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决心迎挑战-《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清晨的光落在木箱上,江晚棠打开箱盖,取出那只陶罐。她拧开盖子,把里面那张写满字的纸拿了出来,轻轻摊在桌上。阿斑跳上来,蹲在纸角旁,尾巴垂着,不动。

  门外有脚步声,裴砚走进院子,手里抱着一本旧册子。他没说话,走到桌前,将册子放下。封面上写着《节气茶理》四个字。他的手指点在纸上“依节气采摘”那一行,抬头看她。

  江晚棠点头,“先从书里找依据。”

  裴砚拉开椅子坐下。他翻开册子,一页页翻过去,边看边用笔标出关键句。江晚棠则拿起《桃溪茶事录》,翻开目录,开始查找与四季养生相关的段落。

  “春三月,采嫩芽,去火气。”她念出一句,记在本子上。

  裴砚接道:“夏令湿热,宜轻焙微香,助心神安宁。”

  两人一边查一边写,桌上慢慢堆起几张草稿。阳光移过桌面,照到陶罐口时,阿斑动了动耳朵,仍没离开。

  中午饭后,江晚棠重新整理笔记。她把所有摘录的内容分成四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类下标注了适宜的采摘时间、炒制温度和冲泡方式。

  “不是为了迎合流行。”她说,“是让喝茶的人知道,这杯茶为什么这时候喝最合适。”

  裴砚看着她的分类表,“我们可以先做四个样品模型,不急着试制,先把逻辑理清楚。”

  “好。”江晚棠提笔写下一行新标题:“非简化工艺,乃精简冗余。”

  她写完停了一下,又补了一句:“保留本味,强化养生,顺应自然。”

  裴砚把这句话抄到自己的本子上。他合上《节气茶理》,说:“我明天开始整理图表,把每个变量列出来。”

  “我也继续翻秘籍。”江晚棠说,“有些话以前看不懂,现在结合这些想法,或许能明白一点。”

  下午天色渐暗,风从院外吹进来。江晚棠起身走到桂花树下,拿出另一只空陶罐。她在罐身上用墨笔写下“春生”两个字,然后放在石台上。

  阿斑跟过来,绕着罐子闻了一圈,最后卧在旁边,头靠着罐身。

  “从今天开始。”江晚棠说。

  裴砚站在她身后,“我们每天早晚碰一次头,交换进展。”

  “嗯。”

  “暂时不告诉别人。”他说,“等有了样子,再让人看。”

  江晚棠回头看他一眼,“我不想再引起误会。”

  “我知道。”裴砚声音低了些,“我们会一步一步来。”

  天快黑时,他们回到屋里。江晚棠把今天的记录装进一个布袋,放进木箱底层。她取出那张写着“极简不简”的纸条,翻开《桃溪茶事录》,夹在首页里。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书坊那边亮起了灯。

  同一时间,裴砚也在书坊内收拾桌子。他把刚画好的表格铺平压好,旁边放着明日要用的空白纸张。油灯烧得有点高,他伸手调小了灯芯。

  阿斑在陶罐旁睡着了,尾巴卷住前爪,呼吸平稳。

  江晚棠关上窗,没有拉帘。灯光映在玻璃上,照出她半边脸的轮廓。她看了眼桌上的笔记本,合上了最后一页。

  第二天一早,裴砚带着新的资料过来。他把一叠纸放在桌上,最上面是一张按季节划分的茶叶特性对照表。

  “我把古籍里的描述归纳了一下。”他说,“比如‘晨露浸叶’对应的是清晨采摘的鲜叶含水量较高,可能影响香气释放节奏。”

  江晚棠接过来看,“我们可以据此调整杀青时间和温度。”

  “还有体质部分。”裴砚翻开另一页,“书中提到‘体寒者少饮陈茶’,结合现代饮食习惯,或许可以设计一款适合冬季体寒人群的基础款。”

  “先定标准。”江晚棠说,“再考虑适配。”

  他们开始列出具体参数。每讨论一项,就在纸上打一个勾。两个小时后,四类茶样的初步构想完成。

  “接下来是试验记录格式。”裴砚说,“要统一编号、日期、操作人、观察项。”

  江晚棠拿出一个新本子,在封面写上“极简养生茶研究日志”。

  她翻开第一页,写下第一条:

  【项目启动日:春生罐立于桂花树下。研究方向确立:以古籍为根,科学为桥,走本味养生之路。】

  裴砚看了看,点头。

  中午前,他们把所有资料归档。江晚棠将“春生”陶罐搬回屋内,放在工作台一角。阿斑跟着跳上去,趴在罐口边。

  “下一步是准备第一批原料。”她说。

  “我去茶园选几块试验区。”裴砚说,“按不同节气标记采样点。”

  “好。等你回来我们再细化采样方案。”

  两人商量好明日行程,各自散去。

  傍晚,江晚棠坐在灯下重读《桃源录》中关于“茶气通脉”的段落。她发现其中一段提到“九蒸九晒,顺四时之序”,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周期性处理法。

  她立刻记下要点,准备明天与裴砚讨论。

  而此时,裴砚正在书坊翻查一本手抄农书。他在“春茶养护”条目下看到一句话:“头采不过卯,火候忌过午。”

  他用红笔圈出来,心想这或许能成为控制品质的关键节点。

  夜深了,江晚棠吹灭油灯。她走出房间,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桂花树影静静投在地上。

  她看向书坊的方向,那边的灯还亮着。

  她转身回屋,轻轻带上门。

  阿斑睁开眼,看了眼陶罐,又闭上。

  研究尚未开始试制,但方向已经清晰。

  江晚棠把最后一份草图折好,塞进日志本里。

  她坐回桌前,写下明天的第一个任务:

  核对初春头采时间,联系茶园预留样本。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

  窗外风起,吹动门帘一角。

  桌上的日志本静静开着,最新一行字还未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