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春日,来得比长安晚些。待李逸与程处默处理完西突厥清剿的后续事务,又督促完焉耆、龟兹两处贸易驿站的地基建设,城外的戈壁滩上才冒出零星的绿芽,而靠近水源的绿洲村落里,早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葡萄藤沿着土坯墙蜿蜒攀爬,嫩绿的藤蔓间缀着小小的花苞,村民们牵着牛羊穿梭在街巷中,脸上满是安稳的笑容。
“李兄,贸易驿站的木料与工匠都已齐备,不出三个月,就能建成投入使用。咱们也该启程回长安了,陛下还等着咱们复命呢。” 程处默勒住马缰,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驿站工地,语气中带着几分归心似箭。自去年腊月出发,他们已在西域待了近四个月,早已习惯了长安生活的程处默,着实想念家中的妻儿与熟悉的饭菜。
李逸点点头,目光却被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吸引。那村庄坐落在绿洲边缘,四周环绕着成片的葡萄园,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穿着西域服饰的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陶碗,似乎在品尝什么东西,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程兄,你看那村庄,咱们不如去歇歇脚,顺便看看西域百姓的生活近况,再启程不迟。”
程处默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笑着答应:“也好,正好让兄弟们也放松一下,尝尝西域的特色吃食。”
两人率领十余名随从,缓缓走向村庄。刚到村口,一位头戴小花帽、身着蓝色长袍的老者便迎了上来。他是这个村庄的村长,名叫艾力,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话。得知李逸与程处默是平定西突厥、恢复商路的大唐官员,艾力脸上立刻露出感激的笑容,热情地邀请他们进村:“大唐的贵人,感谢你们赶走了西突厥!以前他们总来抢我们的葡萄与牛羊,现在好了,我们终于能安稳过日子了!快随我来,我让村民们准备最好的食物招待你们!”
村庄不大,土坯房沿着一条小河分布,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着葡萄藤。此时正是上午,村民们大多在田里劳作,看到艾力领着大唐官员进来,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围了过来,用好奇又友善的目光打量着他们,还有几个小孩躲在大人身后,偷偷朝着他们挥手。
艾力将众人领进自己的院子,院子里的葡萄藤已经爬满了架,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招呼妻子与儿媳端来食物:刚烤好的馕饼,金黄酥脆,散发着麦香;拌着酸奶的手抓饭,米饭颗粒分明,上面铺着羊肉与胡萝卜;还有一盘盘新鲜的瓜果,有西瓜、哈密瓜,还有一些李逸从未见过的红色浆果。
“贵人,快尝尝我们西域的食物!” 艾力热情地递过一块馕饼,又转身走进屋内,端出一个陶瓮,从里面倒出几碗紫红色的液体,递到李逸与程处默面前,“这是我们自己酿的酒,用院子里的葡萄做的,你们尝尝!”
李逸接过陶碗,只见碗中的液体呈透亮的紫红色,像极了西域玉石中的玛瑙,凑近鼻尖,一股浓郁的果香混合着淡淡的酒香扑面而来,不同于大唐粮食酒的醇厚,这香气清新又诱人。他轻轻抿了一口,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带着一丝微醺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让人浑身舒畅。
“这酒…… 味道竟如此独特!” 李逸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问道,“艾力村长,这是用什么酿的?我在大唐从未喝过这样的酒。”
艾力笑着解释:“这是用葡萄酿的酒,我们叫它‘乌兹别克’(意为葡萄之液)。我们西域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葡萄长得特别好,又甜又大,家家户户都会用葡萄酿酒。每年秋天葡萄成熟后,我们就把葡萄摘下来,酿成酒,存放在陶瓮里,冬天喝着暖和,招待客人也有面子。”
程处默也尝了一口,咂咂嘴说道:“这葡萄酒酸甜可口,比大唐的米酒清爽多了!就是酒精度数好像不高,喝着跟果汁似的。”
艾力闻言,哈哈大笑:“程贵人说得对!我们这葡萄酒,有的酿得时间短,酒精度就低,适合女人和孩子喝;有的酿得时间长,酒精度高,男人喝了能暖身,干活也有力气!”
李逸心中忽然一动。他在长安时,曾听户部的官员说过,大唐的酒多为粮食酿造,无论是米酒、黄酒还是白酒,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尤其是在丰收之年,粮食充足,酿酒业还能发展;可一旦遇到灾年,朝廷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往往会下令禁酒,导致酿酒业大受影响。而西域的葡萄酒,用葡萄作为原料,无需消耗粮食,若能将这酿酒技术带回长安,不仅能丰富大唐的酒类品种,还能在不占用粮食的情况下,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甚至能通过商路销往西域与中亚,增加国库收入。
想到这里,李逸放下陶碗,语气诚恳地对艾力说:“艾力村长,这葡萄酿酒的方法,能否教给我们?我们大唐没有这样的酒,若是能将这技术带回去,让大唐的百姓也能喝到葡萄酒,定能增进大唐与西域的友谊。”
艾力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酿酒方法又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
他立刻让人叫来村里最会酿酒的老人 —— 他的哥哥阿卜杜勒。阿卜杜勒年近七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说李逸要学葡萄酿酒,立刻从家里拿来纸笔(是之前商队留下的大唐纸笔),一边画一边讲解,艾力则在一旁充当翻译。
“酿酒的第一步,是选葡萄。” 阿卜杜勒指着纸上画的葡萄,说道,“一定要选成熟的葡萄,颜色越红越好,捏起来软软的,这样的葡萄糖分足,酿出来的酒才甜。要是选了没熟的青葡萄,酿出来的酒又酸又涩,不好喝。采摘的时候,要在晴天摘,不能带露水,不然葡萄容易坏。”
李逸认真地记录着,在纸上写下 “选葡萄:成熟红葡萄,晴天采摘,无露水”,又问道:“那采摘下来的葡萄,需要清洗吗?”
阿卜杜勒摇摇头,解释道:“不用洗!葡萄皮上有一层白色的粉,叫‘酒曲粉’(实则是葡萄表面的天然酵母),洗掉了就酿不出酒了。采摘下来后,把葡萄蒂去掉,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烂,连皮带籽一起捣,这样酿出来的酒颜色才好看,味道也更浓。”
他又画了一个石臼与捣棍,接着说:“捣好的葡萄汁与葡萄皮、葡萄籽一起,放进陶瓮里,陶瓮要提前洗干净,晾干,不能有水。然后用干净的布把陶瓮口封好,留一个小口透气,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
“发酵需要多久?温度有要求吗?” 李逸追问道,他知道大唐粮食酒的发酵对温度与时间要求很高,想来葡萄酒也不例外。
“发酵的时间要看天气,夏天热,发酵快,二十天就能好;冬天冷,发酵慢,要一个月。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间。要是温度太高,酒容易变酸;温度太低,就发不起来了。” 阿卜杜勒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温度的范围,“发酵的时候,每天要打开布,用干净的木勺搅拌一次,把浮在上面的葡萄皮按下去,这样发酵才均匀。”
李逸一一记录下来,又询问了过滤、储存的方法。阿卜杜勒耐心地讲解:“发酵好后,用干净的布过滤,把葡萄皮、葡萄籽去掉,只留下酒液,然后把酒液倒进干净的陶瓮里,封紧口,放在地窖里储存。储存的时间越长,酒越香,有的能存好几年,味道比新酿的酒还好!”
为了让李逸更直观地了解,艾力还带着他去了村里的地窖。地窖建在地下,阴凉干燥,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个陶瓮,每个陶瓮上都贴着标签,写着酿酒的年份。艾力打开一个去年酿的葡萄酒瓮,一股更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倒出的酒液颜色更深,口感也更醇厚。
“这是存了一年的酒,味道是不是比刚才喝的更好?” 艾力笑着问。
李逸点点头,心中越发确定,这葡萄酿酒技术若能引入大唐,定能大受欢迎。长安的达官贵人向来喜爱新奇事物,这口感独特、无需消耗粮食的葡萄酒,定会成为他们宴会上的新宠;而普通百姓也能在丰收之年,用少量的钱购买葡萄酒,丰富日常饮食。更重要的是,大唐可以在西域或中原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区,推广葡萄种植,形成 “种植 — 酿酒 — 销售” 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与税收。
“多谢阿卜杜勒老人,多谢艾力村长!” 李逸郑重地向两人拱手行礼,“我一定会把这葡萄酿酒技术带回大唐,让更多人受益。日后,若是大唐的葡萄酒酿好了,我定会派人送过来,让你们尝尝!”
艾力与阿卜杜勒连忙摆手,笑着说:“贵人太客气了!只要大唐与西域能一直友好,商路能一直通畅,我们就很满足了!”
离开村庄时,艾力还送给李逸两个陶瓮,里面装着新酿的葡萄酒与一些晒干的葡萄种,叮嘱道:“这葡萄种在大唐也能种,只要气候干燥、日照足,就能长出好葡萄。你们可以先试着种几棵,等成功了再推广。”
李逸接过陶瓮与葡萄种,心中满是感激。他将陶瓮小心翼翼地交给随从保管,又将记录酿酒方法的纸仔细收好,这才与艾力、阿卜杜勒告别,踏上返程的道路。
路上,程处默看着李逸小心翼翼的样子,笑着说:“李兄,不就是个酿酒方法吗?你怎么比保管圣旨还上心?”
李逸笑着解释:“程兄有所不知,这葡萄酿酒技术,看似简单,实则价值连城。大唐的酒多为粮食酿造,一旦遇到灾年,就会面临‘粮酒之争’。而葡萄酒用葡萄做原料,不占粮食,既能丰富酒类品种,又能开拓新市场。若是能在大唐推广种植葡萄与酿酒,不仅能增加百姓收入,还能充实国库,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程处默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还是李兄想得周全。要是这葡萄酒能在长安流行起来,以后咱们宴客,也能多一种好酒了!”
两人说说笑笑,朝着长安的方向前进。一路上,李逸时常拿出记录酿酒方法的纸,仔细琢磨,还在上面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用大唐的陶罐代替西域的陶瓮,是否能让酒的口感更好;在发酵时加入少量大唐的酒曲,是否能提高发酵效率;甚至还想到了将葡萄酒与大唐的蜂蜜混合,制作成甜酒,适合不
“李兄,贸易驿站的木料与工匠都已齐备,不出三个月,就能建成投入使用。咱们也该启程回长安了,陛下还等着咱们复命呢。” 程处默勒住马缰,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驿站工地,语气中带着几分归心似箭。自去年腊月出发,他们已在西域待了近四个月,早已习惯了长安生活的程处默,着实想念家中的妻儿与熟悉的饭菜。
李逸点点头,目光却被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吸引。那村庄坐落在绿洲边缘,四周环绕着成片的葡萄园,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穿着西域服饰的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陶碗,似乎在品尝什么东西,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程兄,你看那村庄,咱们不如去歇歇脚,顺便看看西域百姓的生活近况,再启程不迟。”
程处默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笑着答应:“也好,正好让兄弟们也放松一下,尝尝西域的特色吃食。”
两人率领十余名随从,缓缓走向村庄。刚到村口,一位头戴小花帽、身着蓝色长袍的老者便迎了上来。他是这个村庄的村长,名叫艾力,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话。得知李逸与程处默是平定西突厥、恢复商路的大唐官员,艾力脸上立刻露出感激的笑容,热情地邀请他们进村:“大唐的贵人,感谢你们赶走了西突厥!以前他们总来抢我们的葡萄与牛羊,现在好了,我们终于能安稳过日子了!快随我来,我让村民们准备最好的食物招待你们!”
村庄不大,土坯房沿着一条小河分布,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着葡萄藤。此时正是上午,村民们大多在田里劳作,看到艾力领着大唐官员进来,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围了过来,用好奇又友善的目光打量着他们,还有几个小孩躲在大人身后,偷偷朝着他们挥手。
艾力将众人领进自己的院子,院子里的葡萄藤已经爬满了架,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招呼妻子与儿媳端来食物:刚烤好的馕饼,金黄酥脆,散发着麦香;拌着酸奶的手抓饭,米饭颗粒分明,上面铺着羊肉与胡萝卜;还有一盘盘新鲜的瓜果,有西瓜、哈密瓜,还有一些李逸从未见过的红色浆果。
“贵人,快尝尝我们西域的食物!” 艾力热情地递过一块馕饼,又转身走进屋内,端出一个陶瓮,从里面倒出几碗紫红色的液体,递到李逸与程处默面前,“这是我们自己酿的酒,用院子里的葡萄做的,你们尝尝!”
李逸接过陶碗,只见碗中的液体呈透亮的紫红色,像极了西域玉石中的玛瑙,凑近鼻尖,一股浓郁的果香混合着淡淡的酒香扑面而来,不同于大唐粮食酒的醇厚,这香气清新又诱人。他轻轻抿了一口,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带着一丝微醺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让人浑身舒畅。
“这酒…… 味道竟如此独特!” 李逸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问道,“艾力村长,这是用什么酿的?我在大唐从未喝过这样的酒。”
艾力笑着解释:“这是用葡萄酿的酒,我们叫它‘乌兹别克’(意为葡萄之液)。我们西域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葡萄长得特别好,又甜又大,家家户户都会用葡萄酿酒。每年秋天葡萄成熟后,我们就把葡萄摘下来,酿成酒,存放在陶瓮里,冬天喝着暖和,招待客人也有面子。”
程处默也尝了一口,咂咂嘴说道:“这葡萄酒酸甜可口,比大唐的米酒清爽多了!就是酒精度数好像不高,喝着跟果汁似的。”
艾力闻言,哈哈大笑:“程贵人说得对!我们这葡萄酒,有的酿得时间短,酒精度就低,适合女人和孩子喝;有的酿得时间长,酒精度高,男人喝了能暖身,干活也有力气!”
李逸心中忽然一动。他在长安时,曾听户部的官员说过,大唐的酒多为粮食酿造,无论是米酒、黄酒还是白酒,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尤其是在丰收之年,粮食充足,酿酒业还能发展;可一旦遇到灾年,朝廷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往往会下令禁酒,导致酿酒业大受影响。而西域的葡萄酒,用葡萄作为原料,无需消耗粮食,若能将这酿酒技术带回长安,不仅能丰富大唐的酒类品种,还能在不占用粮食的情况下,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甚至能通过商路销往西域与中亚,增加国库收入。
想到这里,李逸放下陶碗,语气诚恳地对艾力说:“艾力村长,这葡萄酿酒的方法,能否教给我们?我们大唐没有这样的酒,若是能将这技术带回去,让大唐的百姓也能喝到葡萄酒,定能增进大唐与西域的友谊。”
艾力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酿酒方法又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
他立刻让人叫来村里最会酿酒的老人 —— 他的哥哥阿卜杜勒。阿卜杜勒年近七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说李逸要学葡萄酿酒,立刻从家里拿来纸笔(是之前商队留下的大唐纸笔),一边画一边讲解,艾力则在一旁充当翻译。
“酿酒的第一步,是选葡萄。” 阿卜杜勒指着纸上画的葡萄,说道,“一定要选成熟的葡萄,颜色越红越好,捏起来软软的,这样的葡萄糖分足,酿出来的酒才甜。要是选了没熟的青葡萄,酿出来的酒又酸又涩,不好喝。采摘的时候,要在晴天摘,不能带露水,不然葡萄容易坏。”
李逸认真地记录着,在纸上写下 “选葡萄:成熟红葡萄,晴天采摘,无露水”,又问道:“那采摘下来的葡萄,需要清洗吗?”
阿卜杜勒摇摇头,解释道:“不用洗!葡萄皮上有一层白色的粉,叫‘酒曲粉’(实则是葡萄表面的天然酵母),洗掉了就酿不出酒了。采摘下来后,把葡萄蒂去掉,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烂,连皮带籽一起捣,这样酿出来的酒颜色才好看,味道也更浓。”
他又画了一个石臼与捣棍,接着说:“捣好的葡萄汁与葡萄皮、葡萄籽一起,放进陶瓮里,陶瓮要提前洗干净,晾干,不能有水。然后用干净的布把陶瓮口封好,留一个小口透气,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
“发酵需要多久?温度有要求吗?” 李逸追问道,他知道大唐粮食酒的发酵对温度与时间要求很高,想来葡萄酒也不例外。
“发酵的时间要看天气,夏天热,发酵快,二十天就能好;冬天冷,发酵慢,要一个月。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间。要是温度太高,酒容易变酸;温度太低,就发不起来了。” 阿卜杜勒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温度的范围,“发酵的时候,每天要打开布,用干净的木勺搅拌一次,把浮在上面的葡萄皮按下去,这样发酵才均匀。”
李逸一一记录下来,又询问了过滤、储存的方法。阿卜杜勒耐心地讲解:“发酵好后,用干净的布过滤,把葡萄皮、葡萄籽去掉,只留下酒液,然后把酒液倒进干净的陶瓮里,封紧口,放在地窖里储存。储存的时间越长,酒越香,有的能存好几年,味道比新酿的酒还好!”
为了让李逸更直观地了解,艾力还带着他去了村里的地窖。地窖建在地下,阴凉干燥,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个陶瓮,每个陶瓮上都贴着标签,写着酿酒的年份。艾力打开一个去年酿的葡萄酒瓮,一股更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倒出的酒液颜色更深,口感也更醇厚。
“这是存了一年的酒,味道是不是比刚才喝的更好?” 艾力笑着问。
李逸点点头,心中越发确定,这葡萄酿酒技术若能引入大唐,定能大受欢迎。长安的达官贵人向来喜爱新奇事物,这口感独特、无需消耗粮食的葡萄酒,定会成为他们宴会上的新宠;而普通百姓也能在丰收之年,用少量的钱购买葡萄酒,丰富日常饮食。更重要的是,大唐可以在西域或中原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区,推广葡萄种植,形成 “种植 — 酿酒 — 销售” 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与税收。
“多谢阿卜杜勒老人,多谢艾力村长!” 李逸郑重地向两人拱手行礼,“我一定会把这葡萄酿酒技术带回大唐,让更多人受益。日后,若是大唐的葡萄酒酿好了,我定会派人送过来,让你们尝尝!”
艾力与阿卜杜勒连忙摆手,笑着说:“贵人太客气了!只要大唐与西域能一直友好,商路能一直通畅,我们就很满足了!”
离开村庄时,艾力还送给李逸两个陶瓮,里面装着新酿的葡萄酒与一些晒干的葡萄种,叮嘱道:“这葡萄种在大唐也能种,只要气候干燥、日照足,就能长出好葡萄。你们可以先试着种几棵,等成功了再推广。”
李逸接过陶瓮与葡萄种,心中满是感激。他将陶瓮小心翼翼地交给随从保管,又将记录酿酒方法的纸仔细收好,这才与艾力、阿卜杜勒告别,踏上返程的道路。
路上,程处默看着李逸小心翼翼的样子,笑着说:“李兄,不就是个酿酒方法吗?你怎么比保管圣旨还上心?”
李逸笑着解释:“程兄有所不知,这葡萄酿酒技术,看似简单,实则价值连城。大唐的酒多为粮食酿造,一旦遇到灾年,就会面临‘粮酒之争’。而葡萄酒用葡萄做原料,不占粮食,既能丰富酒类品种,又能开拓新市场。若是能在大唐推广种植葡萄与酿酒,不仅能增加百姓收入,还能充实国库,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程处默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还是李兄想得周全。要是这葡萄酒能在长安流行起来,以后咱们宴客,也能多一种好酒了!”
两人说说笑笑,朝着长安的方向前进。一路上,李逸时常拿出记录酿酒方法的纸,仔细琢磨,还在上面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用大唐的陶罐代替西域的陶瓮,是否能让酒的口感更好;在发酵时加入少量大唐的酒曲,是否能提高发酵效率;甚至还想到了将葡萄酒与大唐的蜂蜜混合,制作成甜酒,适合不