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阁楼里的山河-《征途与山河》

  家宴的温情还在空气中缭绕,母亲便含笑起身,利落地收拾好手包。

  “妈,张老先生听说您回来了,这几天电话一个接一个。咱们要是再不去拜访,老先生怕是要亲自找上门来了。”

  姥姥会意地点头,任由女儿为她披上薄外套。临出门前,她特意回头朝顾淮温和一笑:

  “宁宁,带小顾在园子里好好转转。”

  待两位长辈的身影消失在月洞门外,苏婉宁眼中立即闪过光。她轻轻拉住顾淮的手,指尖在他掌心调皮地一挠:

  “走,带你去个只有我知道的好地方。”

  她引着他,穿过曲折的回廊。

  廊外假山玲珑,一池碧水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顾淮虽是军人,对园林艺术了解不深,却也看得出这布局的精巧与底蕴的深厚。

  “婉宁,你家这园子……”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

  “气象不凡。”

  苏婉宁脚步轻快,语气里带着一丝淡然:

  “姥姥家是江南大族,这是祖宅。前些年年被收走了大半,最近政策落实,才还了回来。姥姥只留了我们住的这间院落和这个小花园,其余的都捐给文物部门了。”

  她抬手,指尖拂过一株姿态苍劲的紫藤:

  “这个小花园,是我太姥姥当年的陪嫁,请的是苏州香山的工匠,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费了心思的。”

  顾淮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水榭亭台,心中对苏婉宁的家族脉络,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这是一种历经风雨、绵延不绝的文脉与风骨。

  行至花园深处,一座小巧的两层阁楼掩映在翠竹之后。匾额上用清秀的楷书写着三个字:

  沉香阁。

  苏婉宁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的雕花木门,细小的尘埃在从窗棂透进的光束中翩然起舞。

  她侧身让顾淮先进,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

  “这是家里的藏书楼,小时候每次不开心,我都会躲到这里来。”

  阁楼里光线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旧书页与檀木混合的沉静香气。四壁书架上大多已经空置,唯有临窗处摆着一张宽大的紫檀书案,案上的文房四宝摆放齐整,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

  但真正让顾淮驻足的是墙上那些错落有致的老照片。它们像岁月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家族的往昔。

  有身着清末官服、神情肃穆的先辈;有穿着五四学生装、目光明亮的少女;还有已经泛黄的家族合影,画面中众人气度不凡,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

  忽然,顾淮的脚步在一帧照片前停住了。

  照片上,一位身着老式飞行服的年轻男子斜倚在战斗机旁,风镜推至额前,眉眼间神采飞扬,嘴角噙着洒脱不羁的笑意。空旷的机场作为背景,更衬得他身姿挺拔如松。

  顾淮的视线在相片上定格——那张脸,竟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

  “这位是……?”他微微蹙眉,在记忆深处仔细搜寻。

  苏婉宁缓步上前,目光温柔地落在那张朝气蓬勃的脸上,声音轻得如同耳语:

  “他叫沈宴之。”

  她侧首望向顾淮,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笕桥航校的第一期学员,你父亲顾伯伯的远房表兄。也是我姥姥……牵挂了一生的白月光。”

  顾淮心头猛地一震,猛然转头看向身侧的苏婉宁。虽然早前听她提起过这位先辈的事迹,但亲眼见到照片的冲击力,远非言语能够比拟。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被轻轻折叠。

  他依稀记得,父亲确实有位早年投身航校、后来音讯全无的堂伯父。那个被岁月尘封的名字——沈宴之,此刻正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深处。

  儿时零星听长辈们提起,说那位伯父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却最终……

  他怎么也想不到,竟会在心爱之人的家族阁楼里,以这样的方式与这位素未谋面的长辈重逢。

  照片上的青年飞行员神采飞扬,那眉眼轮廓竟与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有五六分相像。

  而那份属于蓝天勇士的豪情与不羁,更是穿越四十载光阴,与他这个同样身着戎装的后辈,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顾淮喉结微动,声音带着几分艰涩:

  “他……”

  苏婉宁轻轻握住他的手,指尖带着一丝凉意。

  “他是姥姥的初恋。”

  她的目光温柔地落在照片上。

  “这张照片是他们定亲时他亲手送的。姥姥总爱独自坐在这里,对着照片说话,告诉他这些年国家发生的每一件大事。”

  她的声音在寂静的阁楼里轻轻回荡:

  “他说过,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这方土地的蓝天。等打跑了侵略者,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娶姥姥国门,还要带着她坐着他开的飞机,去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说到这里,她的声音渐渐低沉:

  “可惜……在武汉空战中,他奉命拦截日军轰炸机群。击落两架敌机后,终因寡不敌众……”

  窗外竹影摇曳,仿佛传来八十多年前,那个年轻飞行员誓言的回声。

  苏婉宁的声音在静谧的阁楼里轻轻响起:

  “姥姥最后等到的,只有一封染血的遗书和一本飞行日记。”

  她凝视着照片上意气风发的青年,声音愈发轻柔:

  “他在最后一页写道:'阿玉,莫要为我殉情。等我们赶跑了侵略者,替我去看看,大好河山。若有来世,定不负家国,亦不负卿……'”

  顾淮久久凝视着照片上那张年轻的面容。既与他血脉相连,却又隔着几十年的时光。

  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在胸腔翻涌,是身为后辈的骄傲,是对先烈牺牲的痛惜,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他所守护的,正是沈宴之当年誓死扞卫的这片河山;而苏婉宁所追寻的,也正是先辈期盼中“最新式的飞机”将要抵达的星辰大海。

  历史在这一刻,将两个家族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的理想紧紧相连。

  顾淮缓缓抬起手,向着照片中那位素未谋面的先辈,敬了一个庄重而标准的军礼。

  苏婉宁的目光缓缓移向旁边一张照片。相框里是一位身着西装的儒雅青年,圆框眼镜后的目光透着书卷气与坚毅。

  “这位是我的太姥爷,周敬之先生。”

  她的声音里满含敬重。

  “当年他在海外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带着全家回到祖国。”

  她指尖轻柔地抚过相框玻璃:

  “他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创立了'敬之研究室',立志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大炮。”

  “可惜后来遭叛徒出卖,不幸牺牲在日寇手中。”

  她的声音低沉下来。

  “万幸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被学生们分批转移保存。经过多年辗转,最终全部献给了国家。”

  “我所在的江南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前身就是太姥爷的'敬之研究室'。崔教授,还有我的姥爷,都曾是太姥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