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熄了,铁锅边缘还带着余温。沈知意把最后一锅主茶倒进竹匾,摊开晾着。她没说话,只是用袖子擦了下手心的汗。
天刚亮,裴砚就来了。他看了眼东棚的方向,走过去掀开帘子。烘干架上的薄荷叶颜色均匀,没有焦边。他点点头,回头对沈知意说:“能用了。”
两人在试验台前坐下。沈知意拿出记录本,翻开昨天夜里写的三组数据。编号是“六月初三·小暑”“六月初五·夏至”“六月初七·未至”。她对照节气码,重新核对每批原料的采摘时间。
“第一批苦,是因为银花采得太早。”她说,“第二批香压味,是辅料比例高了两成。”
裴砚听着,把三组参数抄到新纸上。他叫来年轻传承者们,每人发一张空白记录卡。
“今天试三款茶汤。”他说,“不告诉你们哪一壶对应哪个编号。喝完写下第一感受,不准讨论。”
三人一组,轮着品鉴。有人皱眉,有人点头,有人连喝两杯。等所有卡片收上来,沈知意和裴砚并排看反馈。
“第三组评分最稳。”裴砚指着统计表,“香气清,回甘长,体感放松。”
“但它功效弱。”沈知意说,“脉象监测显示热力只到手肘。”
“那就复焙。”裴砚合上纸页,“加一道闷香工序,提升渗透力。”
他们立刻动手。沈知意负责拼配,按新比例称量主茶和辅料。裴砚检查陶炉,确认火口通畅。年轻人们守在旁边,有人忍不住问:“这茶能不能定下来?已经很好喝了。”
沈知意没抬头。“好喝不等于合格。”
茶料入炉后,温控器突然跳动。数字从三十八直接升到四十六,警报灯闪了一下。
“关电源!”沈知意喊。
裴砚伸手切断开关。沈知意提起整筐薄荷叶就往外撤,铺在院中竹匾上。风吹过来,叶子还在冒热气。
“还能救。”她说,“八成以上没坏。”
裴砚搬出备用陶炉。这是老式柴炉,靠经验控温。他先烧松枝,等火势稳定后盖上灰层,再放铁架。
“这种炉子慢。”他对年轻人说,“但不会失控。”
沈知意守在炉边,每隔五分钟翻一次料。火光映在她脸上,额头出汗。裴砚站在旁边,手里捏着温度计,随时准备提醒。
三个时辰后,复焙完成。新茶出炉,颜色比之前深半度,香味更沉。
“现在泡。”裴砚说。
水是山泉水,煮到初沸。沈知意用小壶分三次注水,等茶叶舒展后才倒出茶汤。每人一小盏,无色无字。
第一口下去,有人闭眼不动。有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有个年轻人眼角微红,但没说话。
“你想到什么?”另一个问他。
“我娘。”他说,“她在灶前煮姜茶的样子。”
没人接话。屋里很静。
过了一会儿,那个年轻人站起来,声音有点抖:“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别人了?让大家都知道这个茶成了。”
沈知意放下茶盏。她起身走到门口,拉开门。
桂花树在院子里,枝干粗壮,叶子油亮。风吹过来,一片叶子落下,打在门槛上。
“树长十年才覆檐。”她说,“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将来不塌半寸土。”
裴砚坐在原位,接过话:“成果是实的,嘴却是虚的。先让自己百分百信它,再让别人信。”
年轻人们低头看着手中的空杯。有人把杯子转了半圈,又停下。
沈知意回到桌前,打开记录本。她在最后一页写:“小果如露,未及朝阳。喜可藏,志须远。”
写完,她合上本子,锁进木箱,放进桂花树下的暗格里。
裴砚收拾工具。他把巡查日志塞进袖袋,顺手摸了下药包。药包还是满的,他没喝过一口。
东棚的门被他轻轻合上。插销落下的声音很轻。
年轻人们离开时,每人带走一小包试饮茶样。他们走得很慢,边走边低声说话。脚步声踩在石板路上,断断续续。
阿斑蹲在窗台上,看着他们走远。它跳下来,绕到后院,趴在桂花树根处。
沈知意坐回石凳。手稿还在木箱里,没有新字浮现。
她没打开。
风从晒匾间穿过,发出轻微响动。灶房里的铁锅已经凉透。
裴砚站在院中,看了眼天空。云层厚,看不出日头位置。
他转身走向书坊方向。
沈知意听见脚步声远去,没抬头。
她的手放在膝上,指尖碰到袖中的钥匙。
东棚角落的小铃铛突然响了一下。
她手指动了。
天刚亮,裴砚就来了。他看了眼东棚的方向,走过去掀开帘子。烘干架上的薄荷叶颜色均匀,没有焦边。他点点头,回头对沈知意说:“能用了。”
两人在试验台前坐下。沈知意拿出记录本,翻开昨天夜里写的三组数据。编号是“六月初三·小暑”“六月初五·夏至”“六月初七·未至”。她对照节气码,重新核对每批原料的采摘时间。
“第一批苦,是因为银花采得太早。”她说,“第二批香压味,是辅料比例高了两成。”
裴砚听着,把三组参数抄到新纸上。他叫来年轻传承者们,每人发一张空白记录卡。
“今天试三款茶汤。”他说,“不告诉你们哪一壶对应哪个编号。喝完写下第一感受,不准讨论。”
三人一组,轮着品鉴。有人皱眉,有人点头,有人连喝两杯。等所有卡片收上来,沈知意和裴砚并排看反馈。
“第三组评分最稳。”裴砚指着统计表,“香气清,回甘长,体感放松。”
“但它功效弱。”沈知意说,“脉象监测显示热力只到手肘。”
“那就复焙。”裴砚合上纸页,“加一道闷香工序,提升渗透力。”
他们立刻动手。沈知意负责拼配,按新比例称量主茶和辅料。裴砚检查陶炉,确认火口通畅。年轻人们守在旁边,有人忍不住问:“这茶能不能定下来?已经很好喝了。”
沈知意没抬头。“好喝不等于合格。”
茶料入炉后,温控器突然跳动。数字从三十八直接升到四十六,警报灯闪了一下。
“关电源!”沈知意喊。
裴砚伸手切断开关。沈知意提起整筐薄荷叶就往外撤,铺在院中竹匾上。风吹过来,叶子还在冒热气。
“还能救。”她说,“八成以上没坏。”
裴砚搬出备用陶炉。这是老式柴炉,靠经验控温。他先烧松枝,等火势稳定后盖上灰层,再放铁架。
“这种炉子慢。”他对年轻人说,“但不会失控。”
沈知意守在炉边,每隔五分钟翻一次料。火光映在她脸上,额头出汗。裴砚站在旁边,手里捏着温度计,随时准备提醒。
三个时辰后,复焙完成。新茶出炉,颜色比之前深半度,香味更沉。
“现在泡。”裴砚说。
水是山泉水,煮到初沸。沈知意用小壶分三次注水,等茶叶舒展后才倒出茶汤。每人一小盏,无色无字。
第一口下去,有人闭眼不动。有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有个年轻人眼角微红,但没说话。
“你想到什么?”另一个问他。
“我娘。”他说,“她在灶前煮姜茶的样子。”
没人接话。屋里很静。
过了一会儿,那个年轻人站起来,声音有点抖:“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别人了?让大家都知道这个茶成了。”
沈知意放下茶盏。她起身走到门口,拉开门。
桂花树在院子里,枝干粗壮,叶子油亮。风吹过来,一片叶子落下,打在门槛上。
“树长十年才覆檐。”她说,“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将来不塌半寸土。”
裴砚坐在原位,接过话:“成果是实的,嘴却是虚的。先让自己百分百信它,再让别人信。”
年轻人们低头看着手中的空杯。有人把杯子转了半圈,又停下。
沈知意回到桌前,打开记录本。她在最后一页写:“小果如露,未及朝阳。喜可藏,志须远。”
写完,她合上本子,锁进木箱,放进桂花树下的暗格里。
裴砚收拾工具。他把巡查日志塞进袖袋,顺手摸了下药包。药包还是满的,他没喝过一口。
东棚的门被他轻轻合上。插销落下的声音很轻。
年轻人们离开时,每人带走一小包试饮茶样。他们走得很慢,边走边低声说话。脚步声踩在石板路上,断断续续。
阿斑蹲在窗台上,看着他们走远。它跳下来,绕到后院,趴在桂花树根处。
沈知意坐回石凳。手稿还在木箱里,没有新字浮现。
她没打开。
风从晒匾间穿过,发出轻微响动。灶房里的铁锅已经凉透。
裴砚站在院中,看了眼天空。云层厚,看不出日头位置。
他转身走向书坊方向。
沈知意听见脚步声远去,没抬头。
她的手放在膝上,指尖碰到袖中的钥匙。
东棚角落的小铃铛突然响了一下。
她手指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