子,树叶响了一下。
阿斑蜷在案侧,脑袋压在前爪上,眼睛半闭。
沈知意放下杯子,拿起笔,翻开本子新的一页。
她写:“真正的品质,不是没人仿,而是仿不了。”
笔尖顿了顿,又继续写:“文化也不是讲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窗外,灯影晃了晃。
裴砚伸手扶了下油灯。
火焰稳定下来,照亮桌上的布包、茶罐和那支还没盖上的墨砚。
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裴砚明白,今天的事不能等。
茶园在村后坡上,晨光刚照到茶树梢。沈知意蹲下身,翻开本子第一页,写下“三月十二日,晴,风北”。她伸手摸了摸泥土,指尖沾了些湿气,又抬头看太阳角度,在本子上记下“光照时长约四小时”。
阿斑跟在她脚边,尾巴低垂,走得慢。它不像平时那样爱跳上石台晒太阳,今天一直贴着沈知意走。
裴砚从书坊带回几张纸,上面画了表格。他摊开给沈知意看:“采茶时间、采摘人姓名、手法、鲜叶状态,每项都填。”
沈知意接过笔,在表头写上“桂语茶手作日志”七个字。字写得稳,一笔没抖。
他们一起走到老茶区。这里种的是本地老品种,叶片厚,芽头短,长得慢,但香气浓。沈知意叫来两个常帮忙的妇人,把表格递过去。
“以后每天采完茶,你们在这里签字。”她说,“我也会来看。”
妇人有些迟疑。“这……有必要吗?咱们一直这么采的。”
“现在不一样了。”沈知意说,“有人打着我们的名字卖茶,我们得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真的。”
裴砚把剩下的表格钉在茶棚柱子上。“谁采的,什么时候采的,一眼就能查到。”
没人再说话。阳光照下来,茶树影子拉长。妇人们开始动手,动作比往常更轻。
中午前,沈知意回到祖屋。她在桂花树下铺开纸,继续写昨夜未完的手稿。写到“三蒸三晾”的火候时,她停下笔,低声念出来。
“第一蒸,锅底冒小泡,叶子软而不烂;第二蒸,水汽转白,翻动一次;第三蒸,关火闷半刻……”
阿斑趴在案角,耳朵忽然动了一下。
她接着写:“封香要在傍晚,露水未起,桂花刚开七分。炒完茶,趁热拌花,盖陶罐,埋入井边土中,静置一夜。”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她写完这一段,合上本子,看了看天色。
午后,几位老茶农陆续来了。陈婶提着一篮新摘的野菜,老李叔拄着拐杖,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婆,是村里最老的采茶人。
沈知意泡了春露茶,请他们坐下。
她把刚才写的那段读了一遍。阿婆听完,笑了:“你写的‘听锅声辨温’,我们小时候都这么说。现在年轻人炒茶用温度计,哪还懂这个?”
老李叔点头:“那年大旱,井快干了,大家轮流守。桑园那边的人也来帮我们护茶,说茶根连着土脉,倒了就难复原。”
沈知意拿出本子,把这话记下。她问:“还有没有别的规矩?比如遇到暴雨怎么办?”
阿婆说:“暴雨前抢收,不能等。鲜叶沾太多水,蒸不出香。收回来要摊在竹席上,底下垫炭火盆,慢烘去湿气。”
“炭火温度不能高,不然叶子会焦。”老李叔补充,“以前用的是松枝灰,现在难得了。”
沈知意一条条记下来。她发现,这些细节从未写进任何资料,只在老人嘴里传着。一旦他们不在了,这些东西也就断了。
她抬起头:“我想把这些都整理出来,做成记录。你们愿意签字作证吗?”
阿婆把手按在纸上:“我签。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
签字时,她的手抖得厉害,但名字写得很清楚。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选出三款茶——春露、秋藏、岁寒。每一款都重新封装,配上一张手工纸卡片。
裴砚用毛笔写了三段话。一张写祖母教她采茶,一张写大旱之年村民守井护园,一张写暴雨夜众人抢收鲜叶,忙到天亮。
卡片放进小木盒,盒子外系着麻绳。
下午,他们在桂语斋设了六席。陈婶、老李叔、阿婆都来了,还有三位常来喝茶的老客。
不谈价格,不说市场。只烧水,泡茶,讲故事。
沈知意先泡春露。水刚沸,倒入壶中,茶香慢慢散开。
裴砚把第一张卡片递给陈婶。她戴上老花镜,慢慢读完,抬头说:“这事我知道。那年你奶奶带着你,在园子里住了半个月,生怕虫咬了嫩芽。”
接着泡秋藏。茶叶沉浮,汤色金黄。
裴砚念第二张卡上的字:“那年大旱,桑叶枯尽,养蚕人却说‘茶园不能倒’。”
屋里很安静。老李叔低头看着茶杯,手指轻轻摩挲杯沿。
“我们家就是靠那年挺过来的。”他说,“别人砍桑树换粮,我们没动。因为江家娘子答应,明年收成好了,优先买我们的桑叶喂蚕。”
最后一道岁寒,是去年冬藏的老茶。汤厚味醇,回甘长久。
阿婆喝了一口,叹了口气:“现在的茶,快是快,方便是方便。可喝不出人心了。”
没人反驳。大家都明白,外面那些便宜茶,省了时间,省了工,也省了心意。
茶会结束时,天已擦黑。陈婶把卡片小心折好,放进衣兜。
“这茶,不该只卖给懂行的人。”她说,“该让不懂的人也尝到真东西。”
沈知意没回答。她收拾茶具,把剩下的茶叶封好。
裴砚把日志副本整理成册,放进布包。明天他要去县里复印存档。
阿斑跳上桌子,鼻子碰了碰那本《桃溪茶事考》。封面还空着,没有题字。
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端起一杯刚泡的春露。茶汤清亮,映着屋檐下的灯。
裴砚走过来,把一件薄衫搭在她肩上。他没说话,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她喝茶。
风吹过院子,树叶响了一下。
阿斑蜷在案侧,脑袋压在前爪上,眼睛半闭。
沈知意放下杯子,拿起笔,翻开本子新的一页。
她写:“真正的品质,不是没人仿,而是仿不了。”
笔尖顿了顿,又继续写:“文化也不是讲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窗外,灯影晃了晃。
裴砚伸手扶了下油灯。
火焰稳定下来,照亮桌上的布包、茶罐和那支还没盖上的墨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