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砚会面后,“云城异闻录编辑部”的工作重点悄然发生了变化。阿雅在维护日常账号运营、筛选普通委托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一切与“镜子”,尤其是造型奇特、带有传说色彩的古镜相关的信息。楚星玄则一边巩固修为,熟悉秩序烙印的各种应用,一边分析着苏砚提供的关于“魇祷之镜”的有限资料。
这面传说中的邪镜,仅仅是通过拓片图案,就给人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楚星玄尝试用能量感知去“阅读”苏砚提供的电子图片,能隐约捕捉到一丝残留的、混乱而扭曲的精神印记,证实了这镜子绝非善物。
几天后,阿雅果然在一个本地历史爱好者聚集的小论坛深处,挖到了一条不起眼的帖子。发帖人声称,自己的曾祖父是民国时期云城的古董商人,曾收藏过一面“能照见人心鬼”的怪镜,镜子边缘有“触手般的花纹”,后来在战乱中遗失,曾祖父对此讳莫如深,临终前才透露了一星半点。
帖子年代久远,回复者寥寥,大多当做故事听。但“触手般的花纹”这个描述,与苏砚提供的“魇祷之镜”拓片边缘特征高度吻合!
“楚大哥,你看这个!”阿雅兴奋地将帖子指给楚星玄。
楚星玄仔细浏览着帖子内容,发帖人自称姓姜,帖子最后还留了一个已经停用的旧邮箱地址,并没有更多有效信息。
“线索太模糊了,而且过去这么多年……”阿雅有些气馁。
“未必。”楚星玄沉吟道,“发帖人提到他的曾祖父是古董商。那个年代的古董商人,往往有自己固定的圈子、账册或者传承记录。如果能找到这位发帖人,或者查到那位姜姓古董商的后人乃至当年的生意往来记录,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他看向阿雅:“这需要更细致的调查,正好可以锻炼一下我们‘编辑部’的业务能力。”
阿雅立刻明白了楚星玄的意思,这是要将这次调查,做成一次“正规”的委托流程,既能锻炼他们的伪装和调查能力,也能借此机会实践苏砚的请求。
“没问题!查人找物,我在行!”阿雅摩拳擦掌,立刻行动起来。
她首先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恢复那个旧邮箱的可能关联信息,但年代久远,收效甚微。于是她转变思路,开始在旧报纸数字化档案、地方志以及一些家族谱牒研究的网站上,搜寻民国时期云城姓姜的古董商信息。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但阿雅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她结合帖子中提到的“曾祖父”、“战乱时期”等时间点,一点点缩小范围。
楚星玄也没有闲着。他利用“编辑部”承接的那个老档案馆深夜异响的委托作为掩护,再次进入了档案馆。这一次,他目标明确,重点调阅民国时期的工商名录、旧货市场记录以及一些富商乡绅的传记杂记,希望能找到关于那位姜姓古董商的蛛丝马迹。
在档案馆那种特有的安静而凝重的氛围中,楚星玄的能量感知始终保持着开启状态。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股微弱的、弥漫在整个档案馆的“注视感”依旧存在,仿佛无数先贤的意念残留,在默默注视着每一个翻阅历史的后来者。这种感觉并不让人不适,反而让他更加沉静,翻阅资料时也格外专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翻阅一本记录云城旧货市场变迁的泛黄册子时,楚星玄发现了一条简短记载:“姜氏古玩,店主姜明远,擅辨金石玉器,尤精古镜,铺面位于城南老街(现青云路附近),民国廿六年歇业。”
姜明远!这个名字与论坛发帖人提到的“曾祖父”信息对上了!而且记载明确提到他“尤精古镜”!
几乎同时,阿雅那边也有了好消息。她通过交叉比对一些零散的线上族谱信息和旧地址记录,大致确定了姜明远后人可能居住的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就在现在的城东区!
“太好了!我们去找他的后人!”阿雅兴奋地说。
两人没有贸然上门。楚星玄让阿雅先以“云城大学民俗研究社”学生的身份(稍微伪装了一下),通过电话联系了目前居住在城东区、可能性最大的一户姜姓人家。
接电话的是一位声音温和的中年女性,自称是姜明远的曾孙女,姜芸。当阿雅委婉地提及想了解一些关于其曾祖父姜明远先生,特别是他收藏古镜方面的事情时,电话那头的姜芸沉默了片刻,语气变得有些微妙。
“关于我曾祖父的事情,我知道的也不多。而且……家里老人交代过,有些事最好不要多提。”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避。
有戏!越是讳莫如深,越说明有问题!
阿雅按照事先和楚星玄商量好的说辞,诚恳地表示她们只是进行学术研究,绝对尊重隐私,并且可以签署保密协议,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一些不涉及核心隐私的、关于当年古董行当的普通情况。
或许是阿雅听起来年轻又礼貌,或许是“大学研究”的名头起了作用,姜芸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们周末下午的拜访请求,但再三强调只谈风物,不谈秘辛。
周末下午,楚星玄和阿雅准时来到了姜芸位于城东一个普通居民小区的家。姜芸是一位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气质知性的女性,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她客气地将两人迎进客厅,泡了茶,但眉宇间始终带着一丝警惕。
寒暄过后,谈话切入正题。楚星玄和阿雅默契地扮演着好学的“研究员”,问题大多围绕民国时期云城古董市场的风貌、古镜鉴定的常识等,避开了敏感话题。
姜芸见他们问题专业且守分寸,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多了些,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背景信息。
“……我曾祖父确实对古镜很有研究,据说他店里有一面镇店之宝,非常神秘,从不轻易示人。”姜芸回忆着从长辈那里听来的零碎信息,“后来战乱,店铺关了,那面镜子也不知所踪。家里老人好像对此很忌讳,提都不让多提。”
“那面镜子,是不是边缘有很特别的花纹?”阿雅装作不经意地问道。
姜芸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看了阿雅一眼,眼神有些复杂:“你们……怎么知道?”她放下茶杯,叹了口气,“看来你们查到了不少。不错,据我奶奶偶然提起过,那镜子边缘的花纹,不像龙不像凤,倒像是……像是活着的触须,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触须般的花纹!与“魇祷之镜”的特征完全吻合!
楚星玄和阿雅心中一震,强压下激动。
“那镜子后来一点线索都没有了吗?”楚星玄语气平静地追问。
姜芸摇了摇头:“没有了。战乱中丢失的,可能毁了吧。不过……”她似乎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我曾祖父去世前,好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烧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账本和笔记。后来整理遗物时,我爷爷在书桌一个隐藏的夹层里,发现了一页没烧干净的残页,上面似乎画了个简单的路线图,还标注了一个‘井’字。家里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也没当回事,那残页现在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井?路线图?
楚星玄立刻想到了槐安巷的“哭泣妇人井”!难道那面“魇祷之镜”的碎片,或者其他相关物品,被姜明远藏在了某口井里?
就在这时,楚星玄一直维持的微弱能量感知,突然捕捉到客厅角落那个放着家庭照片的柜子上,一面普通的装饰镜,似乎极其轻微地波动了一下!一股若有若无的、带着窥探意味的阴冷能量一闪而逝!
不是针对他们,更像是……某种被“镜”这个话题无意间触动的残留感应?
楚星玄心中凛然,看来这姜家,或者说姜明远留下的“镜”之因果,比想象的更深。他甚至怀疑,姜家人潜意识里的回避和忌讳,可能也受到了某种残留力量的影响。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将一丝秩序之力凝聚于指尖,悄无声息地对着那面装饰镜虚点了一下。那丝阴冷能量瞬间如同被阳光驱散的雾气,消失无踪。
姜芸似乎毫无所觉,又聊了几句,便客气地送客了。
离开姜家,阿雅迫不及待地说:“楚大哥!‘井’!又一个‘井’!会不会跟槐安巷那口井有关?还是另有其井?”
“不确定。”楚星玄沉吟道,“姜明远是古董商,接触的古井相关信息可能很多。那张残页上的‘井’,未必特指某一口。但这是一个重要方向。”
他回头看了一眼姜家所在的居民楼,眼神深邃。刚才那装饰镜的异常,让他更加确信,“魇祷之镜”的阴影,早已渗透进云城的脉络之中。
“接下来,我们得想办法找到那张残页,或者至少确定‘井’指的是哪里。”楚星玄说道,“同时,让‘编辑部’多留意与‘井’相关的怪异传闻,尤其是……涉及镜子倒影的。”
他感觉,一张由“镜”与“井”交织而成的网,正在缓缓浮现。而他和阿雅,已然置身网中。
(第一百二十三章 完)
这面传说中的邪镜,仅仅是通过拓片图案,就给人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楚星玄尝试用能量感知去“阅读”苏砚提供的电子图片,能隐约捕捉到一丝残留的、混乱而扭曲的精神印记,证实了这镜子绝非善物。
几天后,阿雅果然在一个本地历史爱好者聚集的小论坛深处,挖到了一条不起眼的帖子。发帖人声称,自己的曾祖父是民国时期云城的古董商人,曾收藏过一面“能照见人心鬼”的怪镜,镜子边缘有“触手般的花纹”,后来在战乱中遗失,曾祖父对此讳莫如深,临终前才透露了一星半点。
帖子年代久远,回复者寥寥,大多当做故事听。但“触手般的花纹”这个描述,与苏砚提供的“魇祷之镜”拓片边缘特征高度吻合!
“楚大哥,你看这个!”阿雅兴奋地将帖子指给楚星玄。
楚星玄仔细浏览着帖子内容,发帖人自称姓姜,帖子最后还留了一个已经停用的旧邮箱地址,并没有更多有效信息。
“线索太模糊了,而且过去这么多年……”阿雅有些气馁。
“未必。”楚星玄沉吟道,“发帖人提到他的曾祖父是古董商。那个年代的古董商人,往往有自己固定的圈子、账册或者传承记录。如果能找到这位发帖人,或者查到那位姜姓古董商的后人乃至当年的生意往来记录,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他看向阿雅:“这需要更细致的调查,正好可以锻炼一下我们‘编辑部’的业务能力。”
阿雅立刻明白了楚星玄的意思,这是要将这次调查,做成一次“正规”的委托流程,既能锻炼他们的伪装和调查能力,也能借此机会实践苏砚的请求。
“没问题!查人找物,我在行!”阿雅摩拳擦掌,立刻行动起来。
她首先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恢复那个旧邮箱的可能关联信息,但年代久远,收效甚微。于是她转变思路,开始在旧报纸数字化档案、地方志以及一些家族谱牒研究的网站上,搜寻民国时期云城姓姜的古董商信息。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但阿雅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她结合帖子中提到的“曾祖父”、“战乱时期”等时间点,一点点缩小范围。
楚星玄也没有闲着。他利用“编辑部”承接的那个老档案馆深夜异响的委托作为掩护,再次进入了档案馆。这一次,他目标明确,重点调阅民国时期的工商名录、旧货市场记录以及一些富商乡绅的传记杂记,希望能找到关于那位姜姓古董商的蛛丝马迹。
在档案馆那种特有的安静而凝重的氛围中,楚星玄的能量感知始终保持着开启状态。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股微弱的、弥漫在整个档案馆的“注视感”依旧存在,仿佛无数先贤的意念残留,在默默注视着每一个翻阅历史的后来者。这种感觉并不让人不适,反而让他更加沉静,翻阅资料时也格外专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翻阅一本记录云城旧货市场变迁的泛黄册子时,楚星玄发现了一条简短记载:“姜氏古玩,店主姜明远,擅辨金石玉器,尤精古镜,铺面位于城南老街(现青云路附近),民国廿六年歇业。”
姜明远!这个名字与论坛发帖人提到的“曾祖父”信息对上了!而且记载明确提到他“尤精古镜”!
几乎同时,阿雅那边也有了好消息。她通过交叉比对一些零散的线上族谱信息和旧地址记录,大致确定了姜明远后人可能居住的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就在现在的城东区!
“太好了!我们去找他的后人!”阿雅兴奋地说。
两人没有贸然上门。楚星玄让阿雅先以“云城大学民俗研究社”学生的身份(稍微伪装了一下),通过电话联系了目前居住在城东区、可能性最大的一户姜姓人家。
接电话的是一位声音温和的中年女性,自称是姜明远的曾孙女,姜芸。当阿雅委婉地提及想了解一些关于其曾祖父姜明远先生,特别是他收藏古镜方面的事情时,电话那头的姜芸沉默了片刻,语气变得有些微妙。
“关于我曾祖父的事情,我知道的也不多。而且……家里老人交代过,有些事最好不要多提。”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避。
有戏!越是讳莫如深,越说明有问题!
阿雅按照事先和楚星玄商量好的说辞,诚恳地表示她们只是进行学术研究,绝对尊重隐私,并且可以签署保密协议,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一些不涉及核心隐私的、关于当年古董行当的普通情况。
或许是阿雅听起来年轻又礼貌,或许是“大学研究”的名头起了作用,姜芸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们周末下午的拜访请求,但再三强调只谈风物,不谈秘辛。
周末下午,楚星玄和阿雅准时来到了姜芸位于城东一个普通居民小区的家。姜芸是一位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气质知性的女性,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她客气地将两人迎进客厅,泡了茶,但眉宇间始终带着一丝警惕。
寒暄过后,谈话切入正题。楚星玄和阿雅默契地扮演着好学的“研究员”,问题大多围绕民国时期云城古董市场的风貌、古镜鉴定的常识等,避开了敏感话题。
姜芸见他们问题专业且守分寸,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多了些,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背景信息。
“……我曾祖父确实对古镜很有研究,据说他店里有一面镇店之宝,非常神秘,从不轻易示人。”姜芸回忆着从长辈那里听来的零碎信息,“后来战乱,店铺关了,那面镜子也不知所踪。家里老人好像对此很忌讳,提都不让多提。”
“那面镜子,是不是边缘有很特别的花纹?”阿雅装作不经意地问道。
姜芸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看了阿雅一眼,眼神有些复杂:“你们……怎么知道?”她放下茶杯,叹了口气,“看来你们查到了不少。不错,据我奶奶偶然提起过,那镜子边缘的花纹,不像龙不像凤,倒像是……像是活着的触须,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触须般的花纹!与“魇祷之镜”的特征完全吻合!
楚星玄和阿雅心中一震,强压下激动。
“那镜子后来一点线索都没有了吗?”楚星玄语气平静地追问。
姜芸摇了摇头:“没有了。战乱中丢失的,可能毁了吧。不过……”她似乎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我曾祖父去世前,好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烧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账本和笔记。后来整理遗物时,我爷爷在书桌一个隐藏的夹层里,发现了一页没烧干净的残页,上面似乎画了个简单的路线图,还标注了一个‘井’字。家里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也没当回事,那残页现在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井?路线图?
楚星玄立刻想到了槐安巷的“哭泣妇人井”!难道那面“魇祷之镜”的碎片,或者其他相关物品,被姜明远藏在了某口井里?
就在这时,楚星玄一直维持的微弱能量感知,突然捕捉到客厅角落那个放着家庭照片的柜子上,一面普通的装饰镜,似乎极其轻微地波动了一下!一股若有若无的、带着窥探意味的阴冷能量一闪而逝!
不是针对他们,更像是……某种被“镜”这个话题无意间触动的残留感应?
楚星玄心中凛然,看来这姜家,或者说姜明远留下的“镜”之因果,比想象的更深。他甚至怀疑,姜家人潜意识里的回避和忌讳,可能也受到了某种残留力量的影响。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将一丝秩序之力凝聚于指尖,悄无声息地对着那面装饰镜虚点了一下。那丝阴冷能量瞬间如同被阳光驱散的雾气,消失无踪。
姜芸似乎毫无所觉,又聊了几句,便客气地送客了。
离开姜家,阿雅迫不及待地说:“楚大哥!‘井’!又一个‘井’!会不会跟槐安巷那口井有关?还是另有其井?”
“不确定。”楚星玄沉吟道,“姜明远是古董商,接触的古井相关信息可能很多。那张残页上的‘井’,未必特指某一口。但这是一个重要方向。”
他回头看了一眼姜家所在的居民楼,眼神深邃。刚才那装饰镜的异常,让他更加确信,“魇祷之镜”的阴影,早已渗透进云城的脉络之中。
“接下来,我们得想办法找到那张残页,或者至少确定‘井’指的是哪里。”楚星玄说道,“同时,让‘编辑部’多留意与‘井’相关的怪异传闻,尤其是……涉及镜子倒影的。”
他感觉,一张由“镜”与“井”交织而成的网,正在缓缓浮现。而他和阿雅,已然置身网中。
(第一百二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