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知行合一-《征途与山河》

  老兵转身从操作台上拿起一个黄铜构件,小心翼翼地递到苏婉宁面前。

  “来,试试拆装这个炮闩复进簧。”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郑重。

  “小心些,这可是上过战场的老兵。”

  苏婉宁双手接过,黄铜构件沉甸甸地压在掌心,表面泛着冷硬的光泽。内壁的膛线磨损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还残留着硝烟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象它曾在炮膛中高速旋转的英姿。

  她刚伸手要触碰弹簧,顾淮却轻轻按住她的手腕:

  “先别急。”

  他站在半步之外,声音低沉而清晰。

  “想想材料力学里的应力分析。复进簧的预紧力方向,和你上周画错的应力分布图是相通的。”

  他指向弹簧固定端:

  “这里的约束条件决定了形变方向,就像你掰铁丝时,握在手里的位置最容易发热变形。”

  苏婉宁凝神细思,脑海中浮现出课本上的受力分析图。

  她依言顺着弹簧螺旋方向缓缓转动手指,当听到“咔嗒”一声脆响,弹簧准确归位时,她恍然大悟:

  “原来实战中的应力分布,比课本上的理想模型多了磨损带来的变量!”

  “开窍了?”

  顾淮眼中漾起赞许的笑意,顺手拿起旁边的游标卡尺递给她。

  “来量量簧丝直径,和你作业里算的理论值比对一下,看看误差究竟在哪里。”

  阳光从车间高窗洒落,为两人专注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

  正忙着,车间主任背着双手缓步巡查过来。他身着熨帖的干部服,胸前别着“劳动模范”徽章,看见苏婉宁校徽上的“江南大学”字样,严肃的面容柔和了些:

  “哦,百年名校的学生?”

  他俯身细看操作台前的校徽标识:

  “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还是军工向的?”

  苏婉宁连忙起身敬礼——这是顾淮提前嘱咐过的部队礼仪。主任笑着摆摆手:

  “不用这么拘谨。我年轻时还给钱老打过下手呢。”

  说着,他从上衣口袋抽出钢笔,在值班本背面流畅地画起草图:

  “你们学流体力学了吧?看这个,炮膛里的气流速度变化,和课本里的伯努利方程原理相同,只是实战中要算上火药燃烧的变量。”

  苏婉宁凑近细看,只见他将抽象的公式化作直观的气流轨迹,忍不住惊叹:

  “原来理论和实战联系得这么紧密!”

  “那当然。”

  主任收起钢笔,目光转向顾淮。

  “小顾不光带兵在行,摆弄这些机械也是一把好手。你有不懂的,尽管问他。”

  顾淮闻言,从货架上取下一个玻璃罩,里面是套精密的行星减速器:

  “你看这个。”

  他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悬在玻璃上方,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

  “和你上周作业画的减速机构原理相同,但实战中要考虑振动荷载,齿轮材料的屈服强度得比理论值高出30%。”

  他说话时,喉结在挺括的军装领口间轻轻滑动,声音压得极低:

  “这里的每个零件都有保密等级,只能看结构,不能记录具体参数。”

  苏婉宁专注地点头,目光却舍不得从那些精密的构件上移开。

  曾经在图纸上令她头疼的三维结构,此刻在实物中变得立体可触:齿轮的齿根弧度比课本图示更深,轴系的轴承座带着细微的倾斜——

  正如顾淮所说,这是为了抵消高速旋转时的离心力,与《机械原理》中的动平衡理论完美呼应。

  她蹲在操作台旁,对照实物在笔记本上认真勾勒草图,将关键的结构特征一一标注:

  “行星轮安装角度”

  “弹簧预紧力方向”

  “轴承座倾斜度”……

  笔尖在纸面沙沙游走,与车间里机器运转的低鸣、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成奇妙的乐章。

  在这个充满机油味和金属光泽的世界里,每一个零件都在诉说着理论与实战交融的智慧。

  临近正午,顾淮看了眼腕表:

  “该走了,下午还有岗哨检查。”

  回程的吉普车上,她忽然真切地理解了顾淮常说的“守护”——他守护的是疆土安宁,而她所要守护的,是让这些装备更加精准可靠的底气。

  顾淮接过她的笔记本,仔细翻阅确认没有涉密内容后,才仔细地收进书包拉好拉链。

  当吉普车再次经过营区岗哨时,他将填好的实习鉴定表递给卫兵。表格上鲜红的车间印章旁。

  “表现优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突出”的评语在秋阳下泛着光。

  车到校门口,顾淮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递给她:

  “这是公开的装备结构图册,比课本详细,对你画图有帮助。”

  他稍作停顿。

  “下周还去图书馆吗?你上次的弯矩图还有几个细节,我再给你讲讲。”

  苏婉宁接过纸袋,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的手,感受到他指腹的薄茧,就像触到了那些精密零件的棱边。她用力点头:

  “去!”

  望着吉普车消失在街角,苏婉宁低头翻开纸袋。图册扉页上“内部资料”的字样格外醒目。

  秋风吹起她的蓝布衫衣角,带着干爽的气息。

  这一刻,那些曾经令她夜不能寐的公式定理,不再是纸上孤立的符号,而是与远方车间里那些精密零件血脉相连的活知识。

  回到宿舍,林南燕好奇地凑过来,轻轻翻动苏婉宁的笔记本。当看到那些精细描绘的齿轮结构图时,她忍不住赞叹:

  “这图比课本上的示例还要清晰!看来这趟部队之行确实收获颇丰。”

  苏婉宁轻轻取出顾淮赠予的那本图册,翻开扉页,一行苍劲有力的钢笔字赫然映入眼帘:

  “理论为骨,实践为血,方铸国之利器。”

  墨迹遒劲,力透纸背,仿佛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未来的求学路上,或许会面临无数难题,如同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

  但那些,都不再是拦路虎,而是,磨砺“国之利器”的铮铮铁骨。

  自修室灯火通明。

  苏婉宁铺开稿纸,将白日里在部队车间的所见所感细细整理:

  “今日得见实战装备,方知课本所载不过冰山一角。炮闩复进簧的磨损痕迹,恰是理论与实战最生动的对话——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分布,需叠加实战中的磨损变量;行星减速器的精密构造,印证了动平衡理论在实战中的精妙应用......”

  她写得专注,直到管理员的熄灯预备铃响起,她才惊觉自修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

  三日后,苏婉宁将这份报告交给了崔教授。

  崔教授读到“每一个零件都在书写着理论与实战交融的智慧”时,忍不住轻拍桌面:

  “好!这才是治学该有的样子!”

  红笔划过,一个“优”字落下。崔教授还吩咐助教,让把这份报告贴在了系里的公示栏上。

  路过的同学们纷纷驻足。

  苏婉宁站在人群外,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