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新篇共开启-《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茶壶里的水开了,沈知意起身关火。她把那封冰岛来的打印邮件从木匣里取出来,轻轻放在桌上。三位年轻传承者围坐过来,目光落在那行英文备注上。

  “我们不改。”她说,“但可以回。”

  年轻人互相看了看。一人开口:“怎么回?写信吗?他们能看懂我们的想法吗?”

  沈知意摇头:“不用长篇大论。拍一段视频,五分钟就行。内容由你们定。”

  “拍什么?”另一人问。

  “清晨采桑叶的声音,炒茶时锅底的响动,阿斑在石凳上打盹的样子。”她顿了顿,“不要解释,只呈现。”

  裴砚走进来,手里拿着摄像机。他把设备放在桌边,没说话,只是点头。

  第二天一早,他们在东棚架起三脚架。镜头对准晾晒的竹匾,记录第一缕阳光照在薄荷叶上的样子。一位年轻人负责录音,蹲在灶台旁录下柴火噼啪声。另一位去桑林拍摄露珠滑落的画面。最后是阿斑,它趴在石凳上甩尾巴,被拍进镜头时还打了个哈欠。

  剪辑时没人说话。画面连起来后,节奏缓慢,没有字幕,也没有配乐。只有风声、水沸声、手揉茶叶的沙沙声。

  “就这样发?”有人问。

  “就这样。”沈知意说,“真实就够了。”

  视频传出去第三天,回复来了。还是那家北欧机构,邮件很短:“我们收到你们的声音了。愿意开始合作。”

  裴砚打开电脑,把协议草本调出来。三人围在他身后看。

  “条款不能动。”他说,“特别是‘三不原则’。”

  “名字不能改,工艺不能减,宣传不能夸。”年轻人念出自己写的条目,笑了,“这些我们都背熟了。”

  沈知意翻开手稿。新的字迹浮现出来——“茶不改其心,人自通其味。”

  她撕下一页纸,提笔抄下这句话,贴在墙上。

  “就用它做合作第一条。”她说,“所有材料里都要有这句原文,翻译也不许加修饰。”

  “包装呢?”有人问,“要不要换个更现代的设计?”

  “外盒可以调整视觉风格。”裴砚说,“但里面的说明书必须保留原始叙述。禁用‘神奇’‘特效’这类词。”

  “那如果他们觉得太朴素怎么办?”

  “那就让他们知道,朴素才是真的。”沈知意说。

  会议定在第五天上午。视频接通前,三人反复检查设备。网络刚连上,画面就开始卡顿。一个人的脸定格在半空中,声音断断续续。

  年轻人紧张起来。手指捏着笔,不敢抬头。

  沈知意站起身,关掉了摄像头。

  “只留语音。”她说,“我们不是来展示完美的。”

  她坐在桌前,声音平稳:“各位好。今天我们不开画面,只说话。因为这杯茶的意义,不在看起来多精致,而在它真实经历过什么。”

  接着,裴砚播放那段无声短片。古琴泛音响起,是从书坊老唱片里翻录的。音色有些旧,但清晰。

  屏幕那端安静了很久。

  然后一行文字弹出来:“Thank you for not trying to sell us anything.”

  屋子里的气氛松了下来。有人低头笑了,肩膀微微抖动。

  会议持续了四十分钟。对方确认接受全部原始叙述内容,同意不做本地化语言修改。唯一请求是增加基础物流信息和检测报告附件。

  “可以。”沈知意说,“但我们不提供销售预测,也不承诺销量。”

  “我们也不需要。”对方回复,“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故事。”

  挂断后,三人坐在桌边回放录音片段。一遍又一遍听那句英文转写的感谢。

  “原来我们一直在做的,真的有人懂。”一人低声说。

  没人回应。茶壶又响了,雾气爬上窗玻璃。

  沈知意回到祖屋,在桂花树下写下今日纪要。她把纸页夹进手稿,合上本子。月光洒在封面上,照见那句“往事如雾,可散不可追”。

  现在,新一页已经翻开。

  裴砚在书坊整理电子函件。他把最后一份确认文件归档,关掉电脑。夜风从门缝吹进来,他解下围巾重新系紧,转身点亮了店内那盏旧灯。

  灯光落在书架上的《茶经别录》上,封面微尘轻扬。

  三位年轻人仍坐在茶坊小桌旁。他们把会议录音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电池耗尽。

  一人忽然站起来,走到墙边取下那张写着“茶不改其心,人自通其味”的宣纸。他对着灯看了看,小心折好放进包里。

  “明天还要再录一段。”他说,“这次我来讲采茶那天的事。”

  另两人没说话,起身收拾桌子。茶杯叠在一起,残叶倒在桂花树根旁。

  阿斑跳上案台,鼻子凑近宣纸刚才的位置闻了闻,然后趴下不动。

  沈知意吹灭油灯,屋里暗下来。窗外树影晃动,一片叶子落下,打在窗棂上发出轻响。

  裴砚站在书坊门口望向茶坊方向。灯光熄了,他知道她已睡下。

  他转身锁门,脚步踩在青石板上,声音很轻。

  茶坊后屋,年轻人把翻译稿再看了一遍。他们删掉了“最具潜力”这个词,换成“正在生长”。

  最后一行字定格在屏幕上:“这杯茶,有故乡的味道。”

  键盘静止,光标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