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新立的红旗上,风吹得旗面鼓动。江晚棠站在田埂边,手里还攥着那面被踩进泥里的破旗。她没说话,只是低头把旗子叠好,放进陈婶带来的篮子里。
人群没有散去。
几个茶农站在坡下,手里的锄头拄在地上。他们不往前,也不走。有人低声说:“外来的女人,搞这些花哨东西,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老李没开口,但他儿子已经掏出本子,笔尖悬在纸上。
江晚棠转身走向遮阳棚。那里放着她的文件夹。她拿出来一张纸,上面画着曲线和数字。她举起纸,声音不高,但清楚。
“这是七天的数据。”她说,“土壤养分提升了百分之十二,茶苗发芽率提高了百分之十八。每一株都有编号,每一天都有记录。”
她停了一下,看向老李的儿子,“你可以从今天开始记,每天来查。”
没人应声。
一个年纪大的茶农走出来,袖子卷到胳膊肘,“你做这些,是为了谁?你做出好茶,卖到城里去,价格翻倍,我们种的人能拿到什么?”
江晚棠点头,“你说得对。如果只有我赚钱,这茶就不该叫桃溪茶。”
她放下文件夹,从包里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
“我有三个承诺。”她说,“第一,新品种的种子,优先卖给本村茶农。第二,采摘季用工,优先请村里人。第三,如果三年后这茶能卖更高的价,利润的百分之三十,放进‘桃溪茶农共济金’。”
她顿了顿,“不是施舍,是分红。”
裴砚走上前一步。他打开随身带的小木箱,取出一本空白册子,放在遮阳棚下的小桌上。
“账目公开。”他说,“每月公示一次。从今天起,由老李的儿子记第一笔。”
老李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本册子。他没说话,但肩膀松了一点。
陈婶突然开口,“三十年前我也骂过用电炒茶的人是败家子。现在呢?我家灶台早就不用柴了。”她拍拍江晚棠的肩,“丫头,接着干你的事。他们要看,就让他们看个够。”
她说完,从篮子里拿出两个糯米团,塞进江晚棠和裴砚手里。
江晚棠没吃。她走到试验田边,蹲下身子,扶正一根歪了的标桩。然后她抓起一撮土,轻轻盖在茶苗根部。
阳光落在她手上,照出指节上的细纹和干裂的皮。
风大了些。红旗哗啦作响。
老李终于抬脚,往坡下走。他走到一半,停下,回头看他儿子,“明天六点,准时来记。”
他儿子应了一声,在本子上写下日期和时间。
其他人陆续转身。脚步还是慢,但不再像刚才那样堵在田口。有人临走前看了眼地里的沟,又抬头看了看遮阳棚下的图表。
只剩两个人没走。
一个穿灰布衫,一个拄着拐杖。他们站在最远处,脸对着试验田,嘴紧闭。
江晚棠没再解释。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走回遮阳棚,把剩下的几张数据表铺在桌上。她拿起笔,在昨日记录后面添了一行字:**参与监督人员确认到场,试验继续推进。**
裴砚靠在桌边,药包重新系好。他的脸色还是白,呼吸比平时重一点。但他一直站着,没坐下。
陈婶拎起空篮子,准备回家。路过那两个没走的人时,她停下。
“你们想看多久都行。”她说,“但别挡着别人做事。”
两人没理她。
她摇摇头,走了。
江晚棠翻开文件夹最后一页。那里夹着一张手绘的地形图,是村北梯田的等高线。她在右下角写了个小字备注:**引水口需加滤网,防泥沙堵塞。**
裴砚看着她写字的手,“你昨晚没睡好。”
她没抬头,“睡了四个小时。”
“你不需要一个人扛。”
“我不是一个人。”她说,合上文件夹,“你在我旁边。”
他没再说话。
远处传来铁锹挖土的声音。工人重新开始开沟。泥土被一铲铲甩到两侧,露出湿润的褐色断面。
老李的儿子站在沟边,低头记着什么。他的笔动得很快。
江晚棠走到工人旁边,指着一段斜坡,“这里角度再缓一点,水流才稳。”
工人点头,调整方向。
那两个站着不动的人终于动了。他们转身往坡下走,脚步沉,背影僵硬。
其中一个回头看了一眼。
江晚棠正弯腰检查一根水管接口。裴砚站在她身后半步,手里拿着记录册。
红旗还在飘。
阿斑跳上石台,蹲在那里。它盯着坡底,耳朵微微抖了一下。
下面的路上,有一串脚印刚被新土盖住,只留下半个鞋印的轮廓。
江晚棠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她望向远处山脊,那边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
裴砚递过水壶。
她接过,喝了一口,把水壶还回去。
“下午还要测一次pH值。”她说。
“我已经准备好了试剂。”他说。
她点点头,转身走向另一片刚栽苗的区域。泥土松软,踩上去会陷下半厘米。她蹲下,拨开一片叶子,查看根部覆土情况。
裴砚跟在后面,打开记录册第一页。
老李的儿子抬起头,大声问:“江老师!第一天记录写‘试验正式开始’可以吗?”
江晚棠回过头。
“写‘第一日,监督记账启动’。”她说,“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要算数。”
年轻人用力点头,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的一声。
风穿过茶苗间隙,吹动遮阳棚的边角。
江晚棠伸手扶住晃动的木桩。
裴砚合上记录册,站在她侧后方。
阿斑抬起爪子,舔了一下。
它的尾巴垂着,眼睛盯着那条通往村外的小路。
        人群没有散去。
几个茶农站在坡下,手里的锄头拄在地上。他们不往前,也不走。有人低声说:“外来的女人,搞这些花哨东西,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老李没开口,但他儿子已经掏出本子,笔尖悬在纸上。
江晚棠转身走向遮阳棚。那里放着她的文件夹。她拿出来一张纸,上面画着曲线和数字。她举起纸,声音不高,但清楚。
“这是七天的数据。”她说,“土壤养分提升了百分之十二,茶苗发芽率提高了百分之十八。每一株都有编号,每一天都有记录。”
她停了一下,看向老李的儿子,“你可以从今天开始记,每天来查。”
没人应声。
一个年纪大的茶农走出来,袖子卷到胳膊肘,“你做这些,是为了谁?你做出好茶,卖到城里去,价格翻倍,我们种的人能拿到什么?”
江晚棠点头,“你说得对。如果只有我赚钱,这茶就不该叫桃溪茶。”
她放下文件夹,从包里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
“我有三个承诺。”她说,“第一,新品种的种子,优先卖给本村茶农。第二,采摘季用工,优先请村里人。第三,如果三年后这茶能卖更高的价,利润的百分之三十,放进‘桃溪茶农共济金’。”
她顿了顿,“不是施舍,是分红。”
裴砚走上前一步。他打开随身带的小木箱,取出一本空白册子,放在遮阳棚下的小桌上。
“账目公开。”他说,“每月公示一次。从今天起,由老李的儿子记第一笔。”
老李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本册子。他没说话,但肩膀松了一点。
陈婶突然开口,“三十年前我也骂过用电炒茶的人是败家子。现在呢?我家灶台早就不用柴了。”她拍拍江晚棠的肩,“丫头,接着干你的事。他们要看,就让他们看个够。”
她说完,从篮子里拿出两个糯米团,塞进江晚棠和裴砚手里。
江晚棠没吃。她走到试验田边,蹲下身子,扶正一根歪了的标桩。然后她抓起一撮土,轻轻盖在茶苗根部。
阳光落在她手上,照出指节上的细纹和干裂的皮。
风大了些。红旗哗啦作响。
老李终于抬脚,往坡下走。他走到一半,停下,回头看他儿子,“明天六点,准时来记。”
他儿子应了一声,在本子上写下日期和时间。
其他人陆续转身。脚步还是慢,但不再像刚才那样堵在田口。有人临走前看了眼地里的沟,又抬头看了看遮阳棚下的图表。
只剩两个人没走。
一个穿灰布衫,一个拄着拐杖。他们站在最远处,脸对着试验田,嘴紧闭。
江晚棠没再解释。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走回遮阳棚,把剩下的几张数据表铺在桌上。她拿起笔,在昨日记录后面添了一行字:**参与监督人员确认到场,试验继续推进。**
裴砚靠在桌边,药包重新系好。他的脸色还是白,呼吸比平时重一点。但他一直站着,没坐下。
陈婶拎起空篮子,准备回家。路过那两个没走的人时,她停下。
“你们想看多久都行。”她说,“但别挡着别人做事。”
两人没理她。
她摇摇头,走了。
江晚棠翻开文件夹最后一页。那里夹着一张手绘的地形图,是村北梯田的等高线。她在右下角写了个小字备注:**引水口需加滤网,防泥沙堵塞。**
裴砚看着她写字的手,“你昨晚没睡好。”
她没抬头,“睡了四个小时。”
“你不需要一个人扛。”
“我不是一个人。”她说,合上文件夹,“你在我旁边。”
他没再说话。
远处传来铁锹挖土的声音。工人重新开始开沟。泥土被一铲铲甩到两侧,露出湿润的褐色断面。
老李的儿子站在沟边,低头记着什么。他的笔动得很快。
江晚棠走到工人旁边,指着一段斜坡,“这里角度再缓一点,水流才稳。”
工人点头,调整方向。
那两个站着不动的人终于动了。他们转身往坡下走,脚步沉,背影僵硬。
其中一个回头看了一眼。
江晚棠正弯腰检查一根水管接口。裴砚站在她身后半步,手里拿着记录册。
红旗还在飘。
阿斑跳上石台,蹲在那里。它盯着坡底,耳朵微微抖了一下。
下面的路上,有一串脚印刚被新土盖住,只留下半个鞋印的轮廓。
江晚棠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她望向远处山脊,那边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
裴砚递过水壶。
她接过,喝了一口,把水壶还回去。
“下午还要测一次pH值。”她说。
“我已经准备好了试剂。”他说。
她点点头,转身走向另一片刚栽苗的区域。泥土松软,踩上去会陷下半厘米。她蹲下,拨开一片叶子,查看根部覆土情况。
裴砚跟在后面,打开记录册第一页。
老李的儿子抬起头,大声问:“江老师!第一天记录写‘试验正式开始’可以吗?”
江晚棠回过头。
“写‘第一日,监督记账启动’。”她说,“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要算数。”
年轻人用力点头,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的一声。
风穿过茶苗间隙,吹动遮阳棚的边角。
江晚棠伸手扶住晃动的木桩。
裴砚合上记录册,站在她侧后方。
阿斑抬起爪子,舔了一下。
它的尾巴垂着,眼睛盯着那条通往村外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