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名册的纸页吹得翻动,沈知意的手还搭在藤椅扶手上。她没动,裴砚却低头看见了什么。
一封信夹在名册里,边角发黄,像是塞进去很久了。他轻轻抽出来,信纸上只有一行字,墨色深褐,笔画古拙:“桃源有录,茶魂未熄,癸卯秋分,见于云岫。”
沈知意转过头。
“哪来的?”
裴砚摇头。
“不知道是谁放的。但‘云岫’这个地方,我在镇志残卷里见过。”
他起身进屋,拿出一本薄册子,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云岫茶寮,建于清末,专供过往茶商歇脚,后因山道崩塌废弃,无人再至。
“‘桃源录’……”沈知意低声念着信里的词,“是不是老辈人常说的那本失传的茶书?”
裴砚点头。
“传说它记的是心法,不是手艺。怎么采、怎么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做这杯茶。可没人见过真本。”
沈知意沉默了一会。
她记得自己刚回桃溪那年,在桂花树下写稿,第二天茶叶上浮出细纹,像有人回应她的话。那时她以为是错觉,后来才明白,有些东西不能用常理解释。
“信上说‘见于云岫’。”她说,“癸卯秋分,就是下个月。”
裴砚合上册子。
“如果是假的,大不了白走一趟。如果是真的……我们不去,就没人去了。”
沈知意没再说话。她站起身,走向祖屋堂前的木箱。箱子一直放在柜边,里面是她这些年写的手稿。她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那本,纸页平整,字迹清晰。
她提笔写下:“若真有录,愿往一寻。”
写完,把本子放回原处。
夜里,她照常坐在桂花树下,点了灯,铺开新纸。阿斑趴在案侧,耳朵偶尔抖一下。她写得很慢,写了一篇关于早年炒茶时火候失控的事。那一次她差点放弃,是裴砚帮她重新配比,才稳住第一锅“桂语茶”的味道。
写完已是深夜。她吹熄灯,回房休息。
第二天清晨,她去焙房取新茶。打开茶叶罐时,一片叶子飘了出来。她捡起一看,叶面有纹路,金线勾成四个小字:藏光待时。
她立刻去找裴砚。
他在书坊整理旧资料,听见脚步声抬头。
“你看这个。”她把茶叶递过去。
裴砚盯着那四个字,脸色变了。
“这不是普通纹路。‘藏光待时’是老茶人口中的守秘暗语。意思是真正的传承不会主动现世,要等人来接。”
沈知意问:“谁会留下这种话?”
“不知道。”他说,“但能引动茶纹的人,只有你。而能让茶纹显出这四个字的……说明对方也懂这套规矩。”
两人回到桂语斋,把信和茶叶放在一起研究。
当天下午,陈婶送来一筐嫩芽,说是今年最后一批春尾茶。她一边放下竹篮一边说:“昨儿有个外地口音的,在镇上打听你们常去哪座山采茶。我说我们这儿山多,他非要问是不是往北边去。”
沈知意和裴砚 exchanged a nce。
“北边……就是云岫方向。”裴砚说。
“那人还问,你们有没有收徒,传不传手艺。”陈婶接着说,“我听着他不像喝茶的,倒像打探什么。”
送走陈婶后,沈知意关上了院门。
“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她说。
“那就不能等了。”裴砚走进内室,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他平常用的药,还有几块干粮。他又翻出行囊,开始收拾衣物。
沈知意则去库房清点随身物品。她带上了最新的手稿本、一支笔、一小罐“桂语茶”原叶,还有那只用了多年的铜壶。
当晚,她再次坐在桂花树下写作。
她写的是第一次在村里开茶铺那天的情景。雨下得很大,没人来,她一个人坐在屋里煮水,一遍遍试温度。直到裴砚推门进来,手里撑着一把油纸伞,说:“我听说,你在做一杯让人安心的茶。”
写完最后一句,她合上本子。阿斑还在旁边,呼吸比平时更轻。
第二天一早,她取出新焙的茶叶查看。一片叶子上,纹路清晰,四个字静静浮现:山中有光。
她捧着茶叶走进院子。裴砚已经打好包裹,正站在门口等她。
“准备好了?”他问。
她点头。
“我把茶铺托给隔壁李婶照看,她说没问题。”
裴砚背上行囊,提起药包。
“走吧。”
他们锁上门,走出桂语斋。晨雾弥漫,石板路湿漉漉的。村道上没有人,只有远处传来鸡鸣。
他们一路走到青石镇外的渡口。河面平静,薄雾浮动。一艘小船靠在岸边,船夫正在整理缆绳。
裴砚上前问:“去北岸吗?”
“去。”船夫抬头,“两位是要进山?”
“路过。”裴砚说。
沈知意站在岸边,回头看了一眼来路。桂花树的影子藏在雾里,看不真切。
她转身踏上船板。
船夫解开绳索,竹篙一点,小船离岸。水流缓缓推动船身,向河心移去。
沈知意从行囊里取出那只铜壶,放进箱中。壶底磕碰木箱,发出一声轻响。
裴砚忽然伸手按住她的手腕。
“你看。”
他指向岸边一棵老槐树。树根旁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半个模糊的字,像是“录”字的左半边。
沈知意盯着那块石头。
他们每次来渡口都经过这里,从未注意过它。
现在它就在那里,静静立着,像等了很久。
        一封信夹在名册里,边角发黄,像是塞进去很久了。他轻轻抽出来,信纸上只有一行字,墨色深褐,笔画古拙:“桃源有录,茶魂未熄,癸卯秋分,见于云岫。”
沈知意转过头。
“哪来的?”
裴砚摇头。
“不知道是谁放的。但‘云岫’这个地方,我在镇志残卷里见过。”
他起身进屋,拿出一本薄册子,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云岫茶寮,建于清末,专供过往茶商歇脚,后因山道崩塌废弃,无人再至。
“‘桃源录’……”沈知意低声念着信里的词,“是不是老辈人常说的那本失传的茶书?”
裴砚点头。
“传说它记的是心法,不是手艺。怎么采、怎么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做这杯茶。可没人见过真本。”
沈知意沉默了一会。
她记得自己刚回桃溪那年,在桂花树下写稿,第二天茶叶上浮出细纹,像有人回应她的话。那时她以为是错觉,后来才明白,有些东西不能用常理解释。
“信上说‘见于云岫’。”她说,“癸卯秋分,就是下个月。”
裴砚合上册子。
“如果是假的,大不了白走一趟。如果是真的……我们不去,就没人去了。”
沈知意没再说话。她站起身,走向祖屋堂前的木箱。箱子一直放在柜边,里面是她这些年写的手稿。她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那本,纸页平整,字迹清晰。
她提笔写下:“若真有录,愿往一寻。”
写完,把本子放回原处。
夜里,她照常坐在桂花树下,点了灯,铺开新纸。阿斑趴在案侧,耳朵偶尔抖一下。她写得很慢,写了一篇关于早年炒茶时火候失控的事。那一次她差点放弃,是裴砚帮她重新配比,才稳住第一锅“桂语茶”的味道。
写完已是深夜。她吹熄灯,回房休息。
第二天清晨,她去焙房取新茶。打开茶叶罐时,一片叶子飘了出来。她捡起一看,叶面有纹路,金线勾成四个小字:藏光待时。
她立刻去找裴砚。
他在书坊整理旧资料,听见脚步声抬头。
“你看这个。”她把茶叶递过去。
裴砚盯着那四个字,脸色变了。
“这不是普通纹路。‘藏光待时’是老茶人口中的守秘暗语。意思是真正的传承不会主动现世,要等人来接。”
沈知意问:“谁会留下这种话?”
“不知道。”他说,“但能引动茶纹的人,只有你。而能让茶纹显出这四个字的……说明对方也懂这套规矩。”
两人回到桂语斋,把信和茶叶放在一起研究。
当天下午,陈婶送来一筐嫩芽,说是今年最后一批春尾茶。她一边放下竹篮一边说:“昨儿有个外地口音的,在镇上打听你们常去哪座山采茶。我说我们这儿山多,他非要问是不是往北边去。”
沈知意和裴砚 exchanged a nce。
“北边……就是云岫方向。”裴砚说。
“那人还问,你们有没有收徒,传不传手艺。”陈婶接着说,“我听着他不像喝茶的,倒像打探什么。”
送走陈婶后,沈知意关上了院门。
“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她说。
“那就不能等了。”裴砚走进内室,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他平常用的药,还有几块干粮。他又翻出行囊,开始收拾衣物。
沈知意则去库房清点随身物品。她带上了最新的手稿本、一支笔、一小罐“桂语茶”原叶,还有那只用了多年的铜壶。
当晚,她再次坐在桂花树下写作。
她写的是第一次在村里开茶铺那天的情景。雨下得很大,没人来,她一个人坐在屋里煮水,一遍遍试温度。直到裴砚推门进来,手里撑着一把油纸伞,说:“我听说,你在做一杯让人安心的茶。”
写完最后一句,她合上本子。阿斑还在旁边,呼吸比平时更轻。
第二天一早,她取出新焙的茶叶查看。一片叶子上,纹路清晰,四个字静静浮现:山中有光。
她捧着茶叶走进院子。裴砚已经打好包裹,正站在门口等她。
“准备好了?”他问。
她点头。
“我把茶铺托给隔壁李婶照看,她说没问题。”
裴砚背上行囊,提起药包。
“走吧。”
他们锁上门,走出桂语斋。晨雾弥漫,石板路湿漉漉的。村道上没有人,只有远处传来鸡鸣。
他们一路走到青石镇外的渡口。河面平静,薄雾浮动。一艘小船靠在岸边,船夫正在整理缆绳。
裴砚上前问:“去北岸吗?”
“去。”船夫抬头,“两位是要进山?”
“路过。”裴砚说。
沈知意站在岸边,回头看了一眼来路。桂花树的影子藏在雾里,看不真切。
她转身踏上船板。
船夫解开绳索,竹篙一点,小船离岸。水流缓缓推动船身,向河心移去。
沈知意从行囊里取出那只铜壶,放进箱中。壶底磕碰木箱,发出一声轻响。
裴砚忽然伸手按住她的手腕。
“你看。”
他指向岸边一棵老槐树。树根旁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半个模糊的字,像是“录”字的左半边。
沈知意盯着那块石头。
他们每次来渡口都经过这里,从未注意过它。
现在它就在那里,静静立着,像等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